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
前面的話
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這片流域雄奇險峻,海拔落差極大,一度被稱為畢節最後的處女地,也是威寧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
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三
牛欄江植被兩頭綠中間黃
如果說「林海哲覺」名不虛傳,成為牛欄江流域最令人驚訝的綠化明星,那麼,牛欄江流域綠化植被的反差也令人震驚。
岔河鎮綠化在威寧自治縣南部中也是比較好的鄉鎮之一,但是,從利畢村開始漸漸變得更稀疏一些。
從新光村到利畢村一帶,大致可以當做牛欄江流域的過渡地段。由此往北,樹木越來越稀疏,地勢越來越險要,大於25°的梯田乃至坡地隨處可見,裸露的山坡和西藏河谷地帶非常相似。
同時,農民的住房也從這一帶開始明顯分化,或者兩層混凝土房子,或者依然是傳統的石頭牆瓦房,不少村寨還有三五成的老房子。
794縣道也變得越來越令人膽寒,對於自駕越野的愛好者來說,這段路的確是堪比新疆或西藏的壯觀之地。盤山公路從山腰往山頂爬,路外邊坡越來越陡峭。而且,路邊大的樹木非常稀少,險象環生的情形也就毫無遮擋地暴露在我們視野之中。
沿著794縣道牛欄江峽谷極其壯觀恢弘,圖為岔河社區一帶的自然風光
海拉鄉是牛欄江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這片流域中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在海拉鄉新村沿途多是裸露的黃土,花果、平原、黑多等村則要麼黃土裸露要麼是白花花的石頭。
鬥古鎮和海拉鄉之間有一條季節河,但這條河的兩岸特別是鬥古鎮中關村一帶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區域。
牛棚鎮森林植被內部差異很大,總體來說,靠牛欄江邊的部分森林覆蓋率非常低。江邊的團山村,石漠化嚴重,也是牛棚鎮貧困程度最深的村,守著牛欄江卻沒有水吃。當地民謠稱,「嫁人莫嫁團山漢,十年倒有九年幹,剩下一年雨水足,不到年底米糧斷。」
資料表明,牛棚鎮水源村森林覆蓋率為13.2%,營山村森林覆蓋率為11.32%,中寨村全村森林覆蓋率為13%,這些村的部分坡耕地和草坡均已石漠化。
玉龍鎮是牛欄江流經威寧的最後一個鄉鎮,情況開始好轉,森林覆蓋率大概40%左右。近年來,玉龍鎮著力打造一條集賞花採摘、優果輸出及特色產業園為一體的經濟長廊,引導農民吃「生態飯」。
為什麼同處牛欄江流域,植被卻出現兩頭綠中間黃的現象呢?
哲覺鎮林業站工作人員劉方偉說,一方面有老一輩的基礎,上世紀80年代森林覆蓋率就超過50%;另一方面鎮政府高度重視植樹造林,森林管護也到位,不讓牛羊上山踩踏。
玉龍鎮植被一直比對岸雲南好,其中一大原因是群眾護林意識強,90年代為阻止對岸群眾盜伐行為還發生過打群架的事情。
威寧自治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寧選爭說,越是生態好的地方人們的生態意識就越高。記者在沿途考察也發現,總體來說生態好的地方生活水平也更高,農民基本上都用電磁爐;相反,有的地方本來就林木稀少,農民還在砍柴燒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肖郎平 周自立
來源:天眼新聞
原標題:《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三|牛欄江植被兩頭綠中間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