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滇南小城,孔子之鄉,也是許多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以陶為紙是這些文人墨客日常藝術的一部分,將自己的藝術思想表達於陶坯之上,通過建水陶溼坯裝飾、刻填彩繪這項獨一無二的工藝,將建水紫陶柴燒和儒學思想完美結合,讓建水紫陶柴燒更具生命力,與日本、臺灣等地區的柴燒茶具相比,建水紫陶柴燒茶具中文人墨客給予了更多文化附加值,自然古拙中帶有淡淡書生的含羞氣質。
建水紫泥泥料是有白土、青土、黃土、五花土、紫土五種純天然礦土練泥而成,成品泥顏色呈橘紅色,建水白陶是由青土和白土兩種泥巴配製而成,成品泥顏色呈白色,天然安全的泥料配方是所有陶器的根本,建水紫陶柴燒泥料也不例外。
許多文人墨客在建水陶溼坯上裝飾時、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大多數作者是在陶坯上題字作畫,這些書畫作品多為傳統圖案,且大多數題材寓意吉祥,比如鳳穿牡丹、喜鵲登梅、連年有魚、蜂蝶戲花、榴開百子等等。
畫作完成後,會在陶坯的另外一面配上與畫作搭配的不同書法體的唐詩宋詞、名人絕句、斷簡殘貼等,整個裝飾集金石、書法、美術於其上,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情趣,因而具有工藝美術陶之名、又有文陶之雅。
在溼陶坯裝飾完之後接下來就是關鍵的刻、填步驟,裝飾效果能否完整呈現,陶器整體作品的品質能否得到更大的提升,關鍵就在於刻填工藝是否做得到位,一件刻填作品的價值區別也在於此。
「刻」是指工藝師(大多數是細心的女工藝師)藉助一種名叫「足刀」的工具沿著書畫的邊緣進行鏤刻,將書畫覆蓋部分的坯土挖去,這道工序存在幾個難點:
關於書畫作品的完整表達,有些畫作非常複雜,要求工藝師將畫作的每一道墨跡都刻出來,同時在挖泥的時候,不能挖斷墨痕,導致書畫殘缺不全。尤其是有些畫作裡有鳥類的羽毛、人物的毛髮、蟋蟀的觸角等等非常細微的部位,都需要將毛髮、觸角一絲一線的表現出來,蟋蟀的觸角、蟋蟀的腿上還有一些拐角的地方,也需要完整並富有神韻的雕刻。一不小心挖斷墨痕,就算補上,產品出來後也會有痕跡,因此可以說挖斷墨痕,就表示一件作品廢了。
第一,刻的過程中要保持陶坯要有一定的溼度,因此刻的過程中要不斷的給陶坯噴水保溼,刻工休息期間要及時用塑料膜、保鮮膜或者報紙包裹陶坯,防止陶坯晾乾,有的作品需要雕刻很長的時間(比如心經、多道人物彩填),大大增加了保溼的難度。
第二,由於陶坯在刻填狀態下是屬於溼坯,而雕刻需要用力,因此雕刻的過程中陶坯會有變形的危險,這就要求工藝師在雕刻過程中注意力度的掌控,既要將書畫作品雕刻到位,又要避免陶坯變形。
第三,還是關於力度掌控的難點,不同的器型以及同一個器型的不同部位,陶坯的厚度不相同,用力多大、刻到哪一個深度,很大程度上憑藉工藝師長期積累的經驗來判斷,尤其是陶坯較薄的部位,用力過大,容易刻穿陶坯,用力過小,就無法進行接下來的填彩工藝。
第四,刻工將一件陶坯作品雕刻完成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填泥工藝,將不用顏色的色泥鑲嵌在刻好的凹槽裡邊,將書畫的色彩還原,填好彩泥的坯子需要不斷的碾壓,使陶坯和彩泥完全融為一體,讓畫面的效果平整沒有凹凸感且色彩豐富多彩,填泥分為單色填泥和多色填泥:
單身填泥是指在橘紅色或者白色的陶坯上,為雕刻出來的書畫填入白色或黑色的泥,漢字和少量簡單的畫作會填單色的泥,而複雜的畫作就會填多道彩色的泥,操作的過程稱為填彩,完成的作品稱為彩填。
填彩需要工藝師根據書畫作者的要求,在作者的指導下,用天然泥料配置出不同顏色的彩色泥料,分別填入畫作的不同部位。如果彩填一幅荷花圖,那麼荷葉是一種顏色、葉莖是一種顏色、花瓣是一種顏色、花瓣顏色還要求有過度,這對填彩工藝師的要求非常高。有的工藝師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出符合要求的效果,大多數的工藝師需要在書畫作者或專業美術人員的指導下填彩。
填彩的過程中也有幾個需要注意細節和難點:
第一,彩泥的溼度和陶坯的溼度不同,收縮率也不一樣,因此要在填泥的過程中一邊填一邊壓,使得彩泥和陶坯完全粘合在一起,這個過程需要反覆多次,才能達到需要的效果。
第二,在溼坯上反覆填壓,力度控制很關鍵,用力過小,彩泥與陶坯不能充分粘合;用力過大,陶坯容易變形。
第三,與雕刻時一樣,複雜的畫作需要若干種顏色的彩泥填入不同的部位,非常考驗工藝師的細心與耐心,有時完成一幅畫作,需要調製上百種彩泥,並按要求一一填入書畫。
第四,填彩大多數要填若干道,某個部位填入一種顏色的泥,如果覆蓋了其他部位,又要將覆蓋的部位的填泥挖出來,再填上那個部位需要的泥,有的部位需要反覆填泥多次,比如花瓣過度的顏色,要使過度自然,就需要刻填很多道。
經過工藝師用填彩刀反覆的抹平和擠壓,此時的彩泥已經和坯體融為一體,並經過修整,經過幾天的陰乾後,修坯人員會通過修坯的方法將多餘的彩泥刮去,並呈現出填充好的書畫作品。書畫裝飾和刻填工藝是建水紫陶柴燒幾十道工藝中的一部分,其工藝的複雜和其間的各種難度,可想而知建水紫陶柴燒工藝的複雜性,當你在欣賞一件美輪美奐的建水紫陶彩填柴燒作品的時候,能夠體味作品背後那些艱辛的製作過程。
建水紫陶柴燒既保持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又融入了新的思想元素,將柴燒裸燒自然厚重的釉色、火痕、肌理變化等效果和傳統的書畫美學完美融合,必將在中國柴燒史上留下一筆淡淡的印記,不論從藝術技藝還是藝術收藏價值都值得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