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跨越五千公裡支教 傳播客家文化

2020-09-09 中工網

2020-09-09 09:13:33 來源:南方日報

「同學們,手邊有兩張卡紙,挑選一張你喜歡的顏色,把這張紙橫著對摺。」周一早上第二節課,在梅江區肩一小學一年級4班,謝秀珠手拿剪刀和卡紙,一邊口頭教授,一邊在投影儀下演示操作。「在對摺處剪出你喜歡的形狀。對,謝梓陽同學特別棒!」臨近教師節,不少學生將剪好的作品當作禮物送給謝秀珠。

援疆支教老師謝秀珠教學生剪紙。受訪者供圖

乍看之下,外人會誤以為謝秀珠是一名美術老師,實際上她是一名語文老師,剪紙是她運用到課堂的生本特色教學模式。

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謝秀珠將剪紙藝術帶到語文課堂上,從此剪紙便成為肩一小學的特色教學模式。「剪紙+傳統文化展示」「剪紙+詩歌背誦」……在謝秀珠的課堂上,剪紙既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工具,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理念的道具。

今年4月,響應國家號召,謝秀珠成為一名援疆支教老師。在距離梅州5000多公裡的疏附縣明德小學,謝秀珠用剪紙教授當地的孩子們語文學科,同時傳播客家文化。

苦中尋樂

「做足吃苦準備,發現條件要比想像中好」

上午11時,結束課程後,謝秀珠背著雙肩包往校門處走。她留著一頭烏黑茂密的短髮,戴著黑框眼鏡,好似一個「假小子」。在與跟她道別的學生揮手打招呼時,站在高年級的學生周圍,讓人很難找到她。「若是不問你,哪裡看得出你今年已42歲了。」站在謝秀珠身旁的陳老師說。

7月6日從新疆回來休整近2個月後,原本等待9月12日再次出發去新疆的她,「不安分」地回到了熟悉的課堂,帶了幾節一年級的剪紙課。

「我的人生是不安分的。我既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學生。終身成長是我的人生主題,去印尼、新疆支教也好,做志願活動也好,都是想增加人生的厚度,拓寬生命的長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帶到有需要的地方。」談起選擇新疆支教的原因時,謝秀珠幾乎毫不猶豫,脫口而出。

提及新疆,大部分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景象,但對於支教老師而言,乾燥、沙塵暴、落後的教學條件、語言不通的對話和對家人無盡的思念,才是他們所面臨的現實。

抱著對大漠風情的期待和嚮往,4月3日,謝秀珠與廣東支教團趕了近一天的路程來到新疆,當時已是晚上,天依舊亮堂堂的。新疆與廣東截然不同的風情,除了給謝秀珠帶來視覺的刺激和新鮮的體驗,更多的是因氣候環境造成的身體不適。第一天晚上,謝秀珠就失眠了。

過了幾天,她的身體還因為乾燥出現了癢、裂等症狀。「離開宿舍去上課,若是忘記關窗,宿舍裡也是厚厚的塵土。」謝秀珠說,在新疆出門必須戴好口罩,因為隨時會有沙塵暴。「如果不戴口罩,站在室外一段時間,臉一抹便是一層灰。」謝秀珠說。

在去新疆之前,謝秀珠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因為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所以做好了充足的應對準備。到了新疆後,發現條件要比想像中好。」謝秀珠說,支教老師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地也在有限的條件中提供了最好的住宿環境。「學校校長和老師都很配合我們,給予我們最好的幫助。」

創造條件

「沒有書籍工具,我就自費購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初到新疆的支教老師接受了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隔離期間謝秀珠並沒有閒著,而是為接下來的教學進行備課。

支教老師需要自己解決課本等學習資料,而在隔離返校後的第二天,她就要上一堂公開課。怎麼解決教材問題呢?謝秀珠靈機一動,決定向「娘家」學校申請支援課本等資料。

在等待的過程中,謝秀珠藉助網絡資源,初步完成了備課。同時,她還利用隔離的閒暇時間,製作了卡片和書籤,上面寫滿了祝福的話語、詩詞詩句和書法生字。

「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她在一張張黑卡片上,方方正正地書寫下規範漢字,蓋上自己的印章,配上黃絲帶,在入校第一天送給每名學生。禮物縮短了學生與這名遠道而來的陌生老師之間的距離。

為了讓孩子們儘快提升語文水平,謝秀珠一字一句耐心地教導。

在明德小學,學生每天要上8節課,在校時間近10個小時,而教師上班時間則超過了12個小時。「新疆的夏季,早上8時多才天亮,晚上11時才天黑。」每周要上26節課的謝秀珠,在周末還要到距離縣城20多公裡的鄉下教書,「支教的時候,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在謝秀珠的悉心輔導下,班上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迅速提升。為了獎勵學生們的勤奮好學,也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端午節來臨前,謝秀珠特地安排了一節特殊的剪紙課,教孩子們剪出粽子等各種樣式。「那一天孩子們開心極了,他們說希望多學一些中國傳統技藝。」

後來,剪紙課程成了學生們最期待的一門課。鑑於教室裡設施設備比較落後,謝秀珠自費從網上買了一部投影儀,以便更好地教孩子們剪紙。

待到7月離開時,五年級的學生基本掌握了剪紙技能,他們將各式各樣的剪紙送給謝秀珠,以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謝喜愛。「他們的進步我看在眼裡,感覺很欣慰。臨別時,學生們說期待9月再見。用心用情去教了,學生們是能感受得到的。」

傳播文化

「不會停止支教路,希望將客家文化帶往各地」

事實上,新疆並非謝秀珠第一個支教的地方。

2017年10月,經過廣東省僑務辦的層層面試、考核、培訓後,謝秀珠開啟了為期9個月的海外「支教路」,成為國僑辦派往印尼的支教老師,傳授中文課程和中國傳統文化。

謝秀珠在印尼支教的三寶壟南洋三語國民學校,是由華人創建,學生大多數為印尼華人的小孩,小部分為本地學生。「去印尼支教,就是要幫助這些華裔學生學好中文,讓他們不要忘本忘根。」

除了為印尼當地的學生上好中文課外,謝秀珠還會受邀利用業餘時間到三寶壟書畫家學會,教老華裔們學習書畫、剪紙等中國傳統文化技藝。

「無論是在印尼,還是在新疆,我的教學初衷都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帶到當地。」謝秀珠說。

她會在剪紙課程中有意識地融入中國傳統節日元素和民族團結的元素。有一次在明德小學的剪紙課堂上,謝秀珠教孩子們剪「56個民族孩子手拉手」展示民族大團結的剪紙。一個孩子興奮地拿著做好的作品,與同學手拉手拍照。

教師節過後,謝秀珠將再次回到新疆,完成接下來一年的支教生活。在暑期期間,她對上學期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回顧、總結,希望在新學期裡帶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我思考著將更多的傳統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入剪紙藝術中。」謝秀珠說。同時,她還希望做好語文教學,讓孩子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中文書籍,長大後到全國各地工作都可以流暢地交流。

從印尼到新疆,從中文課堂到剪紙課堂,謝秀珠既是一名培育「桃李」的園丁,也是一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蒲公英」。「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園丁施肥的質量決定了花朵的成長,希望自己一直牢記初心,耐心、細緻地將知識教給孩子們。」問及以後是否還會加入支教隊伍,謝秀珠幾乎沒有猶豫地回答:「一定會,可以貢獻自己力量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丘凱英)

編輯:姚怡夢

相關焦點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際傳播在客家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眾傳播時代,客家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挑戰和危機。為應對大眾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應注重意見領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際傳播,拓寬人際傳播渠道、積極營造客家文化傳播的環境。
  • 跨越2000公裡的幫扶,大學生變身英語教師
    尤凱婷是英語專業的大一學生,也是西雙版納支教項目的志願者,她的學生們,遠在2000公裡之遙的西雙版納。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端坐在大勐龍鎮中學的14歲女孩正注視著電腦,學習英語單詞,與「英語老師」小尤實時互動。
  • 賴奕璇:立唱山歌志 傳播客家情
    她用這種方式讓客家山歌走進大家視野,為人們熟悉,也讓眾多遊客記住了龍南山歌。  傳播山歌,發自不變的初心  「將山歌唱給每一個人聽!」這是賴奕璇在剛開始學唱客家山歌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然而,回憶起第一次唱山歌,賴奕璇說,「剛學會一首山歌,興致滿滿地唱給同學聽時,同學都笑了……」  面對同學們的不理解,賴奕璇很失落,但不服輸的她依然堅持傳唱客家山歌,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感受客家山歌的獨特魅力。
  • 廣州教師支教傳播傳統文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謝澤楷 通訊員姜娜)今年4月25日,廣州市黃埔區玉巖中學語文教師吳森權與黃埔區評估中心歷史特級教師周忠旺、廣州石化中學數學教師江澤雄老師三人「組團式」幫扶赴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支教,開啟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支教以來,吳森權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即學生們所說的「唱詩」。這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
  • 「強首府戰略」粵桂情深 他們跨越千裡攜家帶口來支教......
    在隆安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響應粵桂結對幫扶和對口支援的號召,跨越千裡從廣東化州來到隆安支教。為了大山的孩子,他們捨棄舒適的生活,他們有的剛剛參加工作,有的攜家帶口而來。今天,讓我們向這些託起教育扶貧旗幟的化州支教老師們送上深深的敬意。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跨越4000公裡,倉山這位老師的別樣支教
    2020年4月,應福建省教育廳、倉山區教育局的部署安排,倉山區實驗小學數學教師章海峰前往新疆昌吉州奇臺縣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萬人援疆」支教活動。扎紮實實,投身援疆01經過了初期的的疫情隔離後,章海峰老師在奇臺縣第三小學開啟這段支教之旅。
  • 三明客家文化藝術中心志願服務隊:把文化服務送到千家萬戶
    文化志願者潘賢傑老師在古琴傳習所給學員授課。東南網4日26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文/圖)志願者84人,累計開展志願服務15.12萬小時,人均開展志願服務1800小時——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志願服務隊成立10年來,圍繞傳播美麗、傳承美麗、成就美麗主題,開展流動演出、文化傳習、藝術培訓等一系列文化志願服務活動,把大美和大愛播撒到三明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
  • 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打造客家文化旅遊目的地
    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打造客家文化旅遊目的地     遊客參觀博白縣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黃豔梅 攝   中新網玉林4月19日電(記者 楊志雄 黃豔梅)廣西玉林市委常委、博白縣委書記禤甲軍19日介紹,作為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縣依託秀麗的丹霞山水旅遊資源、濃鬱的客家民俗風情和優越的區位條件,正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客家文化體驗旅遊目的地。
  • 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深圳第九屆客家文化節即將開幕
    原標題: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第十一屆「創意十二月」,客家文化將與創意設計結合,呈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記者14日從「深圳市第九屆客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本屆客家文化節上,跨界視覺開幕式「衣」脈相承——客家服飾展暨客家服裝秀、跨界音樂會《客鄉情韻》——中國鋸琴大師李元慶先生客家專題音樂會、創研相生——客家文化藝術高峰論壇、情系圍屋——大型客家圍屋攝影展等主題項目將一一呈現,從衣、住、樂、藝等多方面呈現深圳傳統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生活場景。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來到梅州,兩人就一直致力研究用陶瓷藝術來展現客家文化。在熊青珍看來,這是天作之合。首先,客家文化是一種遷徙文化,是千百年來客家先民艱苦卓絕奮鬥的真實寫照。她嫻熟地借用泥條盤築成型及堆、雕、刻等手法,輔以簡單的釉色,用古老斑駁的院牆、千年不破的瓦、造型方或圓的土樓傳達了客家建築的神秘感;同時,「客家粄熟了」、「客家釀豆腐」、「客家添燈(丁)」等作品將客家人的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客家生活的真實寫照。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全球華文媒體歡聚一堂,向世界解讀客家文化
    昨日上午,中國、美國、日本、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阿聯、菲律賓、義大利……五大洲25家境內外華文媒體雲集而來,只為了一件大事:「千裡客家文化長廊」全球華文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 濟南市百合幼兒園:一條跨越1400公裡的教育幫扶之路
    濟南市百合幼兒園:一條跨越1400公裡的教育幫扶之路 2020-10-16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對口支教督教實現幼有優育
    駱秀萍告訴記者,支教之初,她重點了解了新光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訂了詳細支教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首先是入園指導。駱秀萍首先是通過講座,給新光幼兒園的教師們傳授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在幼兒園課程方面指導也比較多。」
  • 發揮客家文化特有優勢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本報訊 (記者劉巧)昨日,客家話節目譯製中心暨客家話節目融媒體傳播中心在梅州市廣播電視臺掛牌成立。中心成立後,將致力把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譯製為客家話節目,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揮客家文化特有優勢,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 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1億多客家人分布全球各地。
  • 恭喜廣東喜迎新高鐵,長度達到260公裡,學習客家文化不再難
    廣東喜迎新高鐵,廣東經濟一直處於我國前列,考慮到富先修路的話,這句話完全正確,在交通系統方面,這個省也加大了力度,例如,在高鐵建設上,這將迎來新的高鐵,帶動沿線的經濟發展,廣州有幾條高鐵在汕頭市連接,這條高鐵路線是廈門鐵路和京廣鐵路之間的一個區間,這條路線的長度達到260公裡左右,新路現在有200公裡左右,這條路線從廣州出發,最後來到汕頭路裡一共十站。
  •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奇葩」,不僅給中國乃至世界民居建築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對世界建築和人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永定考察客家土樓,讚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並叮囑土樓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 援陝支教老師章志英:有一種情懷,跨越千山萬水
    不惑之年,她追尋職業理想去支教;於是,江南翰墨在秦巴山區啟蒙——1200公裡,是常州市經開區到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的距離。落在地圖上,不過毫釐。去年8月,宋劍湖小學教師章志英,懷揣一顆助力漢濱教育脫貧的熱心,跨越千裡,前往漢濱區鼓樓小學支教。
  • 近千人共奔跑 深度體驗客家文化
    據悉,本次賽事是國內首個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越野跑賽事。賽事設置了遊龍舞·50公裡組、25公裡組和親子組3個組別,規模近千人,吸引了四川眾多越野跑愛好者,其中不乏國內頂級越野跑選手。品山賞水觀人文參賽選手齊點讚「傷心涼粉、油潑鴨、糖油果子……好吃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