當前,教育已基本在世界上得到普及,像中、日、美、英等國甚至還達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水平。但是,如此高的教育水平,真的就能造就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人才嗎?現實的結果可能是悲觀的,大多數學生畢業之後,顯然並沒有在學校裡學到一技之長,而安身立命的本領更多地卻是在社會實踐中慢慢學來的。這或許暴露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體系的弊病,那就是一位老師為完成固定的指標,教習多名學生以完成學業。教育的本來目的是要普及文化,讓更多的人成才,但現實卻是教師在不遺餘力地完成其自身的硬性指標,至於能否讓每一位學生成才,其實全靠學生自己。正如一些教育專家的研究結論:學校、老師所起到的結果只是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即便有優秀的老師能給學生介紹好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也不過是為了應試,卻無助於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能力增長。
在學生個人能力增長方面,芬蘭的教育無疑是最好的。芬蘭教育更注重「平等」二字,學校沒有等級之分,而且不用考試,也沒有作業,這就給學生營造出了一個沒有學習壓力的環境。與此同時,芬蘭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更多是以學生實踐活動和開放式思考問題為主的,十分有利於學生成年後的社會生活。但芬蘭的這種教育模式無法複製到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且芬蘭教育的弊端也在於它過於平均主義,忽視了對天資特別優秀孩子的培養,所以在芬蘭這樣的平均主義觀念下教育出來的人才,就很難有奇才的出現。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目前適合小國寡民的教育模式就是芬蘭教育模式,而對於大國的教育模式也只能採用中國的高考模式了。
某種程度上,中國式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基於一種工業化思維,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工業化產品或半成品,學生按照考試成績與學生綜合素質的評比,以及有無處分和榮譽獎勵等被劃分出三六九等,但實質上其實只分為兩類:合格學生與不合格學生,就好比生產線上的合格產品與不合格產品。機器大工業講求的是標準化生產,而傳統中國教育的標準化也是無處不在。比如考試題大量存在著標準答案,很多學科考試其實考的都是背功,即便到大學的專業課考試,也有大量開卷和閉卷考試都是教導學生如何背住或尋找到標準答案,只要寫下標準答案,就能得分。至於專業課內容,考完試後,隨即便被考生忘得一乾二淨,可以說學生辛苦學習一學期,這些課程等於白學了。於是就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考試成績極佳的學生卻基本上無法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弊病所在。
再來說說中國教育如何處理「不合格的學生」。許多被勒令寫檢查的學生,最後檢討的話語中常會出現「爭取作一個合格的學生」之類的話,顯然是被老師強制灌輸了那一老套標準化思想後寫出來的。試想:何謂「合格的學生」?我們教育的是人,而不是機器和產品,又怎能將學生簡單粗暴地劃分成合格與不合格學生呢?在今天看來,學生在學校所犯的各種所謂錯誤,實際映射的是他們的個性。而一旦這些個性與老師規定或學校規章制度有所衝突,就被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籤。學校、老師所謂的「標準」「合格」,除了學校紙面上的規章制度外,更多是「人治」的產物。我們相信,教育系統發出的種種教學政策的初衷一定是好的,但教育管理難度堪比治國,它至少需要管理兩類人,一類是教師群體,一類是學生群體。而這兩個群體都有自身的利益和志向,尤其是學生,學校要管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還要強行讓他們統一於一個標準,壓抑學生個性,又怎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每個人都有顯性或隱性的才華,好的學校應當致力於如何充分發掘學生的才華,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壓、破壞學生的個性,讓老師依照制度為自身牟利甚至傷害到學生。畢竟,教育的最高宗旨應當是發掘和凝聚學生的才華而為國為民所用,造福全人類。但許多學校、老師所表揚的所謂「好學生」卻是要麼只會阿諛奉承、能用各種辦法完成指標,走升官發財路線,而對社會鮮有貢獻;要麼就是老老實實成績不錯,成了老好人,與世無爭,甘作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卻沒有大的作為。這二者在社會中顯然都不具備創新精神,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絕對不能算引領時代前行的領導者和貢獻者,相反,有相當一部分還是社會的蠹蟲,而這些「蠹蟲」在校期間竟有著優秀學生的光環。而又有相當一部分被學校、老師貼上差生、個別生標籤的所謂「不合格學生」,在校期間被同學老師冷眼相待,出了學校門,他們要麼成為地痞無賴,乃至走上犯罪道路,反倒不如那些沒上過學的同齡人那樣本分、溫良;要麼成為創業公司的領導、學術精英,或各界的成功人士,這樣的巨大反差不能不讓教育界人士汗顏。
兩千多年前「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否能真正落地,落到每一個接受教育的學生頭上,還須教育界同仁繼續探索、研究,砥礪前行。
文/段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