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嚴重違背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0-12-11 華視教育

當前,教育已基本在世界上得到普及,像中、日、美、英等國甚至還達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水平。但是,如此高的教育水平,真的就能造就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人才嗎?現實的結果可能是悲觀的,大多數學生畢業之後,顯然並沒有在學校裡學到一技之長,而安身立命的本領更多地卻是在社會實踐中慢慢學來的。這或許暴露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體系的弊病,那就是一位老師為完成固定的指標,教習多名學生以完成學業。教育的本來目的是要普及文化,讓更多的人成才,但現實卻是教師在不遺餘力地完成其自身的硬性指標,至於能否讓每一位學生成才,其實全靠學生自己。正如一些教育專家的研究結論:學校、老師所起到的結果只是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即便有優秀的老師能給學生介紹好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也不過是為了應試,卻無助於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能力增長。

在學生個人能力增長方面,芬蘭的教育無疑是最好的。芬蘭教育更注重「平等」二字,學校沒有等級之分,而且不用考試,也沒有作業,這就給學生營造出了一個沒有學習壓力的環境。與此同時,芬蘭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更多是以學生實踐活動和開放式思考問題為主的,十分有利於學生成年後的社會生活。但芬蘭的這種教育模式無法複製到人口數量龐大的中國,且芬蘭教育的弊端也在於它過於平均主義,忽視了對天資特別優秀孩子的培養,所以在芬蘭這樣的平均主義觀念下教育出來的人才,就很難有奇才的出現。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目前適合小國寡民的教育模式就是芬蘭教育模式,而對於大國的教育模式也只能採用中國的高考模式了。

某種程度上,中國式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基於一種工業化思維,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工業化產品或半成品,學生按照考試成績與學生綜合素質的評比,以及有無處分和榮譽獎勵等被劃分出三六九等,但實質上其實只分為兩類:合格學生與不合格學生,就好比生產線上的合格產品與不合格產品。機器大工業講求的是標準化生產,而傳統中國教育的標準化也是無處不在。比如考試題大量存在著標準答案,很多學科考試其實考的都是背功,即便到大學的專業課考試,也有大量開卷和閉卷考試都是教導學生如何背住或尋找到標準答案,只要寫下標準答案,就能得分。至於專業課內容,考完試後,隨即便被考生忘得一乾二淨,可以說學生辛苦學習一學期,這些課程等於白學了。於是就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考試成績極佳的學生卻基本上無法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弊病所在。

再來說說中國教育如何處理「不合格的學生」。許多被勒令寫檢查的學生,最後檢討的話語中常會出現「爭取作一個合格的學生」之類的話,顯然是被老師強制灌輸了那一老套標準化思想後寫出來的。試想:何謂「合格的學生」?我們教育的是人,而不是機器和產品,又怎能將學生簡單粗暴地劃分成合格與不合格學生呢?在今天看來,學生在學校所犯的各種所謂錯誤,實際映射的是他們的個性。而一旦這些個性與老師規定或學校規章制度有所衝突,就被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籤。學校、老師所謂的「標準」「合格」,除了學校紙面上的規章制度外,更多是「人治」的產物。我們相信,教育系統發出的種種教學政策的初衷一定是好的,但教育管理難度堪比治國,它至少需要管理兩類人,一類是教師群體,一類是學生群體。而這兩個群體都有自身的利益和志向,尤其是學生,學校要管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還要強行讓他們統一於一個標準,壓抑學生個性,又怎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每個人都有顯性或隱性的才華,好的學校應當致力於如何充分發掘學生的才華,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壓、破壞學生的個性,讓老師依照制度為自身牟利甚至傷害到學生。畢竟,教育的最高宗旨應當是發掘和凝聚學生的才華而為國為民所用,造福全人類。但許多學校、老師所表揚的所謂「好學生」卻是要麼只會阿諛奉承、能用各種辦法完成指標,走升官發財路線,而對社會鮮有貢獻;要麼就是老老實實成績不錯,成了老好人,與世無爭,甘作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卻沒有大的作為。這二者在社會中顯然都不具備創新精神,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絕對不能算引領時代前行的領導者和貢獻者,相反,有相當一部分還是社會的蠹蟲,而這些「蠹蟲」在校期間竟有著優秀學生的光環。而又有相當一部分被學校、老師貼上差生、個別生標籤的所謂「不合格學生」,在校期間被同學老師冷眼相待,出了學校門,他們要麼成為地痞無賴,乃至走上犯罪道路,反倒不如那些沒上過學的同齡人那樣本分、溫良;要麼成為創業公司的領導、學術精英,或各界的成功人士,這樣的巨大反差不能不讓教育界人士汗顏。

兩千多年前「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否能真正落地,落到每一個接受教育的學生頭上,還須教育界同仁繼續探索、研究,砥礪前行。

文/段穎龍

相關焦點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八大精髓
    這固然在於他的思想學說恢宏博大,社會精英們對此有一個逐漸領會和認識深入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他生前的「滋蘭樹蕙」,培育了不少理想的種子。孔子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有何影響?
    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政府壟斷。孔子建立了私立學校,收集了弟子,打破了政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的範圍。這種思想在當今人生價值評價、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教育等方面,仍有著積極的借鑑和啟迪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比如說在當今社會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得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的就是中人這部分,也正因為此,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也並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內,沒有類別。二、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條件。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方針,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私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教育的普及思想,可見孔子等人思想之先進。雖然還未考證出誰是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但是孔子是歷史上所創辦的私學的規模是最大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孔子收了弟子三千,出眾者有七十,以顏回、子路、子有、伯牛等人為代表。孔子的思想多見於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之中,主要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這點和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有巧妙的相似之處。
  • 現行教育的「因材施教」,漸行漸遠,違背了孔子的教育初衷
    導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世人尊稱為聖人。他創辦私學,旗幟鮮明地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對後世影響巨大。
  • 偉大的老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認的傑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創規模巨大的私學,實行「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促進了文化學術的下移。他強調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從事古代典籍的繼承和整理,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學教育體系的基礎。他誨人不倦的為師風範,為後人樹立了光輝榜樣。他實施了許多好的教育方法,總結出了許多精闢的教育原則,如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學思並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於改過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且行之有效的。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及補充論述
    【摘要】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內容為以「仁」與「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學而知之」的教學思想、「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因材施教」教學實踐。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運用於教學過程的教育家。目前關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弟子的教育上,而很少涉及到對宰予、子張、子夏等的教育。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
    近現代時期湧現出大量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諸多教育家的著作及觀點都是教育學知識考查的重點,因此,總結出多位教育家的思想,以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掌握理解。一、蔡元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1.五育並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姚中秋:現代教育體系應引入儒家「人格養成」理念
    姚中秋從儒家教育的本源談起,條分縷析地講述了儒家傳統在歷史上的作用,並說明如何將它更好地與現實的問題相結合。 談到儒學的現實意義,姚中秋表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鑑學習的地方,並認為「過去一百年, 中國教育出現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拋棄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形態。」 千百年來,《論語》一直被奉為儒家學說的經典代表作,而《論語》中記述最多的就是孔子對其弟子言傳身教的細節。
  • 李成泉:辦一所體現孔子教育思想的學校
    美日的教育不是不好,這些教育家的觀念也不是不對,而對我國幾千年錘造的優秀教育思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西方的教育思想在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都能找到根源。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我國傳統教育的價值,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們還沒有找到中國教育的「根」。越具有民族性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世界性的東西也就越具有民族性。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1、學思結合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