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一過,南京的小學生們終於開學了。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學校招生、學區劃分以及學區房的各種教育話題塵囂而上。
對於家長們而言,今年必然是不平凡的一年。多校劃片大範圍推廣、公民同招且禁止學前考核……要想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長們已經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01
5月5日,北京西城區近日出臺新政,宣布實行「多校劃片」入學。
根據新規,新購房者子女入學,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
而一個學區房,原則上六年內只提供一個登記入學學位(符合國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簡單來說,以前買學區房,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實行多校劃片後,房子和學校不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一對多」的關係,你的房子具體對口哪個學校,是隨機派位的。
而且,一套房子六年內原則上只允許登記一個學位,相當於限售六年,這大大降低了學區房的流通性和投資屬性。
而在此之前,海澱、東城、朝陽等教育強區也實行了多校劃片。北京是我國教育資源最強的城市,「多校劃片」在北京全面推行,信號意義明顯,這意味著「多校劃片」是鐵板釘釘的大趨勢,每一個關心學區房的人,都必須接受。
對於家長而言,這顯然是一道更為複雜的算術題。以前為了上名校,買其對應的學區房就行,現在卻不是那麼簡單了。當然,以北京西城去、南京鼓樓區為例,這些片區名校眾多,教育資源比較均衡,即使實行多校劃片,也不用擔心派到太差的學校;但那種名校較少、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片區,多校劃片的影響就比較大了。
換句話說,以前家長只需要關心具體的學校,未來則要關心一個片區整體的教育水平以及成長性。
02
多校劃片會削減學區房的價值嗎?
這是很多趕往買房路上的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推行多校劃片的初衷在於遏制學區房炒作。有專家表示:「過去學區房價格暴漲,惡化了人們對房產市場的印象。多校劃片政策能夠規範市場交易、淨化市場環境,總體而言有較為積極的意義。」
但也有專家認為,導致學區房價格不斷飆漲的原因在於資源分配不合理,這一矛盾不解決,學區房的上升潛力就依然很大。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實行多校劃片可能會出現兩大問題:第一,學區與學區之間也存在比較大的質量差異,很多家長還是想讓孩子能夠對口一個好學區,因此去買學區房,比如南京的鼓樓區;
第二,在同一個學區裡,如果有學校辦學質量比較突出,在實行按學區劃片入學之後,進入最好的學校就可能要參加搖號,在實際搖號的具體操作中,究竟有多少學位能拿出來,背後是否有權錢交易,可能還是經不起推敲的。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名校聚集的板塊的學區房(它們往往已經是房價金字塔尖的佼佼者)價格會更貴。而名校和普通學校交叉分布的片區,原來的名校學區房將會失去優勢。這有可能導致另一種更為尖銳的「資源歧視」。
03
以前的家長如果不想重金買學區房,還有一個好去處,那就是重金去民辦優質學校。
但今年,包括南京在內的不少大城市,都正式施行「公民同招」。
具體來說,「公民同招」就是全面實行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幼升小、小升初,民辦學校凡是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將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錄取;所有公辦民辦學校不得通過筆試、面試(談)、評測等方式招生,嚴禁以各類競賽證書、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並且嚴禁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和實驗班等。
從表面上看,民辦學校不再允許「掐尖」,統一搖號,對於孩子來說是更公平了。可是學校似乎並不樂意。小長假期間,上海一篇華二初級中學的《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刷屏了。雖然文章被秒刪,但依然引起了熱議。
有人認為,華二初級中學的這篇推文「滿滿的精英階級居高臨下之感」。但也有人認為,現實就是那麼殘忍。
「民辦學校不能掐尖,民辦學校為了儘可能保留自身實力,會想辦法抬高收費門檻。其實在2019年已經有許多學校的學費提高了。這對於家長而言,勢必要考慮家庭承受能力是否可以負擔。」
同時,民辦學校出於生存本能,對學生、教師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對教育、分數的重視程度是史無前例的。再怎麼搖號也是搖學生,不是搖老師,業內人士認為,認為民辦學校的師資方面不會受到影響,反而在初期由於生源不穩定,教學會更加的嚴格。
這也就難怪了校方問出了「你真的適合我們嗎」。
有家長直言,之前希望讓孩子上民辦,一方面是衝著雄厚的師資與優越的氛圍,另一方面也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與視野更大、更加優秀的同齡人多接觸。實行公民同招之後,這方面的優勢會減弱,而學校還有可能會漲價,性價比或許會比原先低不少。
04
學區房沒有之前保險了。民辦學校性價比也低了。一方面是官方大力宣揚教育要公平,另一方面是家長急著尋找新的優質教育「避風港」。
於是,大家找到了另一個出口——不能依靠學校了,家庭教育更加重要。
公民同招、多校劃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儘量體現教育公平,同時伴隨高考的強基計劃實施。儘量在K12體現教育公平,同時為國家選拔更多的需要的人才,這種國家級基調不會變。
只是在「政策洪流」中每一個細微的家庭、個人,需要根據自身做出調整罷了;無論未來怎麼變化,做個高起點的好爸爸好媽媽總不會錯,「兜底」能力越強,應對變化的能力也就越強。
說到底,孩子是否能成才,學校只是外力作用,家長角色的歸位或許才更為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