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為一個性格偏內向的人,我非常害怕公共場合被點到起來發言,整個中學時代從來不主動在課上舉手。高一時和其他幾位同學代表班級參加朗誦比賽,場館內密密麻麻坐滿了人。我上場前在後臺瑟瑟發抖,朗誦中途漏掉一截都沒有發現。同時,由於太緊張,誦著誦著我們的詞就跟背景音樂漸漸脫節了。恰巧被我漏掉一段詞後,正好結束時又跟音樂完美搭上。運氣真的太好了~
可人的一生中需要當眾發言,或者面對類似場景的情況絕不止一次,不是每次都能撞大運糊弄過去。上學時參加各種演講比賽,工作後向領導匯報工作,創業者為了拉投資要向投資人展示自己的商業成果。
出現失誤可能就會葬送之前所有的努力。上下班在電梯裡遇到老闆,老闆問起最近工作情況。儘管和老闆在電梯裡待的時間不超過一分鐘,但能說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不重要嗎?
02
過去,我們把很多人在場情況下的發言叫做「演講」,presentation
但是現在,大學裡學生上課前的課堂展示,實習轉正時的工作匯報,甚至偶爾突然遇見領導,都可以叫做「演講」。我大學時,班裡每位同學幾乎每門課每學期都有至少一次的課堂展示任務。需要提前準備,四處查找資料,做PPT,講完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提問。可以看到,需要演講的場合越來越多,甚至很多時候是即興的演講,比如電梯間遇見老闆。為什麼即興演講變多了?現在的組織越來越扁平化,跨部門跨層次機會特別多。每個人是自己所在小組或者部門的一環,部門又是整個公司或者企業的一環。他們不是孤立的,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需要頻繁的對接。科技的力量,2G和3G催生了社交媒體與網絡,4G又催生了新媒體、網紅。5G時代到來,未來線上一定比線下繁榮。網絡發達帶給我們的便利是,不用面對面也可以達到交流與溝通的目的。但也造成了交流的碎片化,我們想要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有效的溝通。
並且即興演講的確能夠帶來一些好處:拉近關係促進合作,想像一下,在一場會議或者活動中,周圍都是不熟悉的人,如果主動出擊,向別人介紹自己。出於禮貌,對方也會自我介紹。如果你們有可以合作的機會,自我介紹之後順理成章交換聯繫方式。參見《乘風破浪的姐姐》,姐姐們第一次見面時,製片人張萌四處跟人打招呼的場景。或許無法僅憑一次相互的自我介紹就達成合作,但已經取得了初步的信任。
帶來很多機會
了解一個人最直觀的除了外表,就是語言。別人傾聽你的時候,也是了解你的過程。通過演講展示、甚至閒聊,他們才知道:原來你擅長這個,下次找你好了。
提升個人魅力
羅永浩老師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去B站搜他的演講視頻看看。一個人能說會道,能用語言抓住聽眾的心,獲得聽眾的信任與認同,會顯得非常有魅力。可能不愁找不著對象(不鼓勵只耍嘴皮子!)~但即興演講並不是張口就說,想要擁有良好的即興演講能力,需要事先做一些準備。
03
有個冷笑話是這麼講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是個演講達人。某次他乘車去演講,到了目的地司機打開車門,邱吉爾卻不下車。司機:先生,該下車了。邱吉爾回答:等等,我在看我的即興演講稿。
即興演講也有演講稿。記得我大學時有一次小組課前展示任務,我在組內負責的是最終上臺演講部分。組裡其他小夥伴做好PPT,將資料發給我。我瀏覽一遍PPT和資料就上去講了,結果可想而知,中途卡殼數次,嚴重影響了展示效果。事後反思,由於我準備不充分,對內容的熟悉程度不夠,導致最後效果不好。後來再有小組任務,儘量讓上臺演講的人也參與材料準備過程,這樣演講時才不會因為對材料不夠熟悉而導致演講效果不好。所以事先做好準備非常重要。
那麼即興演講和對話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1、想要影響別人
語言能夠顯示出我們的精神面貌,當我們說「可能」、「也許」之類的詞時,就顯示出內心的不自信。聽的人會覺得,你對說出的話不確定,我還能相信你嗎?同時,說話之前要獲得大家的注意力。留意一些著名的演講能夠發現,一般人比較多時場景是亂糟糟的,發言者通常會等大家安靜下來才開口講話。而不是上來就說,聲音很容易被嘈雜聲淹沒。想要影響別人,需要注意自己談話的價值。你的表達想要輸出的價值點在哪?能給大家帶來什麼?如果一段對話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在說自己,絲毫不考慮對方,對話就難以進行下去。
2、善於傾聽
不是所有的談話都必須達成目的,可以是撫慰對方的情緒,讓對方覺得你願意傾聽TA。既然是主要讓對方說話,那怎樣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在認真傾聽呢?身體語言。面向發言者,不要在對方發言時看著別處,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樣子。有一次一位高管參加我所在部門例會,我注意到,他會非常耐心傾聽每個人的發言。用平和的目光注視發言人,時不時點頭表示贊同,並會用「對、很好」之類的詞語鼓勵發言人繼續。
大腦語言
我們會面對很多溝通者,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能夠清晰表達的能力,需要配合一定的分析能力。牙牙學語的孩童、外國人、情緒激動的人也可能會語無倫次,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條理。我們要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理清楚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TA到底想說什麼。大學實習時曾遇見一位韓國同事,中文對她來說是一門並不簡單的外語。跟中國人比,她的中文表達可能會有語序及發音上的問題。但是我會根據當時的情景,以及夾雜一些英文單詞的表達方式,來確認她的意圖,曾經私下得到她的誇讚,說我最「懂」她。
用心去聽
感受發言人的情緒,尤其是情緒激動的人。TA來找你並不是想要你解決問題,而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慰。
3、保持真實
分享自己的想法、信念和價值觀、感受,分享自己的故事。以羅永浩的演講為例,他從自己開英語培訓班的事跡講起,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很容易引起聽眾共鳴,畢竟我們也都不是一帆風順。當你用真實經歷分享經驗時,大家會更加信任你。
4、專注
主題明確,重點突出。
說了一大堆,不知道要表達什麼,聽眾覺得你在浪費大家時間。就像寫文章中心思想要明確一樣。這些話到底要表達什麼?是我關心的內容嗎?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跟朋友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一個話題聊著聊著就偏了。私下的聚會話題跑偏無關緊要,重要場合的演講和交談卻不行。主題牽引著話語的內容,有明確的主題談話才能走向最終目的,不然這次談話就是無效或者效率低下的。
04
做好準備,就能擁有良好的即興演講和談話能力了嗎?還不夠。大家平時看的短視頻科普視頻等,都有專門的策劃人員在前期編寫腳本,講話其實也是有腳本的。腳本是框架,它告訴我們,應該先說什麼再說什麼。即興演講和對話的腳本由抓手、要點、結構體、呼籲行動四部分組成。
抓手
吸引注意力的開頭。不要用消極的話,比如「說句不好聽的」,讓人一聽就不願意聽下去。用積極的話「聽了你的發言我有個好的想法,我們在XXX可以合作一下」。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很多微信10萬+文章或者其他平臺傳播量非常廣的文章,都有一個很好的標題。文章是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好的文章標題就是好的抓手。
要點
演講和談話的重點,也就是想要表達的主題。一句話就能總結,清晰可辨,或者說結論先行。
結構體
支持要點的內容,先說完結論,再一點點論證。要點+解釋原因/要點+解決方法/要點+時間順序
舉個例子:
「老闆,A客戶的孩子摔傷了,他可能要去醫院陪孩子,下周約好的一次碰面得取消了。」「老闆,A客戶取消了下周的會面,她的孩子摔傷了,客戶可能要去醫院陪孩子。」這是要點+解釋原因的結構。先說結論,再解釋原因,會顯得更有條理。上面舉的例子比較簡單。但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面對很多更加複雜的事情。想要在談話中做到表達清晰,首先要先說結論。這樣為對方省去了分析你話語層次的功夫,別人就會覺得跟你交流比較輕鬆。
呼籲行動
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非常期待我們的合作等等。
05
不得不說,大學課堂演講鍛鍊了我的膽量,現在上臺不會誇張到瑟瑟發抖了。但是內心的底氣來源於充分的準備和平時刻意的練習。如果你也在煩惱,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勇敢,那麼趕緊練起來。下次部門例會的時候、寫工作總結的時候、私下跟朋友聊天的時候,嘗試先勾劃一個腳本框架。練習多了之後你就會對這個流程熟悉起來,在以後的對話中更加遊刃有餘。克服怯場也可以用最笨的方法,發言前將內容一字一句寫下來,熟讀或背誦,熟到說到上一句立馬能反應到下一句。
上場怕嗎?還是怕,但不會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方法雖笨,卻最有效。
【學習當眾講話,去豆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