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離開舒適圈,也許我們才能獲得真的快樂

2020-12-22 天山折梅手02

每個人都會因為成長環境、後天的工作環境而造成看似各不相同但實則大同小異的安逸的舒適圈。對於舒適圈人都存在依賴性,但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舒適圈,才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局限性。也許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走出舒適圈,是為了更多更好的快樂。但真相在於,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不比另一天更應該被犧牲。及時滿足自己,從來都不是丟人的事。走出舒適圈太久,別忘了當初為何出發。

01 什麼是舒適圈

在談論舒適圈之前,小編想先說說現代人的焦慮感。

不管成功與否,現代人的生活毫無疑問都充滿著焦慮,這些焦慮來自於求而不得、相互間的對比和面對選擇時的猶豫不決。

而當「人間不值得」這樣的話語出現時,焦慮感便被無限地放大了。

而「舒適圈」更像是人們產生焦慮時的一種趨利避害的選擇。

舉個例子,如果將人們都放在一座島上,島上有很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資源,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在島嶼的外面也許有更加現代化的城市,但是在這兩個點之間卻是一片汪洋,充滿了危險。

人們不敢貿然去嘗試而選擇留下,這座島便是所謂的「舒適圈」。

前不久,著名美食家蔡瀾在微博開設提問環節,其中,有一位網友問了一個問題:「先生你好,請問如何走出舒適圈?」

蔡瀾回答了兩個字:「為何?」

表面意思不難看出是想說,你不用去走出,沒有必要。但我覺得沒有那麼簡單,便大膽猜測了一番,蔡瀾的「為何」二字,也許是想告訴提問人:

「你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你真的明白舒適圈的意義嗎?」

其實每個人的舒適圈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屋簷下,也會有不同的追求。

舒適圈可大可小,有的人只是想睡個好覺,所以不願幹一個通勤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工作;有的人覺得一天工作8小時就夠了,所以不會為了高薪去折磨自己;還有的人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心甘情願地加班到天明。

所以,什麼叫「走出舒適圈」,對於每個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

以至於有的人會說別人已經在考慮走出舒適圈了,而自己還在想方設法進入那個圈子。因為標準是相對的,你所想要的舒適在別人那裡其實一點都不滿足。

而我覺得,網上那些總是說著「年輕人應該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的雞湯理論,很大程度上都缺少了實踐性。

因為他們在大肆宣揚所謂的正能量時忘記了考慮現代年輕人的現狀,就拿本人來說,我只想睡個好覺。年輕人的滿足感正在下降,而這些理論在逼著他們提高。

02 舒適圈就一定是牢不可破的嗎

有人會說:「你在舒適圈裡面待了太久,難道不怕失去鬥志嗎?」

其實,這是對於「舒適圈」的另一個誤解。

正如開頭所提到的,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讓人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心理反應到工作中,其實就是四個字「力所能及」。

03 嘗試著走出舒適圈,也許,才能獲得真正的舒適

嘗試總歸是好事,但不能完全地逃離。

待在舒適圈無疑是安全的,幾乎不用承受什麼壓力。但總是待在這裡,也會失去發掘自己潛力的機會。

跳出舒適圈,去拓寬自己的專長,我們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

首先,工作會變得更有效率。當你適應一種工作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後,自然而然都會養成拖延症,因為知道自己一定會做完,所以會把事情留在最後。

而當你跳出舒適圈,面臨新的挑戰時,這種壓力便會催促你加快步伐。

其次,改變會讓你變得更從容。隨著需求的變化,一項工作再也不像過去那麼單一,「三頭六臂」逐漸成為了職場人的標配。

踏出舒適圈,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才能在面對複雜的工作狀況時沉穩地應對。

當然,踏出舒適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做好充分的準備。

制定階梯式的計劃,在每一小步裡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要倉促地跨入一個你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而是應該依附自己的專長,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向外延伸,穩紮穩打。

小心謹慎仍然是你需要考慮的,圈外的世界是陌生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認清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建議先看看身邊的人是怎麼做的,試錯是難免的,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累積經驗。

當有一天你的能力範圍被拓寬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屬於你的舒適圈已經不見了。而如今,在新的圈子裡,你依然可以遊刃有餘。

相關焦點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最近真的是越來越冷了,在寒冷的冬日,最痛苦的莫過於是早晨聽到鬧鐘一遍遍地「歡唱」過後從暖和的被窩裡掙紮起床,我們都不想與熱被窩這一冬天的「舒適圈」分離。生活沒有絕對的舒適和絕對的不舒適,讓自己身體忙起來但心可以沉下去的平衡之處才是真正的舒適圈。#02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之所以在舒適圈中自我陶醉,是因為 貪戀某一種靜止的狀態 ,在這一狀態中,你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去獲得最大化的短期快樂。
  • 離開舒適圈後,有多悔就有多爽!
    在我自認為沒有上升空間的時候,我決定離開。溫水煮青蛙的模式過於可怕,我不想年紀輕輕就被同化,進而淘汰。我總覺得我的人生還有很多可能。離開舒適圈以後的生活短期內看來很爽,但是一個月後我開始焦慮,髮際線也加快了後移的速度。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身邊總會有一些人給你灌輸這樣的觀念,你這麼拼,你到頭來什麼都沒得到,還不如像我一樣輕鬆度過,至少我是快樂的過完一整天。有時候想想好像是這樣的,但是對我來說,短暫的快樂就像借來的一樣,真正的快樂連回憶都是苦澀的,無法忘記,無法丟棄。
  • 聯考作文:「舒適圈」作文分析及例文
    有人認為,人處在舒適圈內,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戰,能更好的發揮自身潛能,不斷成長;也有人認為,人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接受新的挑戰,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自身潛能,不斷成長……    首先是對「舒適圈」的介紹,其關鍵詞當然是「舒適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強化能力儲備,優化能力結構,才能夠保證能力瓶頸的不斷突破,才能夠真正達成「跳出舒適圈」的目的。錯誤的跳出「姿勢」誤解了「舒適圈」或者偏離正確的目的方向時,所採取的行為大多都是不合適的。不但無助於自己的成長,還可能更加被動與尷尬。
  • 每個人都讓你「離開舒適圈」,這是毒雞湯嗎?
    編者按:為了實現自我成長,我們總是被建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和恐懼感,從而才能逼迫自己成長。然而,職業教練Melody Wilding卻並不認同這個觀點。「離開舒適圈,也並沒有想像的恐怖,」斯坦福畢業生張語冰(音譯)在其主題為《真正成功的人生開始於當你邁出舒適圈的那一步時》的TED演講中說,其演講視頻在Youtube還有著非常高的播放量。「當你選擇停留在舒適圈內時,你常常會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或表現,又或者,你總是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罪惡等想法。」
  • 那些勸你走出舒適圈的人,在用友善的謊言,欺騙著無知的你
    甚至有很多身邊的人也在勸你離開,去尋找新的生活。那麼問題來了,舒適圈是否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樣糟?舒適圈是否意味著不上進,不努力?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將舒適圈和懶惰劃上等號。因為真正的舒適圈,是真的感到舒適,而不是自欺欺人地無所事事。
  • 夜讀| 走出你的舒適圈(有聲)
    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舒適圈」。它指的是一種讓人容易感到滿足、舒服,甚至會產生依賴心理的環境。也許你會反駁道:「難道在舒適圈內我就不能得到發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舒適圈內的人自然也是能進步的。但人真的有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舒適圈裡嗎?
  • 聽說你要「跳出」舒適圈?呵呵
    跳出舒適圈就真的能讓你迅速成功?跳出舒適圈能夠讓你的人生大放異彩?跳出舒適圈的你一定會幸福、快樂、大有作為嗎?2.我覺得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擅長的領域。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踏踏實實地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持續改進,同樣可以過得很好,同樣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呀。為什麼一定要強逼自己跳出舒適圈去,去經歷挫折,去感受失敗,才覺得不辜負人生呢?心理舒適圈、社會期待和自我追求,這三者是互有重疊的三個圓。只有當三者的重疊最大時,個人體會到的幸福感也是最大的。
  • 當心沉澱下來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陪著孩子的快樂
    我們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有個美好的人生。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希望孩子將來不會為了生活而勞累奔波,我們希望孩子未來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人生,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是那麼的無私,可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忽略了孩子這個主體,我們總是忘記了孩子需要什麼,怎麼樣才能快樂!
  • 走出舒適圈才能「追光破浪」
    可是「浪姐」「追哥」真的能單憑節目熱度逆襲嗎?上述綜藝火熱背後,是大量成名男女明星的不斷加盟,也是眾多藝人面臨的職業困境。綜藝節目是破局之道嗎?從短期看,的確可以提升他們的市場熱度,但這也可能隨著播出結束而退潮。許多參加節目的藝人原本走的不是綜藝路線,將來終究要重回表演賽道。
  • 擴大舒適圈治癒拖延症
    將大困難,分解成一個一個更小的目標,這樣,面對小的目標,小的困難,也許就不會像面對大目標,那麼讓人無從下手了,拖延的習慣也會得到改善。如果只是對著電腦思考,半天不敲下一個字,會浪費很多時間,更高效的方式是利用等人的5分鐘、衝咖啡的3分鐘、等車的10分鐘,把「寫什麼內容」想清楚,隨手用本子記下來,當你大段時間可以寫的時候,把小本本拿出來,照著先前 的思考好的大綱,直接開始幹,這是效率最高的
  • 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年輕的時候總得有那麼一段「想的太多」的時候,去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去反思自己既有的觀念、去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畢竟,大學前的日子都是老師、父母帶著我們走,現在,我們需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所以,首先不要太焦慮,擁有這些困惑其實是一筆財富,它們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從未被這些困惑困擾過的人,也許也就從未發現過真正的自己。
  • 不甘平淡,突破自我,勇於跳出舒適圈的星座!
    舒適圈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敢去拼搏,也不願意去改變,最後落得一事無成。例如,工作的調動、買新的房子、供車等。這些看似是會改變生活狀態的事,很多人卻不願意去接受。其實,人只要能跳出舒適圈,才能眺望到未來,才能看到前方的希望,一直原地踏步,只會越來越懶惰。也許你會去嘲笑那些每個月供樓供車的人,但是當人家享受著新屋新車的時候,自己又會不自覺地酸起來。那何不從今天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尋找另一片新天地呢?
  • 超長假期後「神獸」們如何離開「舒適圈」
    總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淚流滿面,相信孩子們上完這堂《開學第一課》會真的明白這個道理。法治講座拯救「少年的你」石家莊市第二十八中學九年級十三班的學生及家長的開學第一課生動而精彩,石家莊中院少年法庭幹警王雲花通過釘釘直播,為大家帶來了一堂主題為「拿什麼拯救『少年的你』」的法治課。
  • 乘風破浪的姐姐:突破舒適圈的人能有多爽?
    至於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為何要突破舒適圈?一個重要原因是影視寒冬。影視寒冬從範冰冰被查稅那會就開始了,今年趕上疫情,電影院不開門、影視劇不開工、大型演出、商業活動不舉辦……導致很多明星今年都只能在家摳腳。也許一個月之後,你的能力得到了鍛鍊,語言也比以前更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場了,這時候你也許可以每天記憶40個單詞了,這樣看似100天完成的事,也許我們2個多月就完成了。學習是一個磨練能力的過程,相信到最後你會收穫很多。
  • 跳出舒適圈的五個理由
    當青春逝去,躺在搖椅上和孩子聊起自己的青春時,發現竟沒有些許值得讓自己回味的激情時刻,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給自己五個理由,讓我們提高自己對經歷、對嘗試的開放性,跳出這個溫水煮青蛙的舒適圈吧。
  • 我們討論舒適圈的意義
    早些年,很多人喊著要跳出舒適圈,要迎難而上挑戰自我走上人生巔峰;今年開始,又有很多人說舒適圈這麼舒服,為什麼要跳出去?所以,舒適圈到底是神還是鬼?舒適圈也就是舒適區,這個區域裡有你熟悉和喜歡的人事物,有你感到愉悅的一切,就像魚兒水中遊,麋鹿林中跳,天高任鳥飛,自然舒展。每個人的舒適圈是不一樣的,閒散者覺得喝茶發呆很舒適,拼搏者則覺得工作加班很過癮;自閉的人覺得獨處是天堂,交際花則覺得狂歡是樂園。
  • 「跳出舒適圈」是一個盲目跟風事件嗎?
    來源:LinkedIn領英不知道有多少求職者跟我說過,想換工作的原因是要跳出舒適圈。可明明很多人拼盡全力,還沒成功踏入舒適圈呢,幹嘛就這麼著急跳出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跳出舒適圈」成了「我優秀、我高貴」的標籤,成了努力、成長的代名詞。乍聽區別不大,仔細思忖還真不一樣。我們真的有必要動不動「跳出舒適圈」嗎?那些「跳出舒適圈」的人後來怎麼樣了?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