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脾胃功能,除了合理安排飲食之外,還需要用各種辦法去激發孩子脾胃的功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一步步變得更強大。食療,小兒推拿,都是常見的調理方法。給孩子健脾胃,首先想到的是兒推手法,補脾經,我們具體說說,讓你「不虛此行」。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小手,這裡面藏著數十個特效穴位,孩子五指上的經絡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治療各種病症,再配以最適合的按摩手法和力度,就能發揮出令人驚嘆的魔力。不管是發燒、咳嗽、積食、便秘,還是腹瀉、嘔吐,都能找到對症的穴位,幫助緩解病情。
孩子的五個手指是五經穴所在的位置,五經穴是指脾經、肝經、心經、肺經和腎經,分別位於拇指到小指末節的指腹上,這五個穴位對應孩子的五臟,對臟腑保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脾虛、脾胃不和,最簡單、最實用的手法就是推脾經。相對於鍛鍊、食補等方法,推拿手法更簡單,也能更迅速地達到保健效果。特別是五歲之前的孩子,小手上的穴位效用更強。因此,建議家長學習一些小兒推拿的知識,了解幾個特效穴位,平時經常給孩子揉揉、推一推,從而起到調理孩子脾胃的作用。
孩子拇指末節指腹位置就是脾經,掌面近掌端第一節是胃經,所以,平時給孩子推推拇指,能夠補脾胃。通過按摩拇指,可以補脾經,給孩子補脾氣、助運化,對於平時身體素質較好的孩子,可以起到保健作用,而對於消化功能不好、脾胃虛弱的孩子則能起到促進食慾、增強體質的作用。
脾經指的是孩子拇指末節指腹(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脾經是指孩子拇指橈側緣從指端至指根)。補脾經、清脾經和清補脾經,這三種手法都可稱為推脾經。很多時候家長分不清補瀉的方向,這裡簡單說明一下。
《小兒推拿學概要》指出:「推法分補(由指尖向指根推)瀉(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補平瀉(來回推,又稱清補)三種。因其方向不同,故作用亦異。」另外,以五臟命名的穴位,順時針旋推亦為補。
有些非特定穴在經絡線上,如中脘、三陰交等,它們共同的補瀉規律是順經絡走行方向推為補,逆經絡走向方向推為瀉。來回順逆推為平補平瀉。
對於分布在手掌的脾經、肝經、心經、肺經,其補瀉方向均相同,即向指尖推為瀉,向指根推為補,只有腎經是相反的。
補脾經。順時針旋推拇指末節指腹為補脾經。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時就給孩子揉揉脾經。
清脾經。將孩子拇指伸直,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指腹為清脾經。孩子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時,可以給孩子推推脾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兒脾胃薄弱,一般情況下,脾經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
平補平瀉。來回推為平補平瀉,又稱清補脾經。孩子出現積食、口瘡、腹脹時,就給孩子來回推一推脾經。
日常的推拿手法保健,如果能加上食療的調理,更是事半功倍。
推薦健脾消食經典食療方:八珍糕
明朝御醫陳實功的名方,清朝宮廷盛行開來,可以說是歷史上經典的健脾益胃食療名方。由茯苓、山藥、薏米、蓮子、芡實、白扁豆、山楂,麥芽,八種食材組成;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多糖、碳水化合物營養成分,更含有鈣、鐵、鋅、錳、鉀、鎂等營養元素。
孩子老人皆可食用,可調脾胃,助生長,強體質,少生病。
點擊左下角了解更多,獲取更多食療信息。更多問題,請留言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