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魚對身體好,但其中存在的隱患也不少。
執筆:木子
定稿:蘇子後
小時候,相信很多孩子都曾聽過「多吃魚能變聰明」這個說法。
為了寶寶能夠更好地發育,許多家長都會讓寶寶多吃魚,因為魚肉營養豐富,口感也好,並且其中富含的脂肪很少,不用擔心寶寶出現肥胖問題。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但是,由於寶寶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所以並不是所有魚類都能吃,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有幾種魚肉,寶寶吃了往往弊大於利。
多吃魚真的會讓娃變「聰明」嗎?
其實「多吃魚能變聰明」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魚類的蛋白質含量約15-24%,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這些蛋白質吸收率很高,約有87-98%都會被人體吸收,用於腦細胞的發育和活動。
這些優質蛋白可以使腦細胞興奮,對於大腦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提高記憶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而且有些魚類中還有豐富的DHA,可以為寶寶的大腦發育提供營養支撐。
另外,魚肉中的脂肪含量比較少,遠低於我們常吃的豬肉,吃多了也不擔心得「三高」。
有研究表示:每周吃魚的人比不每周吃魚的人,平均IQ(指智商)要高6個點;同時,他們心臟方面發生問題的概率也相對小得多。
所以,對於正處於腦部發育期的寶寶來說,魚肉確實是理想中的營養食材。
這3種魚肉,寶寶吃了弊大於利
、多重加工過的魚
給寶寶吃的魚,最好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像是清蒸、水煮之類的烹飪方法,可以留住魚肉本身的味道和營養。
但是,有些經過多重加工過的魚,比如醃製魚、烤魚、油炸魚等,魚肉裡的營養成分往往所剩無幾,並且其中鈉含量也很高,很有可能會危害寶寶的身體。
在給魚肉加工的過程中,多半會加入各類調味劑,或者是大量的鹽,但這些添加劑對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寶寶來說,極大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健康。
、生魚片
說到生魚片,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日本人的最愛,但其實很多國人也喜歡吃生魚片,還會試圖讓寶寶也跟著吃。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日本的小孩子也經常吃生魚片,所以給寶寶吃生魚片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其實日本人吃的生魚片,多半都是來自海中的「三文魚肉」,而市面上的很多三文魚肉其實並不正宗,也不算是海產品。
通常來講,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和海裡的三文魚其實有很大差別,由於生活環境不一樣,甚至很多人工養殖場也不算很正規的養殖,所以其中的營養價值多半不高,反而還可能會攜帶寄生蟲,或許大人吃了沒事,但寶寶的抵抗力較差,腸胃功能發育得也不夠完善,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父母在選擇魚肉的時候,還是要避開生魚片,最好也不要想著讓寶寶嘗嘗鮮,萬一有寄生蟲,寶寶吃了很可能會出現腹痛、食欲不振等情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極大的危害。
、鯰魚
其實鯰魚的肉質十分鮮美,也沒什麼魚刺,很多人都喜歡這類魚肉,但對發育期的寶寶來說,鯰魚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鯰魚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即便是如今水質汙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下,鯰魚也能生存下來,甚至有一些臭水溝,還可能更利於鯰魚的生存,而在這種生態環境下的魚類,體內富含的有害物質也不少。
如果寶寶常吃這類魚肉,那智力發育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很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對寶寶的認知、語言能力造成危害。
所以,家長們在給寶寶挑選魚肉的時候,還是要儘量避開鯰魚。
寶寶多大可以吃魚、適合吃哪些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寶寶在7-24月大的時候,每周的魚類攝入量在50-70g之間為宜;而寶寶在2-4歲的時候,每周需要攝入105-140g的魚類。
此外,如果家庭有過敏史,專家建議至少等到孩子3歲後再吃魚。
★鱈魚
這種魚類是屬於深海魚類,肉質細嫩鮮美,清口不膩,而且細刺比較少,是給寶寶補充營養的不二之選。
另外,鱈魚富含了孩子成長所需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就連孩子吃的一些魚肝油,很多都是從鱈魚的肝臟中提取出來的,多吃鱈魚,對孩子自身的生長發育有好處。
★龍利魚
這是一種分布在我國近海區域的海洋魚類,個頭比較小,且魚刺很少,只有中間的脊骨,市面上隨處可見。
龍利魚的魚肉肥厚細嫩,營養價值也很高,孩子吃了益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