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半截粉筆,寫不盡才高八鬥;一根教鞭,勾勒出人生春秋;諄諄教誨如三月春風,辛勤培育似大海情深,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這就是老師,是他們為夢想插上翅膀,是他們為青春點燃希望。
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濟南市也評選出了40名教書育人楷模,其中10名教師獲評「2020濟南最美教師」。為此,大眾網·濟南與濟南市教育局聯合推出大型系列新聞報導:《最美是你——專訪泉城40名優秀教師》,用文字記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謹以此,獻給所有奮鬥在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們。
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第一中學王孝珍
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第一中學王孝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範明昱 濟南報導
王孝珍,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一中語文教師,在二十年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任教九年級畢業班十三年,擔任班主任十年,擔任教研組長十一年,擔任歷城區南片教研負責人八年,兼任南部山區初中語文教研員三年。入選「濟南市第三期名師建設工程人選」,榮獲濟南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優秀語文教師、市教育學會理事、市傳統文化學會常務理事、濟南市學習之星……總有人說她是鐵人、工作狂,但王孝珍認為:為了肩頭的責任,為了農村孩子的未來,再苦再累也值得。
每當乘坐67路車,看到那些疲憊的農民工時,王孝珍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這些樸實善良的父老鄉親為了生計而忙於奔波,他們將全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王孝珍想通過奉獻自己全部的愛心和智慧,讓這些農村娃多一些知識的儲備、多一些能力的提高、多一些優秀品質的培養。於是2000年大學畢業,面對可以留在濟南工作的機遇,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柳埠。
工作前三年,王孝珍雖然領到的工資只有300元,但毫無怨言,仍然將三分之一的工資用於為學生買資料。第二年,王孝珍選擇到更為偏僻的柳埠二中從事教育教學。報到那天,適逢下雨,她推著自行車,在泥濘的土路上踉蹌前行,足足走了近兩個小時。偏遠的小山村,滴滴答答漏雨的小瓦房,一個孤零零的姑娘,伴著一盞孤燈,一呆就是三年。
擔任班主任工作十年,王孝珍在班級管理方面用愛心經營教育。面對農村為數不少的留守兒童,她認為愛心溫暖和師生情感交流在學生教育轉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1年,王孝珍擔任七(1)班班主任,班上有個學生叫珍珍,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從小與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十分內向,常常一天一言不發。她就像一棵缺乏愛心澆灌的禾苗,憂鬱過早地寫上她稚嫩的小臉上,讓王孝珍看著心疼。怎樣才能讓她快樂起來,融進這個溫暖的大集體呢?
每次課間,王孝珍總不忘與她拉拉家常,誇她頭髮梳得平整,裙子穿得好看;表揚她字寫得漂亮,愛學習;她感冒了,王孝珍喊她到辦公室吃藥……慢慢地,珍珍和王孝珍親近了,常常給王孝珍講自己家裡的事。王孝珍無意中得知了她的生日,決定給她過一個難忘的生日。於是召集同學們商量,大家很快行動起來,布置教室,買蛋糕、準備禮物……那天,當深情的《生日快樂》唱響時,當閃亮的生日蠟燭點燃時,當王孝珍和同學們捧著禮物向她走來時,珍珍感動的哭了,以後的日子也變得開朗活潑了。
王孝珍認為,教育學生不僅要「育心育德」,也應「育智育能」。為激發農村學生的自信、培養其自主管理能力,她創建班級自主管理網絡體系。班內設學習班長、紀律班長、生活班長、衛生班長、文體班長五大常委,五位班長各司其職分別負責學習、紀律等工作,並且周一至周五輪流坐鎮,擔任值日班長。將班內學生分為8個小組,實行小組自治;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讓每位學生承擔一部分班級管理任務,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學生自信滿滿、班級管理井井有條,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成長自覺性、鍛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王孝珍所管理的班級多次被評為優秀班集體,本人也榮獲區優秀教師、區青年崗位能手、市「走青春路,做育花人」二等獎。2010年、2014年省教育電臺對她的教書育人事跡《愛你就是愛自己》《愛的守護》進行了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