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伊利瞄準千億元營收 二線乳企因勢而動

2020-12-25 消費財經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臨近元旦,A股乳品行業表現如期。截至12月24日收盤,同花順A股乳品板塊12月份至今累計漲幅6.28%,板塊表現強於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

(資料來源:同花順)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國內主產區生鮮乳價格周價格為4.06元/kg,同比去年12月份上漲6%。記者發現,生鮮乳在年初經歷了一段價格滑坡,不過自6月份以來,價格持續上漲,不斷突破年內高點,目前的價格相對於5月份的低點已上漲逾10%,且維持上揚趨勢。

據悉,本輪奶價上漲主要由於過去幾年國內奶牛存量逐年下滑,奶牛數量在2019 年達到最低點,國內液體乳產量自2016年達到頂峰後有所回落。

另據國金證券研報顯示,國內上一輪奶價大幅上漲時間是在2010年-2014年,而當時乳製品企業也順勢開啟提價周期。除了提價,頭部企業的產品結構升級亦帶來均價的提升,抵消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如今,新一輪奶價上漲周期開啟在即,乳品企業又會迎來哪些變化呢?

對此,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奶價上漲,毫無疑問會加重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的淨利潤。另一方面,也會促進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減少促銷力度,儘量不打價格戰,加強奶源控制,與此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內、外資源自由調配,多措並舉來降低成本。」

伊利「千億」勢在必得

後疫情時代,「喝奶」正在成為全民共識。

今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實現營收737.7億元,同比上升7.42%;淨利潤60.24億元,同比增長6.99%。基於伊利股份的出色業績,業界普遍預計伊利股份將成為國內首個邁入千億營收的的企業。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公告)

中泰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在奶源稀缺、奶價上漲的背景下,龍頭紛紛通過擴產、參股大牧場形式,逐漸實現對上遊的控制權,保障奶源的穩定及價格溫和波動。

就伊利股份的情況而言,其在保障2021年的奶源穩定上也是不遺餘力。一方面,伊利股份此前便參股了優然牧業、賽科星、中地牧業;另一方面,公司通過嵌入式管理和產業鏈金融維護與上遊關係;同時,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奶牛養殖產業園項目,吸引社會資金做牧場的投資,而伊利股份則在園區布局液態奶項目。

中泰證券分析師認為,伴隨伊利對上遊的控制權逐漸增強,伊利股份在新一輪奶價上漲周期中依然將延續業績増勢。

而這也意味著,伊利距離其成為營收千億的公司,又近了一步。

強勁的業績支撐,也讓伊利股份的股價得以不斷上行。截至12月24日收盤,今年以來伊利股份累計漲幅(前復權)更是達到了34.45%。

新乳業首推股權激勵

業績目標三年翻1

雖然中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目前乳業進入成熟期,千億市場規模高基數下,未來收入長期增速將維持在個位數增長,但新乳業的管理層,顯然有更宏大的目標。

12月15日,新乳業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向公司核心團隊41人,以每股9.35元的價格,授予1378萬股限制性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這份激勵計劃,解除限售的要求是2023年度合併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與2020年相比,增長率均不低於76%,且至少一個不低於95%。

而這也意味著,新乳業的目標是在三年內,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至少有一項實現翻番。

具體來看,新乳業的股權激勵計劃以2020年度為基準年,設置了三個解除限售期,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別需要滿足合併營業收入、淨利潤增長率均不低於20%、45%、76%,且同期營收、淨利潤增長率至少有一個分別不低於25%、56%、95%。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公開資料顯示,新乳業於2019年1月登陸資本市場。公司以「鮮戰略」為品牌綱領,圍繞新鮮、新潮、新科技的「三新」維度,提出「新鮮一代的選擇」的品牌戰略,著重發展低溫乳製品。

股價表現上看,新乳業今年的股價漲幅也顯著高於同在A股上市的伊利股份和光明乳業。

截至12月24日收盤,新乳業累計漲幅(前復權)達到了44.08%。

宋亮告訴記者,對於區域性龍頭企業而言,股權激勵是很有幫助的,「能夠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通過股權激勵,有效地激勵團隊,從而創造出驚人的業績。」

然而,宋亮也坦言新乳業要實現股權激勵的業績目標,在具體操作上還是存在難度的。不過,在他看來,新乳業如果能控制好用奶成本,同時高端產品銷量好的話,依然有可能會實現淨利潤的大幅增長。

三元股份靜候轉機

作為北京地區的奶業「大佬」,三元牛奶可謂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然而,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3.73%至54.21億元;淨利潤為-0.46億元,同比下滑122.67%。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13家國產乳企中,三元股份是今年唯一虧損的企業。要知道作為北京地區的「奶業大佬」,三元股份也一度曾與蒙牛、伊利比肩。

記者翻閱資料後發現,三元股份是以奶業為主,兼營麥當勞快餐的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其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的北京市牛奶總站,1968年更名為北京市牛奶公司,1997年成立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三元股份的液態奶、固態奶、冰淇淋、塗抹醬營收分別為32.08億、5.41億、10.15億、6.3億,同比分別增長-5.73%、-46.10%、-14.60%、2.00%。

不難發現,前三季度三元股份除塗抹醬外其餘品種的營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於三元股份所處的境遇,宋亮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三元可以尋求在高附加值的營養配方奶粉中進行破局;第二,打造針對全國市場的再制奶酪零食製品;第三,推出高端超高端的白奶業務,儘可能去做單品;第四,發揮國內、外的資源優勢,儘可能降低成本。」

相關焦點

  • 17家乳企中報透視:行業暗流湧動,伊利蒙牛千億目標誰先達陣?
    因拖欠奶款,科迪乳業(002770.SZ)已遭深交所多次問詢且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光明乳業(600597.SH)南京分公司近日亦被曝出存在向送奶工「壓奶」的情況。而近年來業績高速增長的澳優(1717.HK)則被做空機構「狙擊」,行業雙寡頭之一的蒙牛乳業(2319.HK)亦與君樂寶分道揚鑣。
  • 資金瞄準漲價題材 但這些知名奶企潑冷水
    全國生鮮乳價格上漲上海奶業協會發布通知,鑑於當前全國各地奶價和牛奶消費市場情況,奶農和乳企雙方達成一致意見:2021年上半年上海地區生鮮乳收購基礎價為4.03元/公斤。(來源:上海奶業協會)根據上海奶業協會此前發布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生鮮乳收購價為3.92元/公斤,此次調價同比上漲0.11元/公斤。
  • 奶價觸底反彈 奶牛養殖企業何以延長景氣周期
    原標題:奶價觸底反彈 奶牛養殖企業何以延長景氣周期   「奶價已經從2018年的低點觸底反彈,呈現出U形變化,2020年11月奶價達到4.15元/公斤,養殖業步入景氣周期
  • 供需共振致原奶價格上行 乳企或掀漲價潮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周報實習記者 餘佩掀經上海奶業協會召集本市奶農代表、光明乳業代表三方充分討論協商,鑑於當前各地奶價和牛奶消費市場情況,奶農和乳企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上海地區生鮮乳收購基礎價由3.92元/公斤漲至4.03元/公斤,生鮮乳價格執行期從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1月7日,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對外確認了上述信息。
  • 奶源吃緊價格已明顯上漲,大型乳企有望趁機提價
    原奶價格緩慢上行,雙寡頭競爭格局趨緩,下遊飲奶需求空間仍較大。上遊方面,目前我國奶牛存欄數及單產量處於國際中間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原奶價格自2016年後進入長期小幅波動上行態勢,短期受疫情影響有所下滑,但長期終端需求不變,隨著疫情減緩,預計原奶價格將持續回升。中遊方面,雙寡頭競爭格局已經成熟,且因疫情影響集中度不斷提升。
  • 從倒奶到搶奶,乳業上遊觸底回升:現代牧業上半年搭車奶價上漲紅利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曉巖 北京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國內運輸及物流方面受到了短暫影響,對飼料供應及原奶運輸帶來了困擾,繼而在疫情期間多家原奶企業的倒奶現象,不過整體看來倒奶只是疫情期間奶農們的無奈之選,目前國內奶價上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紅利之勢
  • 資金瞄準漲價題材,但這些知名奶企潑冷水
    全國生鮮乳價格上漲上海奶業協會發布通知,鑑於當前全國各地奶價和牛奶消費市場情況,奶農和乳企雙方達成一致意見:2021年上半年上海地區生鮮乳收購基礎價為4.03元/公斤。(來源:上海奶業協會)根據上海奶業協會此前發布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生鮮乳收購價為3.92元/公斤,此次調價同比上漲0.11元/公斤。北方鮮奶價格同樣出現上調。
  • 伊利帶路漲價潮,牛奶新一輪價格上漲來了,我們還有牛奶自由嗎?
    根據金陵晚報的報導,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添加到日程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國盛證券指出,根據農業部數據,當前生鮮乳價格已達4.18元/公斤,已經接近2014年歷史峰值4.27元/公斤。
  • 六大乳企齊聚東北奶源帶 競爭加劇或致奶價上漲
    像伊利這樣的全國性品牌殺入,對散戶可能是多了一個出口,但也可能由於競爭激烈,導致奶價上漲,造成當地企業的成本壓力。   黑龍江基地將使伊利產能提高至20萬噸   伊利上周公告稱,將出資5.52億元投資黑龍江杜爾伯特年產45000噸配方奶粉項目,建設期為19個月,預期的投資回報率為43 .67%,內部收益率為30.43%。
  • 爭飲低溫奶 乳企打響奶源爭奪戰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原奶的價格自今年5月開始上漲,至10月中旬漲幅達10.67%。在此背景下,伊利、蒙牛、飛鶴等頭部乳企紛紛加大布局上遊奶牛養殖力度,打響奶源爭奪戰。  壹 爭搶奶源地  今年以來,各大乳企對奶源的爭奪較為激烈。
  • 13個小時暴漲1.2倍,中地乳業(01492)的「原奶」開始香了……
    在國內,真正在原料奶上作出成績的的上市乳企不多,掰掰手指頭就可以數清楚了,除了知名的「乳業雙雄」蒙牛和伊利,光明乳業、新乳業,通過買買買拿下大部分奶源地,擁有一定話語權之外,剩下的就是一門心思做原料奶的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及西部牧業了。當然,中地乳業也算得上一家較有盛名的原料奶乳企。
  • 生鮮乳價格堅挺 上市乳企「得奶源者」得先機
    隨著原奶價格不斷走高,供給端出現缺口,提前布局自有奶源的上市公司有望在成本控制上搶得先機,從而止住業績下滑勢頭。有上市乳企的高管直呼,乳業上行周期又來了。根據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84元/公斤,同比上漲7.3%,漲幅為近5年之最。 「三季度原本就是傳統奶荒季,每年價格都會漲,但前兩年奶價太便宜,牧場養殖動力不足,存欄量慢慢就下滑了。」
  • 2300億巨頭放大招,戰略投資這家乳企!利好有多大?
    繼蒙牛增持中國聖牧後,伊利又加碼戰略性布局,龍頭乳企奶源爭奪戰正式打響!本周一(8月3日),受到中地乳業擬引入伊利為主要股東利好消息刺激,港股中地乳業早盤一度暴漲超100%,之後又是一輪飆升,截至發稿,中地乳業漲155.17%,報1.48港元/股,市值達32.2億港元。
  • 國外還在倒奶,國內乳企為何集體搶建萬頭牧場
    來源:一財網疫情帶來的國際奶源的不確定性加劇,國內乳企再次開始密集建設萬頭牧場。 當美國奶農還在為牛奶賣不掉而倒進下水道,多家中國乳企卻開始重新投建新的萬頭牧場。國內乳企興建萬頭牧場的熱情突然高漲,記者今日從多家乳企確認,近一個月來,國內有多個超大型牧場項目或乳業園區投建,部分乳業園區的設計產能高達10萬頭。在業內看來,與上一輪資本驅動的牧場虛熱不同,本輪乳企意在穩固上遊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 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而眾多企業搶佔上遊資源的背後,是由於今年春節以來原奶價格的飛速上漲,壓縮了眾多乳企的利潤空間。為了保證獲得原奶價格的穩定以及利潤,很多企業選擇繼續強化上遊產業。此外,自去年巴氏奶升溫以來,眾多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在內均加入了競爭。
  • 乳企爭相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普通的液態奶可以將原奶吹成大包粉,再調製成牛奶出售,這意味著乳企可以從國外大量低價進口大包粉,但超巴奶的崛起意味著企業需要在國內各個區域建立牧場。」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說。此外,通過今年奶價飛速上漲可以看出,大牧場具備生產成本穩定的優點,因而在今年就出現了乳業爭相競買大牧場的情況,宋亮進一步表示。
  • 四大乳企廣告日均燒錢4250萬元 利潤空間被侵蝕
    從各乳企的報表可以看出,目前國內乳企依然處於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的座次,其中伊利、蒙牛遙遙領先,營業收入均在向300億元邁進的路上;光明則剛100億出頭;位居第四的三元則僅為22億元。這顯示出目前國內乳企的品牌集中度還是相當高的,強者恆強的格局短期內還難以打破。
  • 液態奶遭遇天花板,伊利蒙牛增速下滑,乳企發起鮮奶閃電戰
    撰文 / 邵藍潔編輯 / 陳芳消費拐點來臨過去幾十年,中國乳業憑著保質期長的常溫奶,最終讓牛奶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市場也因此誕生出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營收兩家2018年均在600億元以上,市值均超千億元,股價與最初上市時相比,均翻了無數倍。
  • 飼料成本上漲,中小牧場面臨更大壓力!
    2020年,不少飼料成本一直在上漲,雖然奶價也在上漲,但奶牛養殖業整體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然而相比之下,中小牧場承壓更大,飼料價格不具備優勢。隨著乳企與大型牧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聯結,提高了大型牧場抵禦風險的能力,中小牧場在這一環節尚未破局,因此即便是在奶價處於高位時期,仍需提高危機意識。否則未來如果出現奶業低谷時期,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小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