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
前面的話
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這片流域雄奇險峻,海拔落差極大,一度被稱為畢節最後的處女地,也是威寧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
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九
真正安居,安然入睡
牛欄江畔地形危險,還要面臨地質災害的危險,生活在那裡確實是需要勇氣的。 這種勇氣並不是天生的,只不過生活久了就習以為常,只有離開的人才會懂那種無法入眠的後怕。 5月18日,張小乖坐在小康馨區的新家內,客廳裡掛著「家和富貴」的大幅牡丹圖。2018年春節,他們整個寨子搬遷,一家人從海拉鄉草原村搬到縣城。 老人講述了300多年來十二代人的家族遷徙簡史,老祖宗從江西來到威寧,再去宣威,然後到會澤,又拐回威寧黑石頭鎮五區,最後輾轉遷到海拉鄉草原村。 那裡山坡險峻到什麼程度呢?從土地可以看出來。老人一邊說一邊張開手臂,「土地小,種三排玉米的土地特別多,雙手張開那麼寬。」 張小乖說,搬到城裡,不用擔心自然災害。過去,山洪衝到房子後牆,房子旁邊是溝,很危險,擋土牆垮過好幾次。如果下大雨,不管是否睡著,都要起來察看。2016年,雨太大,雙手環抱那麼粗的核桃樹都倒了。
從海拉鄉搬出來的老人張小乖說,搬到城裡就再也不用擔心自然災害,能安安穩穩睡覺
大石頭組顧名思義處於一座石崖下方,分大石頭和坪子上兩個自然村寨。2017年以來,村民陸陸續續搬出大山,進入城裡生活。記者此行和大石頭組擦肩而過,聽說裡面還有幾戶人不願搬走。 崔二蠻是從海拉鄉黑多村搬出來的,因地質災害,整組搬遷到縣城。說到地質災害,他說,300米左右的垂直高度,特別是大下雨,就怕巖石垮塌掉下來。他的妻子說,水泥、瓦片都被掉落的石頭打爛過,「魂都嚇沒了。」 2016年,政府同意全組搬遷。崔二蠻非常高興,作為小組長,他把33戶人家都集中到家裡來開會通知。他和村民開玩笑說,搬得越遠越好,就可惜沒有搬到貴陽的機會。唯一的遺憾就是搬得太晚,要是早搬十幾年就更好,發展得會更好。 搬家的時候,父親還在世,崔二蠻把老人家的棺材也用貨車拉到了城裡。今年,92歲的老父親去世,安葬在威寧縣城而不是老家,他明白兒孫們回老家太難。 社區幹部李興祥去過他們的老家,結果,一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起來趕緊走了。兩邊是大山,中間是河流,「牛欄江河水譁譁譁,山上巖石太可怕。如果垮下來,100臺挖機都挖不出來。」 客廳裡的人們都笑了。對他們來說,這是真正的安居工程,從此無憂無慮地安然入眠。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肖郎平 周自立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