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的好壞不喝不知道,但有時泡茶前從茶葉也能看出來。購買紅茶時,有時能直接看到茶葉形狀而分辨,而有時雖然裝在容器中無法直接看到形狀,也可從標識內容來區分。此處就為各位讀者介紹一下如何分辨。
先說標識內容。「橙黃白毫(OP型)」之名,大家或許有所耳聞。中文為「橙黃白毫」,英語則稱「 Orange pekoe」。泡入杯中的紅茶水色為發黃的橙色,茶葉表面有薄薄的嫩葉毫毛。此種嫩葉多則被視為上等紅茶。
不談難解的細節,此處需要讀者們知道的是橙黃白毫一詞並非紅茶種類,而是描述茶葉外形(品級)的用語。舉例來說,茶葉大的烏龍茶和日本綠茶之類也是橙黃白毫。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紅茶的OP型以印度的大吉嶺和中國的祁紅為主,比較容易分辨。
其次「碎橙毫末(BOP)」是將橙黃白毫切割磨碎的茶葉,是世界紅茶出口量第二大的斯裡蘭卡的特產。通稱BOP,基本已成為斯裡蘭卡或錫蘭紅茶的代名詞。
以F標記的「碎茶末( Fannings)」是比BOP更細的茶葉,用於調配時可使茶味變濃,想要袋裝茶快速出味時也會使用。
有未來的紅茶之稱的則是「CTC( Crush Tear cur)加工茶」。
通過壓碎、撕裂並揉卷的加工,將原先會除去的葉莖等部分也一併製成紅茶。
因為含有茶葉以外的部分,CTC茶澀味淡而容易飲用。以印度的阿薩姆和尼爾吉裡為中心,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的肯亞等地紅茶產量的70%都在逐漸轉型為CTC茶。
通過茶葉形狀可以知道,一般來說葉片大則澀味溫和,葉片細碎則澀味濃厚。
但正如前文所述,只看外表無法了解紅茶,不泡不知道真正的滋味。鑑定或品鑑之類的詞,聽起來便覺得很困難,如品鑑師等專業人員製作商品時的工作。此處便為讀者介紹更簡單的調查紅茶的方法。
本章開頭提到過專業人員會把3克茶葉和150毫升熱水置於品鑑杯中,對使用這一配比泡出的紅茶進行鑑定。如有品鑑杯自然最為方便,但這個配比只嘗一勺便足夠了解紅茶,普通飲用時並不美味,難以做出判斷。
我們不妨以用茶壺泡一人份的紅茶,再注入茶杯的方法進行調查。
用兩茶匙約4~5克茶葉,兩杯半左右350毫升熱水。蓋上茶壺蓋等3分鐘,將第一杯紅茶倒入茶杯,確認味道和茶香。隔10分鐘左右再倒第二杯茶,調查真正的水色和色味及茶香。
澀味的濃淡、茶香的個性以及水色的透明度,了解這幾點便可知道茶葉是適合哪種喝法的材料:清飲(即不添加輔料的紅茶)、紅茶配牛奶、冰紅茶、加入水果或各類香草香料的紅茶,如此種種。此外如果能想像出紅茶和哪種食物相配,調查就成功了。
上文的「紅茶配牛奶」是指奶茶。但奶茶(Milk tea)不是英式的標準說法,本站會採用英式的「紅茶配牛奶」(Tea with Milk)。
最初並不需要有高級的品鑑技巧,先調查買到的紅茶有何種個性就可以。了解紅茶個性就知道使用多少茶葉才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