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導
同一筆應收帳款被債權人轉讓變現的同時再進行質押融資擔保,福建海峽銀行陷應收帳款訴權糾紛。
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日前披露的一份二審民事判決書顯示,2015年7月,福建海峽銀行向港海(天津)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海公司」)發放了6.2億元委託貸款,並以借款人所有的施工項目應收帳款作為質押擔保;而該應收帳款中部分於2016年10月被港海公司低價轉讓給中民國際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公司」)。借款方違約後,福建海峽銀行陷入應收帳款訴權糾紛未決。
應收帳款融資是供應鏈融資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存在質押物確權障礙。記者從多家地方城商銀行及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人士處了解到,近年來大中型銀行在區塊鏈技術發展供應鏈金融方面的布局較多,但多數地方銀行仍在通過傳統的業務模式開展業務,風險較高;今年以來城商銀行加快了線上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布局,相關的合作諮詢也在增多。
同一筆應收帳款被重複登記
同一筆應收帳款被債權人轉讓變現的同時再進行質押融資擔保,銀行陷訴權糾紛。
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日前披露的一份二審民事判決書顯示,福建海峽銀行溫州分行在2015年7月與港海公司籤署2份委託貸款協議,合計貸款金額約6.2億元,並分別以甌江口新區一期軟基處理工程施工合同項下第1~4期施工合同的應收帳款作為質押擔保。2017年7月雙方再次籤訂質押協議,以甌江口第7~8期施工合同項下應收帳款,為上述兩份委託貸款提供擔保。
而據判決書顯示,在2016年10月,海港公司就與中民公司籤訂轉讓及回購協議,將上述涉案應收帳款中部分至2015年末已確認完工的工程款項債權(合計218975770元)以9200萬元價格轉讓給了中民公司。
2017年12月,港海公司尚欠銀行兩筆約2.75億元貸款本金未清償,擔保人亦未履約,構成違約。福建海峽銀行提起訴訟,要求對質押的應收帳款享有優先受償權。
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為,福建海峽銀行與港海公司已籤訂《應收帳款質押合同》,並就相關的應收帳款在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進行了應收帳款質押登記,因此應收帳款質權已設定,銀行有權對在已辦理質押登記的應收帳款享有優先受償權。
隨後,中民公司也在另一份判決書中表示,2018年7月27日,中民公司以甌江口開發建設公司為被申請人,向溫州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請求裁決甌江口開發建設公司支付工程款。2018年10月18日,中民公司在該案開庭時,收到仲裁庭送達的(2017)浙03民初558號民事判決書,至此,中民公司才發現其合法權益已受到嚴重侵害。
法院認為,根據已查明的事實,福建海峽銀行根據《應收帳款質押合同》從港海公司接受質押的應收帳款的範圍與中民公司依據《債權轉讓及回購合同》從港海公司受讓的應收帳款債權存在重合之處。
同一筆應收帳款,為何能在轉讓後進行貸款質押?福建海峽銀行與中民公司均在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進行了初始登記,為何仍出現訴權之爭?銀行應收帳款質押融資業務如何進行風險管控?
對於上述相關問題,福建海峽銀行方面並未給予《中國經營報》記者明確回復。不過某城商銀行對公業務人士透露,這種確權糾紛其實是應收帳款融資業務中比較普遍的一種風險情況,主要是受客觀因素限制,銀行很難對辦理質押的應收帳款進行管控,質押後的應收帳款出現重複質押或交易的問題較多。
上述對公業務人士告訴記者,金融機構辦理應收帳款融資的質押擔保時,都會在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的中登網進行質押登記;但這個平臺是開放平臺,只要註冊了就可以登記,並不是強制性的,也不會對真實性負責,即使一筆應收帳款向多個資方進行融資,進行了多次質押登記,也很難查證就是同一標的。
供應鏈融資風險頻發
某股份制銀行廣州一支行負責人告訴記者,供應鏈融資主要是應收帳款融資,從業務模式上大概也分為保理和應收帳款質押融資。「通常保理的融資成本比應收帳款質押融資要高一點。而傳統的應收帳款質押融資風險較高,業務開展後很容易產生糾紛。」
業內普遍認為,確權難一直是制約傳統應收帳款質押融資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上述支行負責人表示,銀行很難對供應關係的真實性進行核實。據其介紹,即便企業有付款方的發票、單據甚至貿易合同,也很難核實其業務真實性,所以傳統模式中銀行會要求付款的核心企業為應收帳款進行確權,但很少有核心企業願意為其供應商確權。
「即使有少數核心企業願意為供應商的應收帳款確權,但所用的公章是否真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往就出現過很多銀行因為確權文件上公章被偽造而敗訴的。要與開戶銀行進行公章比對核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上述支行負責人透露。
上述城商銀行對公業務人士則透露,私下清算也是傳統業務模式的難點。「銀行為了確保應收帳款回款的安全,會要求付款方直接將回款打入融資企業在該行的監管帳戶。但實際操作中,融資企業可能會與付款方進行私下清算,直接將回款轉入融資企業另指定的銀行帳戶。」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各項引導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政策的出臺,各商業銀行加大了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布局。
某股份制銀行對公業務經理表示,其所在銀行前兩年就開始在供應鏈融資方面布局,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銀行將供應鏈融資平臺接入大的核心企業ERP系統,跟核心企業緊密合作,通過核心企業信用傳遞,給上下遊的企業融資。
「通過對平臺上現金流、數據流、物流等數據的交叉驗證,銀行可以根據模型最大概率推算出應收帳款的真實性情況,不需要在反覆確認核實。」上述股份制銀行對公業務經理如是表示。
這種接入核心企業系統的模式適用於大型銀行,對於中小銀行尤其是地方城商行和農商行來說並不現實。在上述城商銀行對公業務人士看來,儘管近兩年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方面探索得比較多,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銀行依然是傳統的模式操作,少數幾家做得較好的銀行也是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通過第三方平臺集中獲取核心企業數據,採用這種去中心化的業務模式,儘可能降低業務風險。
上述城商銀行對公業務人士透露,供應鏈融資的市場需求很大,也是下一步銀行將重點突破的一塊,目前該行分行正在與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進行這方面業務合作的接觸。
上海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也透露,此前股份制銀行在供應鏈業務的區塊鏈布局較多,但地方銀行相對較慢,今年以來地方城商銀行這方面進展明顯加快,新合作和前來諮詢的都有明顯增加;不過各銀行需求差異化較大。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