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中莫名多出5萬元?不當得利拒不返還需擔責

2021-01-07 瀟湘晨報

半島記者 華敬方 通訊員 宮成群

2017年,被告李某通過網上平臺承接了原告A公司設備運輸業務,運輸任務完成後,A公司通過銀行轉帳的方式支付給了李某運費,因此李某的姓名及銀行帳號信息留存在了該公司財務轉帳頁面。2020年1月,A公司財務人員因疏忽將本應支付給員工李某(與被告同名)的50000元工資匯入了被告帳戶內。

該公司發現錯誤後,與李某進行聯繫,要求其返還錢款。而李某稱其擔心被騙,且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出行不便,遲遲未將該款項返還給A公司。後A公司向即墨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李某立即返還不當得利款50000元及利息。

案件受理後,即墨法院鰲山法庭庭長王冬梅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線上調解。經過法官耐心地釋法明理,李某認識到其帳戶所得錢款確屬於不當得利,拒不返還需承擔法律責任,便放下了疑慮,在即墨法院幹警的陪同下前往銀行,通過現金匯款的方式將50000元不當得利款返還給了A公司。

【法官說法】

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損害的事實。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在此提醒廣大群眾,網上銀行、微信轉帳固然方便快捷,但操作時一定要認真核對帳號、姓名等信息,避免誤轉入他人帳戶。如不慎出現匯錯款項等情況時,可以先主動與對方溝通、協商,協商不成時應保存好微信轉帳記錄或銀行卡明細記錄作為證據,及時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從銀行「不當得利」 儲戶被判返還
    12月5日,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法院清水法庭開庭審理該案,認定客戶屬不當得利應退還。此案件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銀行規定「離櫃概不負責」,但在實際中只約定儲戶卻不進行自我約束,屬於霸王條款。對此,律師表示,不當得利是法律問題,而「離櫃概不負責」只是銀行單方聲明,沒有法律效力。
  • 「不當得利」不能拒不歸還
    「不當得利」不能拒不歸還  古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意思是作為一位正直的人,賺取錢財應該合理合法。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好財之人的賺錢方式卻有些不太「光明正大」。有些人認為,自己收到對方錯給錢款後,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便事後人家索要,也可以找到理由拒不歸還。但其實根據我國《民法》規定,這些意外之財必須返還,這也就是所謂的「不當得利」。
  • 【說法】不當得利造成他人損失 均應返還
    典型案例  案例一 私自轉走男友9萬元法院判定屬不當得利  陳玲和顧勤已經準備談婚論嫁,顧勤將自己的銀行卡交與陳玲保管,陳玲卻瞞著他從銀行卡中將9萬元轉入自己的銀行帳戶內。後因顧勤母親不同意這門親事,他要求陳玲歸還取走的9萬元。但陳玲卻稱這筆錢是顧勤對她的贈與而不肯歸還。無奈之下,顧勤將陳玲訴至法院。
  • 發工資錯轉5萬多元 法院:不當得利須返還
    一位財務人員,自稱在給一名木工發放工資時,重複發放了5萬餘元。 二人鬧上法庭後,木工辯解財務轉給他的錢是他應得的工資。儀隴縣人民法院查明木工月薪是1萬元而不是他抗辯的1.5萬元, 判決他將不當得利返還。      財務人員起訴木工 多收了5萬元工資  劉某,是成都市金牛區人。
  • 最高院告訴你,不當得利也不一定要返還
    路橋公司以不當得利為由起訴市政公司,請求市政公司返還合同保證金600萬元款項及利息。法院判決駁回了路橋公司的訴訟請求。2真正以不當得利獲利的一方主體才負有返還義務最高院最終沒有支持路橋公司的理由分為兩個方面。
  • 收到錯轉帳不還屬不當得利 「飛來餡餅」有法律危險
    李女士有些不耐煩,經過民警勸說,她不大情願地表示可以把錢還給張女士,但張女士必須支付一些「精神損失費」。  民警告訴李女士,這筆錢屬於不當得利,如果拒還,要承擔法律責任。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電話交流,李女士同意在派出所見面。張女士出具了身份證和銀行交易憑證後,李女士返還了2.2萬元,張女士也拿出200元表示感謝。
  • 不當得利返還應否支付利息
    張某和吳某協商賠償事宜,經他人估算,包括車門換新等修復費用需25000元。張某隨即向吳某銀行卡轉帳25000元。2017年11月,吳某車輛承保單位保險公司作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機動車保險車輛損失情況確認書》,確認吳某車輛損失金額為12000元。張某得知吳某車輛實際損失金額為12000元後,要求吳某返還多支付的13000元,吳某拒不返還。
  • 銀行卡突然多出6萬!男子瘋狂買買買,1天花掉7萬多被起訴
    元某則稱自己以為銀行卡多出的6萬元是朋友還給他的,已經拿來消費了,且這是公積金中心的失誤,不是自己的過錯。無奈之下,南寧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將元某告上法庭。法院判決:被告要返還不當得利款項6萬元5月14日,蘇圩法庭審理了這起不當得利糾紛,元某未到庭參加訴訟。
  • 高州法院:銀行轉帳出錯誤,不當得利需返還
    一食品公司轉帳過程中因操作失誤將49萬元劃入馮某帳戶是否能取回?近日,高州法院審結了該起特殊的不當得利糾紛案,一審判決被告某銀行須返還49萬元給原告某食品公司,並由被告馮某、蔡某負連帶返還責任。原告某食品公司在支付款項過程中,誤將應劃給客戶吳某的49萬元劃入被告馮某的某銀行帳戶,當日該銀行便將49萬元划走,以折抵被告馮某之前欠其的60萬元信用借款部分本息。原告發現錯誤劃款後立即報警處理。被告馮某表示是收到原告錯誤劃入其帳戶的49萬元,願意返還49萬元給原告,但無奈該款被被告某銀行划走而未果。
  • 返還不當得利之後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如何認定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有損於他人而取得利益。不當得利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後,就在不當得利人與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一種權利義務關係,即利益所有人有權請求不當得利人返還不應得的利益,不當得利者有義務返還。那麼,返還不當得利之後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如何認定不當得利?
  • 銀行取款多給了一萬,離櫃概不負責?法院判了:不當得利必須返還
    楊某在吉水縣農商行存了一萬元定期存款,2019年的最後一天,存款到期,他去取款的時候,因為銀行櫃員出現失誤,多給了他一萬元。當天對帳時,銀行發現少了一萬元,經查這筆錢是誤付給了楊某,於是找到他,請求返還。楊某不承認自己多拿了一萬元,銀行多次上門,他都堅持這個態度。銀行隨後將楊某告到法院,並拿出視頻,證明楊某取錢時,銀行櫃員確實給了他兩捆尚未拆封的百元現金,每捆各一萬元。
  • 不當得利拒不返還?案例來了!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
    半島記者 劉玉凡 通訊員 李風偉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上的依據而獲得利益,致使他人受損失的事實。不當得利作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在受益人與受損人之間產生不當得利返還的債權債務關係。現實生活中,受益人常以受損人的過錯為由拒絕返還不當得利,不是自己的東西,能否勉強得來?
  • 【以案釋法】微信轉錯帳 不當得利應返還
    【以案釋法】微信轉錯帳 不當得利應返還 2021-01-05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款項誤轉帳不歸還,法院:屬不當得利
    在一次手機付款交易中由於操作失誤,本打算將31275元轉到交易對象的帳戶上,卻錯轉到了吳某的銀行帳戶上。原告韋某多次電話以及通過微信與被告吳某聯繫,吳某均未回應。無奈之下,韋某選擇報警並向銀行求助,但銀行也無法聯繫上吳某。經過多日努力,吳某仍拒不接聽電話,韋某隻好向法院提起訴訟並申請凍結被告吳某銀行帳戶內的涉案資金。
  • 一張四萬元匯款收據引糾紛 得利不當被判返還
    2月23日,上海市南匯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收款人王先生應返還匯款人馬女士人民幣3.2萬元。  2006年12月13日,王先生在雲南做生意時要求馬女士匯款,馬女士通過中國郵政將4萬元匯入王先生的指定帳戶。之後,在2007年3、4月間,王先生給了馬女士8000元,餘款3.2萬元一直未給馬女士。後馬女士多次向王先生催討,王先生拒不歸還。
  • 【以案說法】借款未果先付5萬元,不當得利應當歸還
    期間,王某於2018年2月4日通過其個人帳戶向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劉某的個人帳戶轉帳支付5萬元。2018年2月13日,A公司與B公司籤訂《借款合同書》,合同載明A公司向B公司借款500萬元,並約定還款期限、月利率以及擔保條款等。嗣後,雙方未履行該合同並已經解除合同,王某要求劉某返還5萬元,而劉某認為該款項不應返還,A公司遂將劉某告上法庭。
  • 不當得利的返還方式有幾種
    不當得利是一種獨立的債權債務制度,也是屬於債產生的原因之一,但現實中我們需要區分清楚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兩種不同的情況才行。而其中無論是不當得利還是無因管理,其實都是涉及到構成要件的。那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是怎樣的呢?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馬上在下文中為你做詳細解答。
  • 「以案釋法」不當得利的返還應當如何認定
    【分歧】該案爭議的焦點是,張某是否應當返還該筆16萬元不當得利相親款給周某,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應當返還。理由是周某通過張某聯繫在越南的黎某介紹越南女子相親,周某已經將16萬元相親款匯入張某銀行帳戶,但實際上潘某、黃某均相親未成,相親未成就應當返還相親款。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不應當返還。理由是張某並不是介紹越南女子與潘某、黃某相親的組織者之一,而是受到周某委託將16萬元轉到黎某銀行帳戶,張某沒有得到這筆錢,亦未從中獲利,因此,張某不應當返還該筆不當得利相親款。
  • 銀行將300元誤存為4.9萬 法院:客戶屬不當得利應退還
    12月5日,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法院清水法庭開庭審理該案,認定客戶屬不當得利應退還。此案件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銀行規定「離櫃概不負責」,但在實際中只約定儲戶卻不進行自我約束,屬於霸王條款。對此,律師表示,不當得利是法律問題,而「離櫃概不負責」只是銀行單方聲明,沒有法律效力。
  • 網銀轉帳誤打款 起訴返還不當得利獲支持
    近日,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起因網上銀行轉帳引發的不當得利案件。法院經過多次開庭審理,最終查明了形成不當得利的事實,依法判決支持原告王文要求被告李剛返還不當得利的訴訟請求。  王文系丹陽某公司的老闆,其對員工工資的發放及客戶貨款的支付一般都通過網銀操作。為了便於操作,他專門在網銀上把所有人的信息進行了編排,操作時只需點擊名字,即可完成轉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