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華敬方 通訊員 宮成群
2017年,被告李某通過網上平臺承接了原告A公司設備運輸業務,運輸任務完成後,A公司通過銀行轉帳的方式支付給了李某運費,因此李某的姓名及銀行帳號信息留存在了該公司財務轉帳頁面。2020年1月,A公司財務人員因疏忽將本應支付給員工李某(與被告同名)的50000元工資匯入了被告帳戶內。
該公司發現錯誤後,與李某進行聯繫,要求其返還錢款。而李某稱其擔心被騙,且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出行不便,遲遲未將該款項返還給A公司。後A公司向即墨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李某立即返還不當得利款50000元及利息。
案件受理後,即墨法院鰲山法庭庭長王冬梅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線上調解。經過法官耐心地釋法明理,李某認識到其帳戶所得錢款確屬於不當得利,拒不返還需承擔法律責任,便放下了疑慮,在即墨法院幹警的陪同下前往銀行,通過現金匯款的方式將50000元不當得利款返還給了A公司。
【法官說法】
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損害的事實。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在此提醒廣大群眾,網上銀行、微信轉帳固然方便快捷,但操作時一定要認真核對帳號、姓名等信息,避免誤轉入他人帳戶。如不慎出現匯錯款項等情況時,可以先主動與對方溝通、協商,協商不成時應保存好微信轉帳記錄或銀行卡明細記錄作為證據,及時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