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研究發現發育期視網膜突觸功能具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張楠)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神經元》雜誌發表了題為《斑馬魚發育期視網膜興奮性突觸功能的長時程增強
-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8:39 瑞士巴塞爾大學Botond Rosk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人類的大腦擁有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突觸(synapse)作為這個網絡的節點,是所有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和通訊的結構及功能單元。比如,突觸後緻密區的兩個主要組成蛋白——PSD-95和SynGAP——其突變會導致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發育障礙等疾病。自從60年前突觸後緻密區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它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突觸後緻密區如何形成?其組成蛋白如何特異性地富集在指定的區域?如何響應大腦活動?其突變如何導致大腦疾病?對此,我們所知甚少。
-
遺傳發育所發現糖鞘脂MacCer與Wnt相互作用促進神經突觸生長
脂質作為細胞膜組分和信號分子,對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功能至關重要。多種參與脂代謝的基因突變後導致神經系統疾病。但脂質種類繁多並在合成代謝通路中相互轉化,哪些脂質參與調控神經發育及其相關調控機制是神經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
-
定量分析揭示了成長過程中睡眠的功能轉變!
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對於任何一種動物來說,睡眠都是其生存所必須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動物在醒著的時候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由此產生的受損基因和蛋白質,會在腦部堆積並引起疾病,而睡眠有助於修復這種損害並清除這些垃圾。
-
中科大揭示人胚胎視網膜與視網膜類器官發育過程染色質動態變化
2020年2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課題組與瞿昆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通過多組學研究(ATAC-seq、RNA-seq和組蛋白修飾測序),系統而全面地揭示了人胚胎視網膜與人視網膜類器官在發育和分化過程中染色質開放和基因表達動態變化的共性和差異
-
生命科學|適當鍛鍊可強化大腦功能
如今,大腦的任何變化,不管是化學上的變化,還是新神經元的形成(神經新生),亦或者是較大區域的功能重劃,都說是可塑性。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尼柯爾(Roger Nicoll)認為:可塑性是神經科學中最被濫用的字眼。 可塑性最基本的層次,是尼柯爾正在研究的「突觸」,其次是神經元可塑。
-
我科學家發現神經元突觸發育新機制
最新一期國際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刊物《神經元》(Neuron)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及學生沈萬華、吳蓓等關於突觸發育新機制的研究成果,
-
中國科研人員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利用冷凍電鏡解析神經突觸超微結構方面取得突破,解密了神經突觸「黑匣子」。
-
突觸(synapse)結構和功能、神經遞質、毒品種類及作用機理
各種神經遞質在胞體內合成,形成小泡,通過軸突的快速順向運輸到軸突末端。新近研究發現在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神經遞質共存(coexistenceneurotransmitter)於一個神經元中,在突觸小體內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形態的突觸小泡。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實驗室圍繞「解析功能神經環路構築、運行和損傷機理,推動重大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總體目標,在腦發育及障礙、感覺及其相關疾病的神經機制、高級腦功能及其異常的機制、腦損傷和功能重建四個方向開展研究,聚焦神經環路形成、神經信息異常、神經細胞損傷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科學問題。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上篇)
2020年,中科院神經所又是豐收的一年。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回顧神經所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更多詳細內容,請見中科院神經所的官網。彙編分為上下兩篇,本篇為上篇。該研究成功構建了可以活體實時觀測斑馬魚單細胞節律的報告基因系統,並利用該系統研究了單細胞水平的生物鐘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建立的,進而發現光照在斑馬魚的單細胞生物鐘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圖注: 單細胞水平揭示斑馬魚全腦細胞晝夜節律發育的過程。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實驗室圍繞「解析功能神經環路構築、運行和損傷機理,推動重大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總體目標,在腦發育及障礙、感覺及其相關疾病的神經機制、高級腦功能及其異常的機制、腦損傷和功能重建四個方向開展研究,聚焦神經環路形成、神經信息異常、神經細胞損傷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科學問題。
-
通過腦嗅神經葉和磨菇體揭示調控分泌蜂王漿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團隊基於我國選育的蜂王漿高產蜜蜂,通過腦嗅神經葉和磨菇體蛋白質組研究,揭示了調控分泌蜂王漿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
-
心理所揭示大腦皮層形態和功能的關聯
腦的結構特徵是實現腦功能的物質基礎。在微觀層面,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結構決定了神經網絡的計算機制,從而在本質上決定了神經網絡的功能,神經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來研究微觀層面上的神經網絡結構如何實現簡單的功能。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目前已知視網膜是由胚胎期端腦一層神經上皮逐漸發育而來,其發育成熟的視網膜中包括穆勒膠質細胞,2種光感受器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3種中間神經元和神經節細胞等。儘管不同物種的視網膜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是小鼠和人類相比卻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人類視網膜中存在負責高靈敏度視覺和色覺的黃斑區,而調控視網膜物種特異性的分子機制仍然有待研究。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孫其君團隊:壓電調製石墨烯人工傳感突觸
Rev.Mater. 2016, 24, 23)作為一個新興的多學科研究領域,和直接連接/觸發,是利用壓電勢作為柵極來控制載流子在界面處的產生、傳輸、分離或複合,為機械刺激引起的壓電極化與半導體傳輸特性之間的耦合效應提供了具有相應電輸出信號「主動式」觸發和傳感原型。壓電電子學被廣泛應用於「主動式」調控半導體器件、能源採集、可植入式醫療和自驅動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