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走基層】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系列報導
前面的話
牛欄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威寧境內,再拐入雲南匯入金沙江。這片流域雄奇險峻,海拔落差極大,一度被稱為畢節最後的處女地,也是威寧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
自5月中旬至6月末,記者兩度赴牛欄江流域,深入貧困村寨,走訪脫貧攻堅戰成效。現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涉及牛欄江流域各鄉鎮的自然風貌、脫貧產業、生態考察、易地搬遷等方面,以饗讀者。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六
緊急調查
最後關頭答應搬遷的村落
記者正在牛欄江流域走訪時接到一條網絡投訴信息,村民稱,鬥古鎮中關村岔河組七區脫貧工作存在問題。 投訴者指,七區還是爛泥巴路,而且還很爛。對於易地搬遷扶貧,「報名兩年多了,一直沒有通知。在我們後面報名的,都搬去威寧了。現在反而給我們說,沒有房子了。搬不成了。只能給我們35000塊錢修房款。」 記者迅速趕往鬥古鎮中關村。中關村石漠化極其嚴重,非常缺水,一路上有不少幾十個平方米的大水窖,有時白花花的巨石中稀稀疏疏地分布著長不大的「老頭松」。七區通組路盡頭,確實是土路或者遍布堅硬礫石的毛路。 在這個十字路口,往右上方走是熊舉英等三家非貧困戶,還有一家正在等待搬遷的貧困戶。他們的家門口,大概有上百米的毛路尚未硬化,原因據說是超過當地規定一戶人家只修20米串戶路的標準。 熊舉英今年60歲,兩個兒子比鄰而居,夯土牆的房子都比較簡陋,小兒子家連電視都沒有。孫子曾經問,為什麼家家都有電視就我們家沒有?奶奶回答,「那要喊你爸爸買啊。」 令人奇怪的在於,這種極其傳統的夯土牆房子,竟然是十多年前才修的。為什麼不修磚房?她的大兒子無奈地說,不是不想,是當時沒通路,磚塊沙石水泥等材料運不進來。而且,當地石漠化嚴重,連夯土牆用的泥巴都是花錢買的。 往左下方走大約一裡路,則通往牛欄江邊的十幾戶人家。村裡絕大多數人家都是夯土牆瓦房,也有個別家庭是新修的一層水泥平房。
鬥古鎮中關村岔河組七區村民已答應搬遷
靠近江邊的山坡一片倉黃,低矮的玉米還不到一尺長,綠色還不足以覆蓋土地。這是一層層經過「坡改梯」的旱地,動輒一兩米高的石頭坎清楚地說明改造土地的艱辛。隨處可見的銀葉菊透露土地的秘密,這種表面仿佛蒙上一層霜的菊科植物,耐旱,喜歡砂土。 高原的夜,來得更晚些,夜色要到晚上8點以後才會真正降臨。5月16日下午6點半,劉遠伍和妻子開始做晚餐,炊煙從院子裡嫋嫋升起並且在西斜的陽光下散發出迷離的光芒。老倆口說,他們願意搬遷。 按照「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部署,6月30日是畢節市脫貧攻堅戰的最後期限。對比30戶以上修通組路的標準,這條斷頭路目前難以解決,那麼,易地搬遷一事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村民們表示,絕大多數人家已經籤字同意搬遷,政府答應6月30日之前拿鑰匙。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肖郎平 周自立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