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地區,冬季有一道過年吃食叫鰱魚凍,以前是一道窮人菜。解放前有錢的人家過年大魚大肉,沒錢的老百姓家也想吃好一點,就在做紅燒鰱魚的時候多加一些水和配菜,燒好以後先將魚盛出來,然後再將剩下來的湯汁和配菜盛到幾個碗裡,利用低溫天氣自然凝凍,最後就成了鰱魚凍。
宋詞是擅先生的一位師弟,他出生在江蘇興化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在他3歲的時候因為一次工廠事故永遠離開了他們母子倆,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宋媽媽身上。當初為了給宋爸爸看病家裡還欠下一大筆債,宋媽媽是個好強的女人,沒有再結婚,白天在廠裡上班,晚上回到家還要幫當地玩具廠做布玩具賺外快,一邊還債一邊維繫家庭生計,生活過得很拮据頗為不易。
在宋詞的記憶裡,15歲之前家裡就沒怎麼聞過葷腥味,只有過年的時候媽媽才會買兩條鰱魚做「供魚」(當地的習俗,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買兩條鰱魚燒好上供菩薩),宋媽媽永遠都是燒一盤紅燒鰱魚再加六盤鰱魚凍,從大年三十吃到正月15。兩條鰱魚都是給宋詞吃的,宋媽媽為了騙他說自己不能吃魚肉,甚至故意在他面前吃一塊魚肉吐了出來。
宋詞小時候最享受的記憶就是坐在廚灶房裡看媽媽做鰱魚凍:將兩條各5斤左右的鰱魚殺好處理乾淨,打上花刀(在魚身上等距離開5道口),先用細鹽碼一下底味,然後將當地那種特有的鹹菜清洗一下切成小粒,如果鹹菜鹹度較高,切完後還要放在開水裡浸泡,稀釋鹹度,時間大概5到10分鐘;凍豆腐切成小塊、水衝洗乾淨;花生浸泡溫水裡、發一下,便於成熟。
然後熱鍋涼油,蔥姜蒜熗鍋,油溫7成左右炒出香味後放鰱魚煎一下,然後放鹹菜、花生再繼續煸炒一下,放入醬油、料酒、辣椒,等鹹菜特殊的香味揮發出來時,加適量水,放入凍豆腐,大火燒開以後再加入鹽、糖、雞精,再小火煨制6分鐘;看到鍋裡湯汁呈現粘稠狀,就可以關火出鍋了。
宋媽媽小心翼翼先把魚盛出來,然後把剩下來的鹹菜、豆腐、花生均勻盛放到魚形塑料模具裡,放置在櫥櫃裡自然凝固成鰱魚凍。在當地這種「一魚兩吃」的做法有陰陽魚的說法,真魚身為陽,假魚身為陰。
後來宋詞回憶起來覺得自己小時候腦筋不會轉彎,居然真的以為自己母親對魚肉「過敏」。宋詞參加工作以後拿到第一份工資,就是到當地最好的一家飯館點了一桌菜請自己媽媽吃飯,宋詞特地把幾道魚菜放在母親面前,夾了一塊魚肉放到母親碗裡,說了一句:媽,你受苦了,我保證再也不讓你對「魚肉」過敏。
後來宋詞工作越來越忙,經常在外面出差,在家裡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有時候逢年過節都回不了家,宋詞就大包小包往家裡買東西,只要是他認為宋媽媽需要的都只管買。宋媽媽每次都抱怨他亂花錢,讓他不要惦記家裡。後來他還是買,每次回來都是出去吃飯,宋媽媽說家裡人在家做個飯吃吃有家庭氛圍。宋詞不以為然的說:媽,外面比家裡方便,而且燒的好吃,還不用你操心煩神,吃完付錢直接走人。宋媽媽說了句「外面再好吃也沒家裡舒服,我一個人在家一碗鰱魚凍就夠了」。
聽話聽音,宋詞聽出了母親的弦外之音,於是認錯道歉。但心裡還是有個結:自己明明是為母親著想,怎麼吃力不討好。後來他鬱悶無處發洩告訴了擅先生,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對他說:子女對父母有感恩的想法很正常,只不過每個人理解不一樣。對年長的父母來說,物質形式的「大魚大肉」並不是他們最需要的,他們最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鰱魚凍」。
子女就像那條鰱魚,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最後留給父母的只有一點「魚湯汁和配菜」形成的「情感魚凍」——偶爾回來看看、一起做做飯嘮嘮嗑……如果這點「情感魚凍」都沒有,即使再多的山珍海味也不是老人們想要的。
宋詞一點就透,只要有時間就買兩條鰱魚回去自己親手做鰱魚凍,而宋媽媽就像當年宋詞小時候的樣子在一旁樂呵呵的看著……
本文系擅先生團隊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