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北方的溫度呈現斷崖式下降,許多寶寶由於護理不當紛紛中招,感冒、咳嗽以及各種消化問題接踵而來。
做醫生的朋友特別提醒:這個階段孩子生病,除了溫差、飲食,大多是穿衣不對導致的。
天氣漸冷,很多家長對孩子體溫的感知,會採用摸摸小手小腳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孩子的體溫調節能力遠沒有成人那麼完善,手腳離心臟最遠,大多數時候,手部腳部的溫度要低於體溫,所以會出現小手小腳發涼的情況,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冷。
感知孩子體溫的正確做法是摸孩子脖子後方和後背:摸的時候家長注意自己手溫切莫過冷或過熱。如果孩子脖子後方和後背的溫度與你手的溫度相近,說明孩子穿衣服合適,不能不熱;如果感到潮溼,說明孩子穿衣服太多,有些熱;如果孩子背部發涼,說明給孩子穿衣過少。
穿衣過多,孩子容易出汗,冷風一吹,很容易生病;穿衣過少,孩子著涼,也容易生病,家長應該根據感知的溫度給孩子適當的增減衣物。
有個朋友是新手媽媽,關於寶寶的養育問題,她經常找隔壁鄰居媽媽取經。天氣變冷,她怕給孩子穿多捂出汗,所以穿衣服總是參照鄰居家孩子來,結果沒幾天,朋友家寶寶病了,風寒性感冒。朋友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同樣的衣服,為什麼鄰居家孩子沒事,自家孩子卻病了。
很多家長都知道一個穿衣法則:孩子的衣服要比父母少一件,一般來說這樣是沒錯,但是請別忽視了孩子的年齡。
1歲以內的寶寶,活動量小,體溫調節能力差,所以穿衣件數要比家長多一件; 1-3歲寶寶活動量逐漸增多,穿衣件數和厚度與家長差不多即可;3歲之後的孩子活潑好動,容易出汗,穿衣比父母少一件為宜。
另外因為每個孩子身體情況不同,具體穿衣件數和厚度還需要家長根據孩子體溫靈活掌握。
洋蔥穿衣法
進入深秋,早晚溫差很大,往往早晚冷得要穿秋衣秋褲加外套,中午可能穿件T恤就能過,不停穿脫很麻煩,建議家長試試洋蔥穿衣法:給孩子多穿幾層衣服,熱了可以脫,冷了可以加,非常方便。
穿上貼身小背心
家有兩個皮猴子,活動量特別大,即使穿衣服很少,也經常會出汗。秋冬季節,我會給孩子貼身穿上一件貼身小背心,柔軟的棉內衣可以吸汗,還能讓空氣保留在皮膚周圍,阻斷了體熱丟失,孩子不容易生病。
注意足部保暖
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家孩子特別喜歡光腳在地上跑,孩子的腳和地面多接觸,能夠刺激孩子腳部神經,讓孩子更聰明。但是天氣漸冷,再光腳在地上玩會很容易受涼。建議家長給孩子穿上稍厚一些的襪子,做好足部保暖。
準備一件小外套
大多數孩子不會安安靜靜待在室內,室外的風景總會吸引他們往外跑。建議家長給孩子準備一件小外套,外出的時候穿上,保暖又防風。
別把寶寶保護的太好
一些家長把孩子保護的特別到位,孩子出個門,要戴上帽子、圍上圍巾、帶好口罩、穿好厚外套,殊不知這樣做會害了孩子。
經常讓孩子適當接觸一些冷空氣,能夠增強其對冷空氣的適應,從而增強身體抵抗力,反而不容易生病。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身體抵抗力差,稍稍一點冷空氣可能就會生病,所以家長如果帶孩子出門,穿衣一定要適當。
秋風起寒意來,穿衣不對娃遭罪,孩子穿衣法則媽媽要明白。你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