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因為成長環境、後天的工作環境而造成看似各不相同但實則大同小異的安逸的舒適圈。對於舒適圈人都存在依賴性,但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舒適圈,才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局限性。也許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走出舒適圈,是為了更多更好的快樂。但真相在於,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不比另一天更應該被犧牲。及時滿足自己,從來都不是丟人的事。走出舒適圈太久,別忘了當初為何出發。
01 什麼是舒適圈
在談論舒適圈之前,小編想先說說現代人的焦慮感。
不管成功與否,現代人的生活毫無疑問都充滿著焦慮,這些焦慮來自於求而不得、相互間的對比和面對選擇時的猶豫不決。
而當「人間不值得」這樣的話語出現時,焦慮感便被無限地放大了。
而「舒適圈」更像是人們產生焦慮時的一種趨利避害的選擇。
舉個例子,如果將人們都放在一座島上,島上有很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資源,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在島嶼的外面也許有更加現代化的城市,但是在這兩個點之間卻是一片汪洋,充滿了危險。
人們不敢貿然去嘗試而選擇留下,這座島便是所謂的「舒適圈」。
前不久,著名美食家蔡瀾在微博開設提問環節,其中,有一位網友問了一個問題:「先生你好,請問如何走出舒適圈?」
蔡瀾回答了兩個字:「為何?」
表面意思不難看出是想說,你不用去走出,沒有必要。但我覺得沒有那麼簡單,便大膽猜測了一番,蔡瀾的「為何」二字,也許是想告訴提問人:
「你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你真的明白舒適圈的意義嗎?」
其實每個人的舒適圈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屋簷下,也會有不同的追求。
舒適圈可大可小,有的人只是想睡個好覺,所以不願幹一個通勤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工作;有的人覺得一天工作8小時就夠了,所以不會為了高薪去折磨自己;還有的人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心甘情願地加班到天明。
所以,什麼叫「走出舒適圈」,對於每個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
以至於有的人會說別人已經在考慮走出舒適圈了,而自己還在想方設法進入那個圈子。因為標準是相對的,你所想要的舒適在別人那裡其實一點都不滿足。
而我覺得,網上那些總是說著「年輕人應該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的雞湯理論,很大程度上都缺少了實踐性。
因為他們在大肆宣揚所謂的正能量時忘記了考慮現代年輕人的現狀,就拿本人來說,我只想睡個好覺。年輕人的滿足感正在下降,而這些理論在逼著他們提高。
02 舒適圈就一定是牢不可破的嗎
有人會說:「你在舒適圈裡面待了太久,難道不怕失去鬥志嗎?」
其實,這是對於「舒適圈」的另一個誤解。
正如開頭所提到的,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讓人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心理反應到工作中,其實就是四個字「力所能及」。
03 嘗試著走出舒適圈,也許,才能獲得真正的舒適
嘗試總歸是好事,但不能完全地逃離。
待在舒適圈無疑是安全的,幾乎不用承受什麼壓力。但總是待在這裡,也會失去發掘自己潛力的機會。
跳出舒適圈,去拓寬自己的專長,我們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
首先,工作會變得更有效率。當你適應一種工作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後,自然而然都會養成拖延症,因為知道自己一定會做完,所以會把事情留在最後。
而當你跳出舒適圈,面臨新的挑戰時,這種壓力便會催促你加快步伐。
其次,改變會讓你變得更從容。隨著需求的變化,一項工作再也不像過去那麼單一,「三頭六臂」逐漸成為了職場人的標配。
踏出舒適圈,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才能在面對複雜的工作狀況時沉穩地應對。
當然,踏出舒適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做好充分的準備。
制定階梯式的計劃,在每一小步裡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要倉促地跨入一個你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而是應該依附自己的專長,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向外延伸,穩紮穩打。
小心謹慎仍然是你需要考慮的,圈外的世界是陌生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認清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建議先看看身邊的人是怎麼做的,試錯是難免的,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累積經驗。
當有一天你的能力範圍被拓寬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屬於你的舒適圈已經不見了。而如今,在新的圈子裡,你依然可以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