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娃開始吃輔食起,要不要在輔食中加鹽?成為婆媳爭吵的熱門話題了。堅持科學育兒的媽媽們說:「1歲前不能給娃吃鹽,對身體發育不好」;
堅持經驗的婆婆說:「不吃鹽怎麼行,[老人常說]不吃鹽就沒勁」;於是,娃的每一頓飯都在雞飛狗跳、劍拔弩張中吃完。
前段時間,看了一檔育兒類的綜藝節目《新生日記2》。其中嘉賓劉璇的育兒方式,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在節目中,體操冠軍劉璇對兒子要求嚴格,尤其是在飲食上。兒子4歲了,仍然不讓他吃醃製過的雞蛋、飯菜中不能加鹽、平時不能吃零食等。
對於不吃鹽這一項,很多年輕媽媽認為做得對,並作為案例,來勸服家中讓孩子吃鹽的老人;而很多奶奶則認為:「明星的育兒太狠了,這麼大了,不讓吃零食也就算了,還不能吃鹽;寡淡無味的飯菜怎麼吃」。
對於奶奶們的疑惑,育兒專家直言:劉璇不讓孩子過早的攝入鹽分並無不妥,做得對;雖然孩子四歲了,但還是需要控制每日攝入的鹽分。
時常聽到家中老人說:孩子不吃鹽,哪來的力氣啊!
其實,這裡說的鹽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調味鹽,而是指鈉。鈉對人體的水鹽平衡和神經傳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鈉並非只能從鹽中獲取,幾乎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鈉。
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中指出:
0-6個月的寶寶每日攝入的鈉含量為170mg;
6-12個月的寶寶每日攝入的鈉含量為350mg;
1-4歲的孩子每日攝入的鈉含量為700mg;
對於半歲以內的孩子來說,母乳中的鈉含量一般為230mg/L,只要孩子每天喝奶量足夠,基本都不會缺鈉。
若是喝配方奶粉的寶寶,一般奶粉中的鈉含量為17.7mg/100ML;一般喝960ml/日奶量,就能滿足孩子每天的鈉含量。
對於6-12個月的孩子來說,每天的鈉含量,不僅可以從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獲取,還能從日常輔食中獲取。而輔食中就算不格外加鹽,也含有實實在在的「隱形鹽」。
2016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明確建議,讓孩子的輔食保持原味,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飲食中不建議加鹽、加糖以及其他刺激性的調味品。1歲以上又不想給孩子加鹽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從雞蛋、海帶、紫菜中來獲取哦。
01、口味變重,影響吃飯
對於孩子來說,味覺系統發育還未完善,一般大人覺得鹹淡合適的口味,對於孩子來說就[很鹹]了。
而孩子長期攝入鹽分太多,不僅會影響寶寶喝奶、吃飯,還會喪失對天然食物的喜好。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會養成挑食的習慣,還很難再愛上清淡飲食。
02、加重腎負擔,易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
太小的孩子,由於腎發育不完善,攝入的鹽分,很能通過尿液排出,即會增加腎臟負擔。
據研究表明:孩子若過早的食用鹽,未來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總而言之,太小的孩子不要過早的接觸鹽,父母及爺爺奶奶也不要對鹽太過迷戀:1歲以內禁止加鹽,1歲以後控制鹽含量。
①糖:孩子過早的吃糖,不僅會損害牙齒的發育;食用太多甜食,還會改變孩子的口味。為了孩子的健康,儘量讓孩子多吃水果,少吃糖;1歲以內的孩子別喝果汁。
②醬油:家裡的老人不僅愛給孩子加鹽,為了調味,還愛加醬油。殊不知醬油中也含有較多的鹽分,一般5ml醬油中就含有1g的鹽。
因此,1歲以內的孩子也建議不吃醬油;1歲以上的孩子控制醬油的量。
③醋:具體多大的孩子可以吃醋,並沒有具體的標準,視自家孩子的情況而定。建議1歲以內的孩子別吃醋,2歲以後少吃醋。
根據孩子的口味,選擇天然有味道的食物
對於愛吃甜食的孩子:父母可以選擇做一些自帶甜味的輔食,比如南瓜、紅薯、水果玉米、胡蘿蔔等。這些食物帶有天然的甜味,做給孩子吃既營養味道又好。
對於「重口味」的孩子來說:可以利用海鮮來做,比如鱈魚、帶魚、蝦等,都自帶天然的鹹味,可以搭配主食、蔬菜做給孩子吃,營養均衡。
對於胃口不好的孩子來說:可以多食用一些菌菇類、肉類的食物,切碎放在孩子的輔食中,既可以增加食物的鮮味,還可打開孩子的胃口。
總而言之,孩子過早的食用鹽,對身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因此,為了孩子好,請慎重給孩子的食物中加鹽。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為了健康,都應該堅持少鹽、少油、少糖。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1歲前吃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