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道家的九重天, 佛家的六欲天你知多少? 分別是哪六天?

2020-12-27 曉夢閣神秘文化觀

【原創聲明】:曉夢閣只做原創內容,曉夢閣出文必屬精品,禁止盜用違者必究。

文/曉夢閣主

在中國漢族神話中和道教神話中將天分為九重天,又稱之為九霄,分別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以神霄為最高天。而佛教將世界分為三界,其中欲界有六重天,稱之為六欲天。

那麼,你可知道是哪六欲天?其中有哪些是我們熟悉的?

第一層: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是佛教護法神四大天王及其眷屬所居住地方,高四萬二千由旬(梵文裡的計量單位),所居住的宮殿有七重寶城,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諸寶鈴,乃至無數眾鳥。四大天王是守護須彌山的第一層屏障,專門阻擋來自海裡的阿修羅。

第二層: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又叫忉利天,在須彌山頂,為天神帝釋所居住的地方,此天有金剛手夜叉守護。有一種說法是當年燃燈道人奪得了趙公明的二十四顆定海珠,化為二十四諸天,加上原來的九重天,剛好三十三重天,後來燃燈道人有點不厚道入了釋門,就帶走了定海珠去佛門造就了三十三天,成了燃燈古佛。

第三層:夜摩天

在梵文中譯為焰時天,在三十三天之上十六萬由旬,永為白晝,沒有黑夜。在此天中可以隨時享樂。夜摩天只要男女以身相抱,便成陰陽之事。

第四層:兜率天

兜率天又稱兜率陀天,是不是有點熟悉,太上老君住的地方叫兜率宮。而佛教的兜率天在夜摩天之上三億二萬由旬,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有內外兩院,內院為彌勒佛所居住。

第五層:樂變化天

樂變化天,又稱為妙變化天,在夜摩天上十六億四萬由旬,居住此天,娛樂隨意,變化自在。

第六層: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在樂變化天之上十二億由旬,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天。

據佛經中記載,在六欲天中,天神皆不離食淫二欲,並有婚嫁行欲,如人一般,如稱六欲天。

相關焦點

  • 「七情六慾」是指哪「七情」和哪六欲呢?
    什麼是六欲?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最初,古人只說人有四種感情,就是在《中庸》裡出現過的「喜、怒、哀、樂」。後人解釋說,人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遇到所厭惡的就「怒」,得到所愛的就「樂」,失去所愛的就「哀」。
  • 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欲」?
    跟數字有關成語見過太多了,可你知道這些數字都有什麼含義嗎今天,帶你認識成語中數字的含義!原本指古代中國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現代漢語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會上各式市井女性。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人口販子,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媒婆:專為人介紹姻親的女性。師婆: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虔婆:妓院內的鴇母。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從字面上來說,也是表示天的外面還有天的存在。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所以,道家打坐的目的,就是在尋找讓自己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地運行的方法。而所謂的守一,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不放逸,不胡思亂想。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大意是你如何認為,實際應是考較之意,佛陀用一些問題考較須菩提的境界,見地。此時的問題是問須菩提如來有天眼麼?須菩提回答:有。為什麼問天眼,這天眼是何意呢?佛家儀軌上文大概意思為,天眼是超越我們凡人肉眼的存在,無論地上地下,六道眾生,種種物質,無論大小粗細,遠近都可照見,是天人才具備的功能,我們凡人也可通過修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佛教譯經家在翻譯梵文經書時,引用或借鑑了許多道家的術語與思想。佛家最常講的「空」,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如「四大皆空」,借鑑了道家的「道盅」、「無」、「清虛」的概念,都具有虛空、虛無之義。道家認為「無」是萬物根本。《德道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文子·自然》:「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 佛家,道家,數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分別是如何談真理的
    你只要牢牢記住,時間過的太快,今天的事情,今天趕緊去完成。真理無論在哪裡,你如果不去接近的話,哪裡都沒有。1、真理都是相通的——靈遁者當你讀上幾種不同的理論之後,你會發現,講出最根本的真理是很難的,但聖人講述真理的方式是相通的。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可你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嗎
    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可你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欲」嗎?七情六慾的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我皆凡人,七情六慾決定了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可雖然七情六慾如此至關重要,又有幾個人了解它的具體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挖一挖,究竟是哪七情,哪六欲主導了我們的身軀。
  •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智慧教你機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處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在老子看來,「小」或「大」都可以用來理解道。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得長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壽與天齊,至於為何還會被寫入生死簿,暫且不表,本期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中的「三界」是什麼。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範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五行」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們指的是道家代表著自然界萬物形成的一種物質觀和相互關係,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
  • 都說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什麼是「七情」什麼是「六欲」呢?
    當你看到別人擁有一個,你曾經一直想擁有的東西的時候,你的心裡活動,太概是這樣的,「我一直都想擁有這個東西,如果我也能擁有這個東西該有多好」。這個時候,你的思想讓你產生了欲望。那麼,為什麼古人會用「七情六慾」來形容人的心理反應呢?首先,我們來解剖一下這個成語,先來說一說「七情」。一般來說,「七情」指的是人們感情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人們的心理活動。
  • 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道家有佛家也有,你有沒有?
    美麗的東西人見人愛,就像六字訣和八段錦,大家都有,你有沒有?愛因斯坦有個信念,大自然的規律,往往都是簡潔優美的。簡潔優美的東西,是值得擁有的。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都是簡潔而美麗的。所以,我們看到,八段錦有佛門的、道家的、民間的、武術流派的、還有許多民間各家的。以至於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同樣的,六字訣,在道家茅山祖師陶弘景開示之後,便攀藤結蔓,開枝散葉了。
  • 解密「六九之術」:佛家「六字明咒」道家「九字真言」
    太極八卦所謂「六九之術」是對佛道兩教兩種秘術的合稱,分別為:佛家「六字大明咒」道家「九字真言決」六字大明咒又稱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真言、嘛呢咒;其六字源於梵文,分別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發音有兩版,現在通行的現代漢語發音,另一版為中國古漢語發音,源自梵文真解發音。
  • 佛教:28天層層有何不同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曾經固執的以為頭頂蔚藍的天空就是「天」的全部,長大後才知原來天外世界如此奇妙,真為曾經的坐井觀天感到羞愧,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28天層層分別有何寓意?在佛教文化之中,28天分別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組成,話不多說,現在就為大家一一介紹:
  • 道家修身,佛家修心,妄心無住,真心始定
    問:對於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是用分別還是識別?答:無住才是最好的。問:當意識體外出,肉身的能量也會跟著出去嗎?那麼肉身就會處於大定中,等意識體回來後就出定了嗎?靈明的覺知是靈體覺知而不是大腦的覺知吧?靈體和體內的能量是一個東西嗎?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大智慧,最後總結出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理論,這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道家理論學說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無為而治,提出道法自然、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道家」也是"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哲學流派,存在於很多華夏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道家的精神趣旨是「看得開」。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佛家的說法就是你今天遇到的事情其實都是由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管是前生還是後世。而緣分是因果之間的紐帶。你種下的種子是因,上天的雨水灌溉是緣,自然的生根發芽是果。好比如一則佛教故事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