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清明節的假期沒幾天就到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因此很多人已經開始了清明節的計劃,有人計劃出去旅遊踏青,而有人計劃回鄉祭祖。
而對於廣大的農民來講,農民並不在乎去哪旅遊,農民對清明的印象就是「祭拜祖先」,不管相隔多遠,總是要在清明節的時候回到農村,在祖先的墳前燒幾張紙,放幾掛鞭炮,還要給祖先的墳頭攏一攏土。
農村人清明祭祖的習慣是長久流傳下來的,而關於清明節祭祖的一些講究,更是像祭祖的習慣一樣源遠流長。這些「怪講究」,城裡人不懂,農民也說不出為啥有這種講究,但是千百年來仍舊照做。
例如,農民清明上墳就講究「兩不去」,即孕婦、孩子不去,為啥?
很多農村地區清明上墳的時候,要求孕婦和孩子不能去。這種習俗其實與我國的一些傳統的習俗分不開,畢竟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也都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孕婦不能去上墳,一方面是因為農民迷信的原因,農民認為婦身懷六甲,腹中懷有未出生的胎兒。而胎兒向來喜歡陽,忌諱陰,若是勉強去掃墓,只怕墓地裡的陰氣會影響著胎兒的健康。另一方面,其實是出於對孕婦的健康考慮,農村的墳地一般離家較遠,很多都在山上,或者山坳,要去祭掃的話可能需要上山下坡,孕婦的體力不夠,且會給孕婦和腹中胎兒帶來危險。
那為啥孩子不能去上墳呢?有一種原因是和孕婦不能上墳的原因一樣,那就是墳墓的位置一般較為偏遠,孩子的體力不適合,上山爬坡也難免把孩子磕著碰著,對健康不利。另外一方面,農民擔心孩子不懂事,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或者說了不該說的話衝撞了祖先。
除了上面這兩個「怪講究」之外,清明上墳還有一種講究讓人不解,那就是燒紙和香表只能由家裡的男人來燒,女人不能燒。
這又是為啥呢?有農民說,女人燒紙祖先收不到。其實這種講究還是與農村的「重男輕女」思想分不開,農民認為只有男人才是家裡香火的延續,女人就是別人家的人,遲早要出嫁,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事情,非男人不可。
而上墳其實就是一種「香火」的延續,有人上墳,說明這家還後繼有人,如果沒人上墳了,則說明香火斷了。因此傳遞香火這種事情,還是得男人來,如此便出現了最後這種「怪講究」。
那麼各位農民朋友,你們那裡清明節有啥「怪講究」呢?歡迎交流、分享。獲取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右上角藍色關注按鈕,精彩期待與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