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類綜藝節目的敘事研究

2020-12-20 人民網傳媒

摘 要:《大冰小將》是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指導製作的體育賽事類真人秀,節目突破了以往體育類真人秀讓「體育適應綜藝」的娛樂本位模式,從體育視角進行敘事,挖掘運動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與魅力。節目以關照受眾需求的敘事主題、專業化的敘述者、劇本後置的敘事方式「講好體育故事」,為體育類真人秀的升級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賽事類真人秀;《大冰小將》;敘事主題;敘述者;敘事方式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4

2015年,北京-張家口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冬奧時間」正式到來。以「帶動三億人參加冰雪運動」為目標,全面普及冰雪運動成為國家體育建設的大方向。

冰雪運動在我國群眾基礎較薄弱,大眾媒體嘗試通過有趣易懂的電視節目將小眾運動帶入百姓的生活中。天津衛視《冰雪奇蹟》、黑龍江衛視《冰雪星動力》、北京衛視《跨界冰雪王》等節目邀請演藝明星參與冰上遊戲,嘗試通過明星真人秀的形式推廣冰雪運動。場地受限、節目形式單一、娛樂性消解體育精神等問題,讓冰雪類體育綜藝的發展遇到瓶頸。

2019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與浙江衛視聯合推出了國內首檔少兒燃動冰雪成長類原創真人秀節目《大冰小將》。該節目讓體育運動回到主角之位,探索出製作冰雪類真人秀的新思路。

《大冰小將》屬於體育賽事類真人秀,這類節目以正規競技體育的規則開展活動,而非以純粹娛樂化的遊戲為主體。《大冰小將》聚焦於冬奧會唯一的球類團體項目——冰球。從全國各地選拔出14位年齡6~9歲的冰球小將,讓小將們在金牌經理人易烊千璽和全能領隊雷佳音的帶領下,經歷60天的朝夕相處和緊張訓練,一起向著加入冰球夢之隊、為國出徵的競技目標進發。

《大冰小將》實現了收視口碑雙豐收:獲得豆瓣評分9.2分;央視-索福瑞CSM數據顯示,《大冰小將》首期節目以高達0.94%的收視率位列省級衛視晚間節目收視率第二位,僅次於老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首期節目騰訊平臺播放量2967.4萬次①,遠超此前最受關注的冰雪類真人秀《跨界冰雪王》604.5萬次的單集最高播放量②。作為一檔體育賽事類真人秀,《大冰小將》突破了以往「讓體育適應綜藝」的娛樂先行框架,以關照受眾需求的敘事主題、專業化的敘述者、劇本後置的敘事方式「講好體育故事」,將體育競技的魅力放大、強化,因而能夠在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

一、「體育+成長」雙線主題:展示運動魅力,直指受眾需求

大眾媒介所建構的體育世界並不等同於原生態體育,而是一種擬態化環境下的體育③。對於體育賽事類綜藝節目而言,擬態化敘事環境的搭建受到體育場景還原的可能性、節目組的資源聚攏能力、受眾的興趣點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為了在有限的時空內充分展示冰雪運動的特色與魅力,《大冰小將》通過「體育+成長」雙線交融的思路對冰球運動進行建構,贏得受眾喜愛、激發受眾實際參與冰雪運動的動意。

1.從運動本身入手尋找趣味點

體育的社會功能之一是休閒娛樂,運動的過程包含大量人際互動。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觀看體育比賽的過程中都可以收穫快樂。

《大冰小將》秉承「體育本位」的思路,從冰球項目以及運動員本身入手開發天然存在的娛樂點。節目以真實的冰球比賽為主要內容,通過萌娃在運動中成長蛻變的點滴串聯節目,形成了「體育明線,成長暗線」的雙線主題。

冰球被稱為「紀律性最強的團體運動」,以強度大、速度快、技術高、集體性強著稱。冰球的群體對抗性讓節目有諸多戲劇化看點;運動者在體育鍛鍊中可以提升技能、磨練意志,參與體育運動是其身心成長的過程,冰球訓練也自然引出了強健體魄、強化團隊合作意識的成長元素。冰球小將在比賽中收穫拼搏合作的喜悅,觀眾的心也被小將們自然流露出的「萌態」所吸引。

2.敘事小主題創造更多故事可能

美國品牌學家勞倫斯?維森特(Laurence Vincent)認為敘事可以表示為「故事+主題」。在體育的大背景下引入特定的小主題,可以拓展了故事的話題範圍、提供情感的交流。《大冰小將》通過軍訓、守護天使、老年隊友誼賽等主題活動傳遞團結、勇敢、協作、傳承等精神,觀照節目「體育+成長」的總主題。

在第4期節目中,小將與平均年齡68歲的瀋陽「老男孩」冰球隊在天然冰面上舉行比賽。「老少相映,全民推廣」是這次友誼賽的小主題,代際跨度讓「成長」更具人情味:老將們賽前蹲在地上幫小將繫鞋帶、比賽時鼓勵小將「勇敢爭球,相信自己」、在小將進球時嘖嘖稱讚「這些都是祖國冰球的希望啊」。祖孫情是大多數家庭共有的情感元素,節目通過代際情感交流自然引發受眾的共鳴,提升節目的接近性。雷佳音在節目中對冰球老將說,「我們帶孩子向您們學習,希望能夠把技術、理念還有精氣神傳遞給孩子」,老年友誼賽也成為《大冰小將》傳承體育精神的故事載體。

3.直擊受眾關注點

正如國家冰雪運動推廣大使、金牌經理人易烊千璽在節目先導片中所說,「我的使命是把冰球這個項目推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也讓更多人想參與冰球運動」,《大冰小將》不僅要讓受眾喜歡這檔節目,還要創造真實參與冰雪運動的可能。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重點在於青少年」。有了決策者即家長對冰雪運動的認可和資金支持,青少年才可能產生實際的參與行為。《大冰小將》將目標受眾定位於幼兒及青少年家長,即30~50歲的家長群體。節目中小將的表現向家長群體展示了參與冰球運動的價值:在冰場上的快速滑行、輕巧轉向展示了極強身體協調性,跌倒後立刻爬起繼續追球的堅持展現了勇敢、不放棄的精神品質,回傳球時的果敢體現出隊友之間的信任與協作精神。百度指數顯示,以「大冰小將」為關鍵詞的搜索行為中,30~49歲用戶最多,佔比75%④,可見節目引發了家長群體的關注。《大冰小將》或可讓家長意識到參與冰球運動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益,進而帶領孩子參與冰雪運動。

二、專業化的敘述者:多元視角增強體育真實性

為了講好體育故事,體育類綜藝節目需要在敘述者的選擇和塑造方面下功夫,對演藝明星、體育運動員等角色進行綜合統籌。將敘事主題融入到演藝明星的角色定位中是提升敘述者表現力的新思路,讓體育從業者講述體育故事是增強節目專業性的突破口。

1.「印象衝突」讓角色更有看點

14位冰球小將是《大冰小將》雙線主題的主要敘述者。直觀上,小將矮小的身軀和笨重的冰球裝備形成了鮮明對比,引人好奇。幼兒常常被貼上柔弱、需要被照顧的標籤,受眾很難將其與衝撞激烈、對抗性強的冰球運動聯繫在一起。正如雷佳音所說「陸地上他們是會哭鼻子的孩子,在冰上他們就是自信的王者」,身份特徵的變換展現出敘述者的多面性,讓敘述者自帶吸引力。

金牌經理人、全能領隊的角色設置深化了「成長」主題的內涵。易烊千璽擔任經理人、雷佳音擔任領隊,零運動基礎、無為父經驗的兩人在節目中要全程照顧14位冰球小將,協助他們完成專業的冰球訓練。易烊千璽是童年出道的明星,在受眾心中多為「孩子」的形象,而負責照顧幼齡小將的他在節目中成為「家長」角色。這種全新的角色認定與受眾的既定認識形成「印象衝突」,衝突即帶來了有趣的事件和期待。兩位嘉賓從對冰球一無所知、在孩子鬧脾氣時束手無策,到上場參加比賽、能夠洞察孩子的心思,成年人的再次成長讓主題更有內涵。

2.體育故事應由體育人來講述

此前體育類真人秀多以無體育基礎的明星或其子女作為敘述者,通過明星的跨界新體驗創造歡樂。而《大冰小將》直接從體育專業人員入手,讓其在行動中講述原汁原味的體育故事。

《大冰小將》選用低齡素人冰球運動員,發掘孩子身上天然存在的有趣之處。節目邀請全國各地頂尖的少兒冰球隊與大冰小將隊進行比賽,通過與強者的對話展示冰球競技的原貌。小將面對整體年齡比自己大3~5歲的強敵時,「儘管打得很艱難,但依然堅持沒有讓比分擴大到兩位數」的勇敢、堅強、團結體現出冰球運動的團隊精神。

《大冰小將》藉助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的平臺優勢,邀請前奧運國家女子冰球隊成員、國際級運動健將金鳳玲擔任主教練,中華臺北隊守門員、亞洲級守門員丁邦耕擔任守門員教練,冰球名嘴孫大燁進行比賽解說,短道速滑奧運冠軍武大靖、中國國家男子冰球隊中鋒英如鏑等運動員直接指導小將訓練。敘述者從體育視角進行講述,讓《大冰小將》的「體育故事」更加專業、全面。

三、通過劇本後置展現體育魅力:客觀記錄中的戲劇化表達

敘事方式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向受眾講述某件事情的方法,簡言之就是講故事的方法。《大冰小將》採用劇本後置的方式進行敘事:通過原生的體育邏輯、生活邏輯推動節目發展;後期團隊在大量天然劇情的基礎上,通過綜藝化的製作手段進行畫面組接,強化體育運動的懸念感、衝突性與趣味性。

1.弱劇本讓體育更純粹

強情節真人秀具有明顯的預設劇本,通過複雜的情境、規則和人物設置,呈現懸念叢生、緊張感十足的劇情⑤,「秀」的成分較多,容易出現「劇情化削弱體育真實性」「過度娛樂化」等問題。而弱劇本真人秀以生活邏輯為主線,對敘述者的自然反應和行動進行客觀記錄,讓情緒、笑點自然醞釀。

《大冰小將》沒有預設的劇本⑥,編劇團隊對節目的幹預程度低,僅通過組織比賽、搭建原生化的冰球運動場景與宿舍生活情境等外部手段,讓小將的表現力在比賽和與夥伴交往的過程中被自然激發出來。節目整體內容遵循冰球比賽的體育邏輯,不增設與比賽無關的對抗;情境純粹,高頻出現的冰球賽場讓節目的體育特色更加突出。

弱劇本的敘事方式為受眾帶來連貫的、參與式的觀看體驗。《大冰小將》每期節目內部通過主題活動、用餐等場景用生活邏輯進行串聯,各期節目之間通過小將技術的進步、情感的增進實現成長曆程的接續。受眾跟隨每期節目「見證孩子的進步」,這種參與感拉近了受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

2.戲劇化的剪輯讓體育更動人

體育的魅力之一就在於懸念,即不到最後一刻勝負不定。節目由此入手對比賽的關鍵節點進行蒙太奇重構,展現體育競技精神與小將勇敢拼搏的風貌。

《大冰小將》在比賽的關鍵節點採用電影化的剪輯手段,除了常規的轉播畫面外,通過觀眾神情緊張的反打鏡頭、背景音樂的引入、現場聲的疊加、鏡頭的快速切換以及升格等處理方式,營造球員絕殺進球時的驚心動魄。同時,通過剪輯節奏的變化合理引導受眾的情緒。大冰小將隊成立後,首戰以0:9敗給訓練有素、戰績彪炳的飛熊紅隊。比賽打得很艱巨,但小將全力以赴堅持到了最後,沒有讓雙方比分差距進一步擴大。一段快速激進的進球鏡頭標誌著比賽的結束,隨後立即引入一組抒情敘事:背景音樂由急迫變為悲壯柔情,雙屏疊化的畫面回顧小將在賽場上無數次跌倒爬起的情景;特寫鏡頭讓小將的眼神、汗珠等成為情感凝聚的焦點,通過節律的變化順勢將受眾推入惋惜、致敬的澎湃情緒中。

3.內視角、外視角相結合帶來更完整的表達

專門的體育賽事轉播團隊完成《大冰小將》比賽部分的拍攝,轉播作為外視角,進行全局講述。《大冰小將》以劇本後置的思路對素材進行處理,在連貫的比賽鏡頭中插入小將及教練的回憶式採訪,讓其直面鏡頭表達自我,通過內視角對敘述者的心理活動進行補充。

潘思言在賽前戰略部署階段多次走神,被教練訓斥。節目先給出一組外視角群像,小將們面對發火的教練都緊張得沉默不語;隨後插入了潘思言的回憶式採訪,「其他小朋友一定在心裡覺得我不好,我一定要上場好好打比賽,讓別人看一下我的實力」,通過內視角讓潘思言表達出心中的自責和為隊爭光鬥志,作為此前調皮浮躁形象的補充。同時也引入了金教練的自我表達,「潘思言特別有天賦,要敲打他一下,讓他知道對待比賽就是要用百分百認真的態度」,塑造了教練嚴格、訓練有方的形象。內視角與外視角的結合讓敘述者的形象更加立體,幫助受眾理解人物。

與此同時,《大冰小將》在核心球員的頭盔上增設小型固定鏡頭,實現了主觀視角的表達。潘思言、楊皓鵬等能力較強的球員往往會實現單刀帶球突破等對抗性強或短手球、遠射等技巧性強的打法,他們頭盔上的固定鏡頭從球員視角實時記錄場上情況,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冰球運動對抗之強、技術之精湛。敘述者主觀視角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節目的體育真實性。

4.藉助新媒體平臺拓展敘事空間

《大冰小將》充分利用微博這一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在互動化的傳播模式下,通過個人的吸引力為節目引流。除了常規的官方宣傳之外,14位小將都開設個人微博,在其中發布個人生活照片、短視頻等個性化內容。截至2019年3月3日,隨著八期節目的播出與微博平臺不間斷的互動,「#大冰小將#」微博超級話題已有閱讀量38億次,討論4135.2萬條,#潘思言,姐姐等你長大#也曾登上微博熱搜。

與此同時,《大冰小將》注重主流敘事,樹立陽光正面的形象。易烊千璽帶領冰球小將做客央視網,參與到「年味——藏在時間裡的味道」大型拜年直播活動中,讓冰球小將有了向全國人民發聲的機會。2019年1月31日「共青團中央」微博以「公益冰球 助力冬奧」為標題,為「國家冰雪運動推廣大使易烊千璽帶領14位冰球小將傳播冰球運動,詮釋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點讚。

敘事空間的擴展讓《大冰小將》的影響範圍得以擴展。節目不再局限為一檔體育賽事類真人秀,成為了傳播體育知識、傳遞體育精神、宣傳冰雪文化的體育符號。

讓體育運動主宰節目舞臺,把話筒交還給專業運動員是體育賽事類真人秀努力的方向。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這一世界級體育盛會在即,《大冰小將》等體育賽事類真人秀應繼續進行契合受眾需求的敘事主題、專業化的敘述者、綜藝手法放大體育魅力的敘事方式「三位一體」的統籌,講述百姓看得懂、願參與的體育故事。

參考文獻:

[1]騰訊視頻:大冰小將第1季[EB/OL].2019-02-28,http://v.qq.com/detail/8/82141.html.

[2]騰訊視頻:跨界冰雪王第1季[EB/OL].2019-02-28,https://v.qq.com/detail/5/54415.html.

[3]張德勝,張鋼花,李峰.媒體體育的傳播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16(5).

[4]百度指數.大冰小將[EB/OL].2019-02-23,https://index.baidu.com/v2/main/index.html#/crowd/大冰小將?words=大冰小將.

[5]張國濤,孟雪.弱情節:真人秀的另一個方向[J].現代傳播,2018(12).

[6]陳丹.《大冰小將》:如何做一檔合家歡體育綜藝?[J].綜藝報,2019(2).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全員》創新綜藝節目敘事形式
    ,在習慣以單一內容為主線推進的眾多綜藝節目挑戰觀眾審美底線之時,開啟了電視綜藝節目雙線敘事的「拓荒」之路。《全員加速中》不僅追求畫面製作的電影級水準,更秉承以內容取勝的原則,是首個將電影敘事手法和複雜劇情完美融入節目進程的綜藝「群像戲」。嘉賓在參與過程中,需要面對智慧與力量的雙重挑戰;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也會被劇情潛移默化地影響,獲得「協同合作、自我奉獻、勇敢堅毅」的正能量。最近一期節目更是以全國網收視率2.09、收視份額5.99%的同時段收視第一的好成績,受到全國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和網民的追捧。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分割線---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打個賭!
  • 淺析韓國綜藝節目對我國的借鑑作用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觀眾對綜藝娛樂類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韓國各種電視節目在我國各大網站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過對韓國的戶外真人秀電視綜藝節目《Running Man》進行多角度的剖析,發掘其閃光之處,從而為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鑑與導向作用。
  •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敘事話語分析提要:短短十幾年間,以「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樣態不斷發生裂變與更新,在歐美國家電視節目的衝擊下,帶有真人秀元素的綜藝娛樂節目,已經佔據了中國電視媒體的黃金時段,甚至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的推出,可以顛覆整個頻道的排名。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在這一背景下,旅行類綜藝一步步進階,誕生了如《小鎮故事》《還有詩和遠方》《登場了,敦煌》等一系列主打「文化+旅行」的文旅類綜藝,給觀眾帶來更新鮮的體驗,為戶外「旅行綜藝」的創新開啟了一條新路。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韓國綜藝《旅行者》沒有人設劇本和刻意衝突的「自由」,用舒適自然的節奏,將節目的重點通過觀眾的體驗和感受反饋到旅行本身上。《旅行者》嘉賓選擇得當,兩人之間配合默契;目的地的選擇得當,對觀眾具有吸引力;具有濃鬱的人文價值;回歸旅遊本位。其節目特色值得中國同類綜藝節目的借鑑。但是,《旅行者》在敘事和目的地選擇上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
  • 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風格的差異化研究
    本文通過綜合比較兩地綜藝的傳播環境、節目定位及主持人特色來分析相似或差異之處,旨在對今後兩地綜藝節目的相互借鑑與融合有所啟發。 (二)臺灣:標新立異 臺灣綜藝從最初的唱歌類文藝節目,到加入舞蹈表演、猜謎、競賽等內容,完成從單一形式到百家爭鳴的轉變,該過程要早於大陸約30年,並已形成相對穩固的發展模式,節目的製作播出過程和市場化運作也日臻成熟。 臺灣電視臺由臺視、中視和華視三分天下,此外較有影響力的有中天、民視、三立都會、東森等。
  • 這些值得二刷的綜藝節目Top10
    其實,假期的休閒時光,或許與綜藝節目更為搭配。接下來,筆者將為大家推薦一份值得二刷的綜藝清單,以饗諸位。 從節目創新突圍的層面來看,《野生廚房》採用了「自駕遊+野炊」的模式眼,打破了以往美食類綜藝在空間範疇上的限制,而是有點即時公路電影的既視感,三五好友加一臺越野車,隨走隨做,尋找當地最好吃的食物。例如孔飯、肚包雞、和樂蟹、大馬哈魚、石頭烤肉、傣味包燒、竹夾烤雞等等。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當電視綜藝節目中只剩下蒼白的笑料和畸形的價值觀,文化和精神上的空虛,導致的不僅是「娛樂至死」,更會是「娛樂之死」。
  • 淺談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本文將對當前新媒體時代下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熱點進行歸納,分析目前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現狀和慢綜藝節目接下來的發展和真人秀的思考。 真人秀綜藝節目現狀   近年來的真人秀節目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不斷出現新的形式新的風格,網綜的不斷更新,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關注,真人秀市場潛力巨大,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13]  還有學者「以舊論新」,通過考察節目中融合各元素的懷舊多元化表達、符號與儀式組合下的懷舊美學呈現以及情感回歸裡的懷舊文化意涵,在對節目懷舊敘事的探究中思考創新性。
  • 周五綜藝節目有哪些,揭湖南、浙江、江蘇、東方衛視周五綜藝節目
    周五綜藝節目有哪些,揭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周五綜藝節目。又到周五啦,周五晚上綜藝節目有哪些,看看這幾大衛視周五的綜藝節目,你要看哪個?
  • 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綜藝節目健康發展
    [綜合分析]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類綜藝節目一直發揮著傳播歷史知識的科教功能,而《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等新綜藝節目,不僅彰顯傳統文化無窮魅力,還有效助推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
  • 演員類綜藝節目扎堆,是齊挖金礦還是枯本竭源
    於是就出現了目前熱度頗高演員類綜藝《演員請就位》,接下來騰訊視頻上線的《我就是演員第二季》也將於10月26開始,而優酷出品於正製作的《演技派》和愛奇藝推出的《演員的品格第二季》等也已經在做預告宣發,一大波演員類綜藝上線會是演員和觀眾們的福音嗎?演員類綜藝節目並不新鮮,為何到現在才成為各個製作公司眼裡的香餑餑呢?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韓流」成為從21世紀初一直蔓延到現在的亞洲文化現象,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也隨著這股強勁的「韓流」進入亞洲各國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一、從其節目類型上大致可以分為真人競技秀、歌區類、選秀類、美食類、親子類、訪談類等,節目製作也走上了規模化的道路。
  • 2017好看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有哪些 盤點好看的音樂類綜藝節目
    《中國好歌曲》  2014年1月,CCTV-3推出《中國好歌曲》節目,成為音樂類綜藝節目裡的一股清流。《中國好歌曲》由《中國好聲音》原班人馬打造,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國內首檔聚焦於「造曲」,而非「造星」的歌唱真人秀節目。  在《中國好歌曲》第一季中,霍尊的一首《卷珠簾》令人印象深刻。
  • 當前最火的七類綜藝節目有你的最愛的嗎?
    當前,國內綜藝節目發展迅速、市場火爆,各類綜藝不斷創新、層出不窮,綜藝節目的火爆也帶來了綜藝明星的走紅,當紅明星的加入又促進了綜藝節目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使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前最受大家歡迎的七類綜藝節目。
  • 「租房綜藝」扎堆上線,生活服務類節目還能怎麼玩?
    目前生活服務類題材裡表現一直穩定的似乎只有房屋類節目。從《交換空間》到《夢想改造家》,這個品類出了很多檔長壽節目。可未來圍繞房子做文章的綜藝,還能怎麼玩? 2018年的選秀綜藝,捧出一些新晉流量的同時還貢獻了幾檔選秀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