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新民晚報·新民網】南京路步行街東拓和改造進行時,幾塊「重見天日」的全英文店招成了近期的城中熱事。店招上的「CHINA REALTY CO.,LD.」字跡斑駁,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招牌上所寫的「中國營業公司」是什麼來頭?
它曾在上海灘留下哪些痕跡?
百年歷史的店招將何去何從?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規劃委員會諮詢委員薛理勇曾走街串巷,對南京東路的建築和歷史有過深入考據。店招出現後,薛理勇用一篇文章分享了背後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這些塵封的英文店招,掀開了歷史一角,得以讓我們回望百年前的上海灘商業風雲。
福開森:百年店招繞不開的名字
南京東路江西中路路口,原星火日夜商店改造工程現場,黑底白字的「CHINA REALTY CO.,LD.」招牌有些斑駁。
在薛理勇的文章中,有一張由私人收藏(李聖愷收藏)的黑白照片,展現了百年前的南京路。存在於街角的「CHINA REALTY CO.,LD.」正是當時上海灘排名前五的房地產公司——「中國營業公司」的英文名稱。而公司發起者之一,是美國人福開森。
福開森的職務和事跡很多,最為人熟知的是其曾任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監院並捐銀修建了福開森路(現名武康路)。
福開森既是傳教士也是商人,隨著舊上海公共租界擴張,他牽頭組織上海的美國僑民集資成立了「中國營業公司」,並擔任董事。
圖說:在一張明信片上,可以看到「中國營業公司」已經出現在南京東路上。來源:薛理勇 供圖
據薛理勇考證,「中國營業公司」1902年成立,1909年向美國德拉瓦州註冊。「目前我能查到的資料顯示,1909年公司門面遷到了南京東路江西中路這個轉角。」薛理勇表示,「中國營業公司」最早其實也開在南京路上,在如今南京東路200號的位置。
圖說:「中國營業公司」在美國登記註冊的信息。 來源:薛理勇 供圖
那這家公司又是何時離開南京路的呢?這裡又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當時上海灘的房地產大亨哈同。
曾是上海灘最具實力的房地產公司
1983年入職上海博物館的薛理勇曾對這塊店招所在的路段實地調研,南京路上的知名商家是他的重點考察對象。
圖說:在加層改造前,「中國營業公司」的門面就租在如今這個轉角。 來源:李聖愷 收藏 薛理勇 供圖
「比如王寶和酒家和王開照相館都曾在此地營業。」薛理勇回憶,據當時這兩戶商家的老闆口述,大約1922年這幢樓面臨改造,當時許多商家都搬走了,「中國營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薛理勇表示,南京東路江西中路路口的這塊地,當時屬於猶太裔房地產大亨哈同,「中國營業公司」正是向哈同租了這一門面,才有了如今的店招。
當時租賃期限一般是20年和25年。薛理勇推測,雙方租賃期滿後,一方面哈同要收回土地進行加層改造;另一方面隨著南京路租金水漲船高,「中國營業公司」因此將門面遷到了四川路。
圖說:1937年時,「中國營業公司」已經遷到了當時的四川路70號。 來源:薛理勇 供圖
至於「中國營業公司」對上海的影響,薛理勇稱,在舊上海房地產界,它可以說佔有一席之地。據他考證,「中國營業公司」從事著土地交易、土地租賃、土地保險等多項業務。
有據可查的例如興國賓館,這塊土地就是其租借給英商太古洋行的。20世紀20年代,「中國營業公司」根據客戶要求建造了多幢豪華住宅,其中最大的建築即大家熟知的興國賓館1號樓。
20世紀20年代後,「中國營業公司」還代理了萬國儲蓄會、哈同洋行等多家公司的房產經租業務。有資料統計,20世紀30年代,其代理經租的房地產達200餘處,涉及的公寓、弄堂房子、鋪面數以千計。
不過,盛極一時的「中國營業公司」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太平洋戰爭爆發,讓房地產業一蹶不振,這些公司就此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薛理勇說。
店招去留?建議各方一起討論
百年之後店招出現,社會上呼籲保護的聲音不少。有網友留言,店招是歷史的見證,應當保留下來,「希望能留住上海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度與深度」。
有網友覺得,南京路上一塊全英文招牌不必過分解讀,店招背後的故事值得尋味,「更重要的是把海派文化與歷史傳承下去」。
作為學者,薛理勇認為歷史要保護,但房屋狀況也需要正視。薛理勇首先明確,南京路172號,也就是店招所在的這幢樓其實已是一座危房,房屋大修勢在必行。由於此處被列入了黃浦區文物保護點,出於對歷史風貌的保護,這幢樓一直保留至今。「我相信,大修之後,這裡肯定會脫胎換骨。」
至於這些店招何去何從,薛理勇認為,鑑於上海對於歷史文物的保護十分重視,建議能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人士和相關單位開展一場討論,在尊重各方意見,尤其是新業主意見的基礎上,採取適當的方法來處理。
沒有一家公司永不落幕,商業社會有人賺錢,就有人虧錢;有人成功,就有人退場。「實際上,據我考證,從房子存在到1949年,這個店招的更迭至少有十多次。」薛理勇說,歷史需要保護,也要考慮後來者的利益。
新民晚報記者 董怡虹 蕭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