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經濟日報頭版刊發文章《為有源頭活水來——財政部門助推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介紹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山東省財政部門以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為抓手,以破解鄉村產業融資難題為核心,積極探索實施財政金融聯動政策措施,用活水引發活力,形成了財政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報導全文如下:
出資設立國有農業集團,投資建設種植園區,讓農民只需繳納前期種植費用的20%作首付就能進駐園區,這是山東省諸城市推出的「按揭大棚」。
牽頭成立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臺,建設高標準的第三方雲倉儲監管系統,讓涉海涉漁企業以貨物庫存抵押獲得貸款。這是山東省榮成市推出的「庫存抵押」。
聯合金融機構開展「糧食商行」項目,農戶將糧食存入後,省下糧食收儲運輸保質成本,保障了賣糧收入。這是山東省武城縣打造的「糧食商行」。
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山東省財政部門以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為抓手,以破解鄉村產業融資難題為核心,積極探索實施財政金融聯動政策措施,用活水引發活力,形成了財政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
按揭農業,低首付換來「搖錢樹」
今年春節剛過,諸城市枳溝鎮玉皇社區黨委書記陳會升立即組織幹部對土地進行流轉。土地流轉完成後,相關部門便迅速組織機械進場,對土地進行整理、施肥,隨後便開始種植矮化大櫻桃和矮化蘋果樹。陳會升說:「我們社區的2000畝土地,只是諸城市『兩個兩萬畝』果樹基地的一部分,建成後將按揭承包給村民。」
玉皇社區農戶陳會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目前市場行情測算,大櫻桃盛果期每畝產量在3000斤左右,按最低的均價每斤35元算,總收入能超過10萬元,扣除所有費用和成本,每畝收入在6萬元以上。「這跟之前每畝地收入幾百元相比,簡直就是搖錢樹啊。」陳會強說。
諸城市創新提出「按揭農業」的理念,2019年組建成立國有農業集團——禾融農業科技公司,由公司投資建設種植或養殖基地,交給農民按揭經營,讓農民「拎包入住」、收入保底。
「這種模式得益於省財政廳去年在全省各縣市中開展的一項制度創新。」諸城市財政局副局長王滋芝坦言。諸城市把財政、金融、國企、民企、基地、農戶6個方面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有力推進「農民股東化、產業基地化、服務專業化、產品訂單化、收入績效化」。
禾融公司總經理王秀波說:「從2020年起,禾融公司將在3年內投資18億元,統籌建設12萬畝大櫻桃和蘋果種植園區。僅今年,禾融公司將投資5.8億元,分春、秋兩季規劃建設矮化大櫻桃和蘋果基地各2萬畝,其中明年即可見果的1000畝大櫻桃,年底前就要搭建好大棚。大棚建好後,交給農戶按揭經營,農民只需繳納前期種植費用的20%作首付,就能進駐園區。從種植的果樹見果見收入起,再用3年到4年時間,將剩餘費用從收入中逐年扣減。」
變海產庫存為動態現金流
對於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靈活便利和高效,榮成市皇朝馬漢外貿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馮喬深有感觸,「過去融資就是房地產拿來抵押,現在利用存貨抵押融資,解了燃眉之急。」
榮成市規模以上海洋食品企業達260多家,2019年完成水產品產量119萬噸,漁業總收入934.8億元。涉海涉漁企業因標準化程度低、儲存條件高,海產品價值評估難、監管難,不符合銀行融資要求,導致企業用海產品質押貸款門檻高、申請難、利率高。
榮成市財政出資2550萬元,牽頭促動赤山集團、鑫發集團等8家龍頭漁業企業集團出資2450萬元,成立了全省唯一具有金融屬性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臺——威海國際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海商中心投資120萬元,建設高標準的第三方雲倉儲監管系統,對監管庫內貨物進行實時監管、監控。開放手機客戶端,為借貸方、倉庫方、銀行、擔保方提供實時監控,實現了多方數據交換、信息溝通和風險可控。目前,榮成市已完成45個監管冷庫的標準化改造,可視監管庫容5萬噸,並獲批國家擔保存貨管理一級資質。
4家小微企業由於原料大量積壓,資金鍊十分緊張,又沒有合適的抵押擔保條件。海商中心主動上門、高效服務,僅用2天時間就把價值3500萬元的魷魚、鱈魚等漁貨原材料清點完畢,開展監管並出具倉單,同時與榮成農商行無縫銜接。榮成農商行實現審批、授信到放款3天完成,為4家小微企業發放1730萬元貸款。
「文明信用」吸引金融下鄉
為解決傳統涉農貸款時間長、效率低的問題,壽光市財政安排2.1億元用於涉農貸款獎勵和涉農金融產品創新獎勵,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入,帶動該市農商行積極開展「整村授信」,並通過「財政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將新農合、糧食直補、人口、大棚、農資等涉農數據作為信用資源,讓村民信用替代抵押擔保資產,打通融資「堵點」。
「整村授信」工作開展以來,壽光農商行制定並完善了文明信用創評「步驟」,結合村民信用狀況、資產情況、口碑評價等,按照A級、AA級、AAA級進行評定。對獲得市級以上道德模範、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的村民或家庭進行特殊加分。
2A級信用戶稻田鎮崔西村村民崔洪來說:「出了這個政策以後,我就把材料交到農商行,很快就得到了續貸。」通過文明授信,他不僅在去年「饅頭房」開業時拿到了15萬元的低息貸款,還在今年特殊形勢下,享受到了「無還本續貸」的優惠政策。
截至今年8月末,壽光市912個村莊完成了「整村授信」,籤約農戶9.3萬戶,授信金額142.6億元。以「鄉風文明」為切入點,將「整村授信」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糧食商行」成為糧管家
11月6日,武城縣李家戶鎮耿莊村村民耿冬菊拿著一本「糧食存摺」,來到武城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支取了1000元。「這些錢給孩子上學帶著。隨時取用,很方便。玉米收穫後,『糧食商行』負責運輸、烘乾、儲存,不用自己晾曬了,節省了不少錢。」耿冬菊說。
2019年12月,武城縣組織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眾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藍途電子商務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糧食產業鏈聯合體。依託聯合體,武城縣財政局牽頭聯合太平洋保險公司、浙商期貨等金融機構開展「糧食商行」項目,成立眾祥糧食商行。
「糧食商行」實行「免費存儲、存取自由、糧權不變、落價保底、存糧付息」的經營方式,農戶將糧食存入「糧食商行」,免收糧食存儲費用,若糧價出現波動,最低按入儲糧價結算。
「糧食商行」以農戶存入的糧食代替貨幣資本,根據存糧類型支付利息,為農戶提供全流程服務和融資支持,構建了集耕種收服務、農資投入、植保灌溉、烘乾、倉儲、農產品加工、網際網路電商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社會化綜合服務體。「成為『糧食商行』會員,群眾不再有儲糧難、賣糧難的問題,用『糧食存摺』購買農資,我們會給予市場最低價,大大節約了農戶成本。糧食存到這裡,也增加了我們的流動資金,可使我們託管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武城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耿兆江說。2020年,「糧食商行」服務耕地面積16.8萬畝左右,每畝為農戶增收約134元,幫助當地農戶增收2100多萬元。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