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解題中,什麼時候要用方程?

2020-08-28 藍色winds

初中數學解題,使用方程的時機在哪裡

最近在教三角函數,布置了課本上的一道題:

選自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下冊

​3分鐘後,我巡視了一圈,發現不少學生還是無從下手,於是講解了一種常規的解法,先設SO的長為x,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性質,推出∠ASO等於60°,以及AO的長為27,然後利用三角函數列出方程,從而得到答案。題目講完,有個學生吐槽了一句:「我擦,原來要用方程來解啊!」

在普通班,這句吐槽或許代表了不少學生的心聲,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缺乏用方程思想解題的意識,簡單說,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方程來解題,什麼時候沒必要。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學習方程應用的時候,許多學生的做法,只是單純機械地記住,自己做過的哪些題目要列方程,哪些題目不用列,但從未想過其中的緣由。

每次我問起一道題怎麼做,學生通常反應很快:「設未知數!」我再問為什麼要設未知數,學生就支支吾吾,然後開始調皮了:「因為所以,科學道理!」於是,有些簡單的應用題,明明一步列式就能得出結果,他們偏偏大費周折地設未知數;而有些題目雖然平時沒見過,但只要列個方程就能搞定,難度也不大,他們還是看半天找不到解題的方向。


學習方程,不僅要會用,還得知道什麼時候用

那麼,在初中的數學解題中,什麼時候應該用方程呢?

我們可以從方程身上找答案。根據中小學數學教材給出的邏輯定義,方程指的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它能用來表示兩個數學式(比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等)之間的相等關係。初中涉及到的,主要有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四種。

從定義看,方程其實是分析和處理數量關係的工具之一。列方程的根據,就是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我們習慣稱為等量關係,而解方程的結果,就是一個數量。由此可見,如果一道數學題涉及求某個數量,我們都可以嘗試使用方程,因為要求的數量,與已知條件中給出的數量,十有八九會存在某種關係:如果是等量關係,我們可以列出方程,或者是方程組;如果是不等關係,我們可以列不等式;如果是動態關係,我們還可以列出函數。

數量問題不難辨認,它們的常見特徵,就是「求大小」或「求多少」。比如幾何問題中的求角度、求線段長度以及求周長面積,概率統計中的求頻率、求總體以及求百分比,等等。

數量問題的特徵,是「求大小」或「求多少」

不過,有些題目雖然含有等量關係,但我們還是不選擇用方程。為什麼?因為不划算。

百度百科對「方程」的解釋,點出了方程的優勢,就是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

方程的優勢,在於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

什麼是逆向思考?先來了解與它相對的概念,正向思考。所謂正向思考,就是沿襲某種常規去分析問題,通過已知推進到未知的思維方法,比如已知一個長方形的長為10,寬為3,那麼它的面積就是10×3=30,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正向思考,因為從邊長到面積,是認識長方形的自然路徑。

那逆向思考呢?逆向思考就是把某種常規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從未知回到已知的思維方式。像剛才的例子,如果反過來,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30,寬是3,那麼它的長就是30÷3=10,這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逆向思考。

當然,我們也可以設長方形的長為x,然後根據面積公式列出方程3x=30,同樣能得到長是30,但是沒必要,因為這裡的逆向思考難度不大。

有些情況就不一樣,比如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是180°×(n-1),知道邊數n求內角和不難,帶入公式就行,可是反過來,知道內角和求邊數n,如果不用方程的話,不少學生還是算不過來。

用方程解題,是藉助設未知數,把未知暫時變成已知,接著通過正向思考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再通過解方程得出結果。整個過程,本質上是把對問題的逆向思考,轉化為列方程求解的正向操作,從而化解逆向思考的難度。

方程解題的本質,是把對問題的逆向思考,轉化為列方程求解的正向操作

有的人可能覺得:「為了避免逆向思考,還得多學一個方程,這哪算化解難度?」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方程的話,我們在學一條公式的時候,為了應對未來的逆向使用,就要把公式反過來學一下。比如頻率=頻數÷試驗次數,為了應對求頻數和求試驗次數的情況,我們就要多花點時間,把這條公式反過來做一些練習,比如頻數=試驗次數×頻率,試驗次數=頻率÷頻率。

看上去好像也沒花多少精力,但是學的公式一多,這點點滴滴積累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精力投入。花點時間學方程,我們就能把這筆精力的一大半省下來,學習和研究更有趣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划算的選擇。

綜上可知,解題用不用方程,由正向思考與逆向思考的成本對比來決定。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遇到求大小和求多少之類的數量問題,先嘗試列算式解決,如果算式列不出來,就考慮設未知數,然後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我也在教學中發現,只要能意識到嘗試設未知數,很多學生都能很順利地走出解題的第一步。

- End -

相關焦點

  • 中考數學解析: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與方程解題?這三種情況下很好用
    作為初中數學的重點和難點,勾股定理與方程都是同學們感到非常「頭疼」的內容,然而很多學生不知道的是,勾股定理和方程的強強聯合,往往會在一些特殊題目下發揮出超強的解題效果!你不信?已知一條邊,求另外兩條邊解題點撥:這種題目在初中數學考試中並不少見,就如小山老師在上文重點的舉例一樣,這題所問的是要求同學們計算出直角三角形的邊長,此時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可以利用勾股定理來解答
  • 初中數學中關於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應用期末過關
    經常會有學生反映初中數學知識點一提就知,一看就懂,平時課堂上老師所講的解題思路也是明明白白的,可是考試的時候就會出現學到的通通用不上,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解題後沒有反思,只有解題後反思才能讓思維飛得更高,解題後總結方能讓智慧得以彰顯。
  • 高一數學,直線和圓的方程,和初中直線方程是否相同
    高一數學必修二,學到直線和圓的方程章節的時候,我都會暗自驚喜,心想:終於學到了和初中關係比較密切的知識點了,然而,回頭看同學們做題才發現,根本沒必要驚喜。函數說難,可以理解,怎麼到了直線方程,還再把錯誤延續呢?
  • 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方程解應用題,這些要點要知道
    與小學時候的一步一步列算式解題不同,到了初中,老師更偏向於讓學生學會用方程解決一些求未知數的問題,而用方程解問題,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解題方法,而且在化學、物理等學科中方程也能發揮它的作用。今天,黃小將為大家整理了初中階段,一元一次方程解題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點,尤其是在應用題中的用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方程與解一元一次的方程定義我們都知道,就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的次數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0(a≠0)。
  • 初中數學解題方法:配方法
    數學的解題方法是隨著對數學對象的研究的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六年級的同學們很快就要小學畢業,中學的大門已經向我們敞開。為了能進一步學好數學,有必要掌握初中數學的特點尤其是解題方法。 下面介紹的解題方法,都是初中數學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學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
  • 初中數學,因式分解成難點,掌握方法更要知道什麼時候用
    初二數學作為難度較大的一個階段,讓很多的同學在這一年,成績出現了非常大的分化,而初二數學中的全等三角形可以說是整個初中階段幾何部分的基礎,而還有一知識點,讓很多同學感覺到難度很大,那就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很多同學感覺難,就是感覺分解的時候做不到完全分解,或者找不到應該用什麼方法進行因式分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交流因式分解的相關的方法,以及解題的思路。首先我們先要明確什麼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最終要化成的形式一定是整式積的形式。也就是同學們在做因式分解的時候,最後一定要看看除去括號之外,還有沒有存在加減的情況,如果有有錯誤了。
  • 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要點解讀,替孩子收藏,數學成績增長快
    數學是最容易漲分的科目,不像語文和英語需要日積月累,短期很難由大幅的提升。數學只要一個知識點弄懂了,一道題答對了,就能拿到這個模塊的該有的分數。初中數學,主要包含代數、幾何、統計這3個大的板塊。如果最終要在中考中斬獲高分,這三個模塊都不能差。
  • 初中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若干技巧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代數第一冊(上)「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歸納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個步驟,同學們應該熟練掌握。
  • 初中數學解題方法與技巧——完全平方公式的巧妙用法(一)
    關注 初中數學 獲得更多心態指導|學習方法| 家教知識 | 學習資料完全平方公式在初中數學中有著很多重要的應用
  • 初中數學選擇題7大解題技巧(實例分析)
    初中數學考試,選擇題其實有很多快速解題方法,你掌握了多少呢?下面小編用實例為你分析初中數學選擇題7大解題技巧!01特殊值法有些選擇題所涉及的數學命題與字母的取值範圍有關,這個時候可以賦予它特殊值,利用特殊值淘汰錯誤答案。
  • 初中數學解題的幾種思路
    解題思路的獲得,一般要經歷三個步驟: 1.從理解題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數式特點,圖形結構特徵等; 2.從記憶儲存中提取相關的信息,如有關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 3.將上述兩組信息進行有效重組,使之成為一個合乎邏輯的和諧結構。
  • 初中數學解題方法: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
    數學的解題方法是隨著對數學對象的研究的深入而發展起來的。 的同學們很快就要小學畢業,中學的大門已經向敞開。為了能進一步學好數學,有必要掌握初中數學的特點尤其是解題方法。下面介紹的解題方法,都是初中數學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學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 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屬於R,a=?
  • 學霸經驗:壓軸題真題實戰中,總結初中數學的解題思想
    初中數學解題思想下面,本文通過一道壓軸題的解析,來總結下初中數學最本質的解題思想。A、C點坐標、OB=OC總共可以得到3個關於a、b、c的方程,三個方程對應3個未知數,當然能解出a、b、c的值了。這些信息,是在讀完題幹後馬上就應該反映出來的。
  • 初中數學如何逆襲?6大絕招搞定二元一次方程!
    因此,初中數學不再像小學數學那樣容易拿分。但是,如果掌握了技巧,再難的數學題也能拿高分!數學計算能力怎麼培養?怎麼快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作業幫一課初中數學特派教師——【初中二元一次方程大招課】明日開課,文末1元搶報
  • 初中數學精講(第21期)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
    ,求方程中參數值或取值範圍;③/通過判別式,證明與方程相關的代數問題;④藉助判別式,運用一元二次方程必定有解的代數模型,解幾何存在性問題,最值問題.;⑸逆用構造一元二次方程輔助解題:當已知等式具有相同的結構時,就可以把某兩個變元看作某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以便利用韋達定理;  ⑹利用韋達定理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待定係數後,一定要驗證方程的&.一些考試中,往往利用這一點設置陷阱。
  • 初中數學選擇題和填空題解題技巧(附案例),考試都能用
    方法二:賦予特殊值法即根據題目中的條件,選取某個符合條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圖形進行計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題要注意所選取的值要符合條件,且易於計算。方法十:不完全歸納法當某個數學問題涉及到相關多乃至無窮多的情形,頭緒紛亂很難下手時,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對若干簡單情形進行考查,從中找出一般規律,求得問題的解決。以上是我們給同學們介紹的初中數學選擇題的答題技巧,希望同學們認真掌握,選擇題的分數一定要拿下。
  • 特值法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舉例
    特值法是數學解題中運用的非常多的一種方法,在數學的解題中經常運用的到。在用特值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所取的特值必須要符合題目的條件,雖然是特值但有不能任意取值,必須要符合題目的限定條件。一般能用特值法求值的題目通常是給出了一個取值範圍,我們在取值的時候一定要在這個範圍內去取值,然後去分析和運算,通常所要求得到的結論也只是一個範圍,所以在與不等式或範圍相關的題目中可以考慮用特值法來分析和解答。
  • 初中數學經典解題方法,中考必須掌握
    其中,我們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解題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第三 換元法讓我們能夠把複雜的式子簡單化  換元法簡單的講就是利用一個未知量代替另一個未知量或者未知代數式。
  • 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考試題型大全!列印吃透,不愁拿不到高分
    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考試題型大全!列印吃透,考試不愁拿不到高分眾所周知,一元一次方程是同學們開始接觸的最簡單的方程,也是同學們在初中數學學習方程的過程中最基礎的知識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覺得一元一次方程很簡單,沒有特別提出來學習的必要。事實上,一元一次方程作為我們學習其他方程的基礎,對於後面的分式方程應用、一元二次方程應用、一次函數和二次函數應用至關重要。
  • 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基礎知識點
    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基礎知識點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知識點一元二次方程知識框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關概念對有關一元二次方程定義的題目,要充分考慮定義的三個特點,不要忽視二次項係數不為0.細節剖析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根據方程特點,靈活選擇解題方法,先考慮能否用直接開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慮用公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