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頭版關注財政部門助推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為有源頭活...

2020-12-23 半島網官網

11月27日,經濟日報頭版刊發文章《為有源頭活水來——財政部門助推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介紹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山東省財政部門以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為抓手,以破解鄉村產業融資難題為核心,積極探索實施財政金融聯動政策措施,用活水引發活力,形成了財政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報導全文如下:

出資設立國有農業集團,投資建設種植園區,讓農民只需繳納前期種植費用的20%作首付就能進駐園區,這是山東省諸城市推出的「按揭大棚」。

牽頭成立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臺,建設高標準的第三方雲倉儲監管系統,讓涉海涉漁企業以貨物庫存抵押獲得貸款。這是山東省榮成市推出的「庫存抵押」。

聯合金融機構開展「糧食商行」項目,農戶將糧食存入後,省下糧食收儲運輸保質成本,保障了賣糧收入。這是山東省武城縣打造的「糧食商行」。

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山東省財政部門以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為抓手,以破解鄉村產業融資難題為核心,積極探索實施財政金融聯動政策措施,用活水引發活力,形成了財政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經驗」。

按揭農業,低首付換來「搖錢樹」

今年春節剛過,諸城市枳溝鎮玉皇社區黨委書記陳會升立即組織幹部對土地進行流轉。土地流轉完成後,相關部門便迅速組織機械進場,對土地進行整理、施肥,隨後便開始種植矮化大櫻桃和矮化蘋果樹。陳會升說:「我們社區的2000畝土地,只是諸城市『兩個兩萬畝』果樹基地的一部分,建成後將按揭承包給村民。」

玉皇社區農戶陳會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目前市場行情測算,大櫻桃盛果期每畝產量在3000斤左右,按最低的均價每斤35元算,總收入能超過10萬元,扣除所有費用和成本,每畝收入在6萬元以上。「這跟之前每畝地收入幾百元相比,簡直就是搖錢樹啊。」陳會強說。

諸城市創新提出「按揭農業」的理念,2019年組建成立國有農業集團——禾融農業科技公司,由公司投資建設種植或養殖基地,交給農民按揭經營,讓農民「拎包入住」、收入保底。

「這種模式得益於省財政廳去年在全省各縣市中開展的一項制度創新。」諸城市財政局副局長王滋芝坦言。諸城市把財政、金融、國企、民企、基地、農戶6個方面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有力推進「農民股東化、產業基地化、服務專業化、產品訂單化、收入績效化」。

禾融公司總經理王秀波說:「從2020年起,禾融公司將在3年內投資18億元,統籌建設12萬畝大櫻桃和蘋果種植園區。僅今年,禾融公司將投資5.8億元,分春、秋兩季規劃建設矮化大櫻桃和蘋果基地各2萬畝,其中明年即可見果的1000畝大櫻桃,年底前就要搭建好大棚。大棚建好後,交給農戶按揭經營,農民只需繳納前期種植費用的20%作首付,就能進駐園區。從種植的果樹見果見收入起,再用3年到4年時間,將剩餘費用從收入中逐年扣減。」

變海產庫存為動態現金流

對於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靈活便利和高效,榮成市皇朝馬漢外貿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馮喬深有感觸,「過去融資就是房地產拿來抵押,現在利用存貨抵押融資,解了燃眉之急。」

榮成市規模以上海洋食品企業達260多家,2019年完成水產品產量119萬噸,漁業總收入934.8億元。涉海涉漁企業因標準化程度低、儲存條件高,海產品價值評估難、監管難,不符合銀行融資要求,導致企業用海產品質押貸款門檻高、申請難、利率高。

榮成市財政出資2550萬元,牽頭促動赤山集團、鑫發集團等8家龍頭漁業企業集團出資2450萬元,成立了全省唯一具有金融屬性的大宗海洋商品交易平臺——威海國際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海商中心投資120萬元,建設高標準的第三方雲倉儲監管系統,對監管庫內貨物進行實時監管、監控。開放手機客戶端,為借貸方、倉庫方、銀行、擔保方提供實時監控,實現了多方數據交換、信息溝通和風險可控。目前,榮成市已完成45個監管冷庫的標準化改造,可視監管庫容5萬噸,並獲批國家擔保存貨管理一級資質。

4家小微企業由於原料大量積壓,資金鍊十分緊張,又沒有合適的抵押擔保條件。海商中心主動上門、高效服務,僅用2天時間就把價值3500萬元的魷魚、鱈魚等漁貨原材料清點完畢,開展監管並出具倉單,同時與榮成農商行無縫銜接。榮成農商行實現審批、授信到放款3天完成,為4家小微企業發放1730萬元貸款。

「文明信用」吸引金融下鄉

為解決傳統涉農貸款時間長、效率低的問題,壽光市財政安排2.1億元用於涉農貸款獎勵和涉農金融產品創新獎勵,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入,帶動該市農商行積極開展「整村授信」,並通過「財政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將新農合、糧食直補、人口、大棚、農資等涉農數據作為信用資源,讓村民信用替代抵押擔保資產,打通融資「堵點」。

「整村授信」工作開展以來,壽光農商行制定並完善了文明信用創評「步驟」,結合村民信用狀況、資產情況、口碑評價等,按照A級、AA級、AAA級進行評定。對獲得市級以上道德模範、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的村民或家庭進行特殊加分。

2A級信用戶稻田鎮崔西村村民崔洪來說:「出了這個政策以後,我就把材料交到農商行,很快就得到了續貸。」通過文明授信,他不僅在去年「饅頭房」開業時拿到了15萬元的低息貸款,還在今年特殊形勢下,享受到了「無還本續貸」的優惠政策。

截至今年8月末,壽光市912個村莊完成了「整村授信」,籤約農戶9.3萬戶,授信金額142.6億元。以「鄉風文明」為切入點,將「整村授信」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糧食商行」成為糧管家

11月6日,武城縣李家戶鎮耿莊村村民耿冬菊拿著一本「糧食存摺」,來到武城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支取了1000元。「這些錢給孩子上學帶著。隨時取用,很方便。玉米收穫後,『糧食商行』負責運輸、烘乾、儲存,不用自己晾曬了,節省了不少錢。」耿冬菊說。

2019年12月,武城縣組織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眾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藍途電子商務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糧食產業鏈聯合體。依託聯合體,武城縣財政局牽頭聯合太平洋保險公司、浙商期貨等金融機構開展「糧食商行」項目,成立眾祥糧食商行。

「糧食商行」實行「免費存儲、存取自由、糧權不變、落價保底、存糧付息」的經營方式,農戶將糧食存入「糧食商行」,免收糧食存儲費用,若糧價出現波動,最低按入儲糧價結算。

「糧食商行」以農戶存入的糧食代替貨幣資本,根據存糧類型支付利息,為農戶提供全流程服務和融資支持,構建了集耕種收服務、農資投入、植保灌溉、烘乾、倉儲、農產品加工、網際網路電商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社會化綜合服務體。「成為『糧食商行』會員,群眾不再有儲糧難、賣糧難的問題,用『糧食存摺』購買農資,我們會給予市場最低價,大大節約了農戶成本。糧食存到這裡,也增加了我們的流動資金,可使我們託管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武城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耿兆江說。2020年,「糧食商行」服務耕地面積16.8萬畝左右,每畝為農戶增收約134元,幫助當地農戶增收2100多萬元。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頭版】融合之道-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一)城鄉融合...
    來源:內容摘自2020年12月14日《經濟日報》作者 管斌  日期:2020-12-20 17:50:05 1習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
  • 經濟日報頭版點讚德州鄉村振興探索!走出一條融合化之路
    2020年12月14日,經濟日報頭版以《融合之道——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位於山東德州市齊河縣的鼎泰灃公司種植的玉米豐收,在此務工的村民與前來遊玩的市民共同分享喜悅。常德寶攝編者按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 重磅推出 | 經濟日報:融合之道——山東德州市鄉村振興的探索與...
    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要求「德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德州深入學習習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德州實際,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融合化之路,這是一條循環之路,這是一條光明之路,這是一條必由之路。《經濟日報》對「德州路徑」的深度報導,對我們德州的探索實踐是充分肯定,對我們德州的砥礪前行是很大鼓舞。
  • 「鄉村振興榜樣」在哪裡?掃描二維碼為您的家鄉打榜
    (二)推介標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體"的總要求,在某一個或幾個領域特別突出,具有可學可鑑的成績與經驗,可進行申報:經濟發展引領——在發展鄉村產業、繁榮鄉村經濟方面有思路、有行動、有實效,形成了一些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 重磅推出 | 經濟日報:融合之道——山東德州市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編者按 正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經濟日報》隆重刊髮長篇通訊《融合之道——山東德州市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這是一篇令人鼓舞、恰逢其時的深度報導,這是一篇洋溢著正能量、可以充分發揮輿論引領作用的重磅文章!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摘要】本文在準確把握當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新形勢的基礎上,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進 行分析,並從角色定位、工作目標、工作重心、工作方法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釐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助推鄉村振興的 轉變思路,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大眾銳評|鄉村振興,靠什麼人?錢從哪來?
    5月20日,大眾日報在頭版和縣域版,刊發了《新農人「結盟」九女峰下》《引進產業資本激活農業新動能》《薛城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介紹了泰安市岱嶽區搭建好平臺,做好服務,吸引更多「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德州臨邑引進產業資本,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使農業由粗放走向精準,由傳統走向科技;棗莊薛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成為集體資產的管理者和受益者
  •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鄉村振興學院 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馮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四川師範大學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範教育特色,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堅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健全「1+3+6」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赴天成宜居洽談,探討如何培養服務鄉村振興的文旅...
    星辰在線10月14日訊 10月12日下午,湖南財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林鐵一行造訪天成宜居,就「文旅美學」與「美麗鄉村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林鐵表示,文旅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天成宜居的實戰經驗在美麗鄉村建設上能夠進完美融合,在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價值創造上互利共贏,通過《中式建築美學》、《非遺進校園》等項目使得學業與產業緊密結合。  雙方初步達成了「鄉村建設人才定向委培計劃」與校企人才輸送機制合作意向。
  • 【重點關注】法治日報頭版、司法部微信公眾號點讚法治濟南建設​
    【重點關注】法治日報頭版、司法部微信公眾號點讚法治濟南建設​ 2020-12-14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月等:如何實現鄉村的振興?——基於美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的經驗借鑑
    鄉村振興戰略該如何規劃,政策體系如何設計,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作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典型代表,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促進鄉村發展的積極實踐,通過立法為各項財政支持政策提供了法律支持,建立了城鄉共生的一體化模式,在解決農民增收和實現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嘉興日報頭版報導:榮星村:15年,經濟薄弱村蝶變換新顏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今天,桐鄉市屠甸鎮榮星村登上嘉興日報頭版。嘉報以《榮星村:15年,經濟薄弱村蝶變換新顏》為題,對榮星村15年來的致富拼搏奉獻之路進行了生動報導。小編帶你一起關注!
  •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關注北侖!
    今天,寧波日報頭版關注北侖!12月13日,寧波日報頭版報導《做好企業「大管家」》「企業門難進、橋梁架不起、服務無從下手」,北侖小港街道楓林社區曾一度面臨這樣的窘境。
  • 以茶為媒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他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狠抓嶺頭單叢茶品牌建設,高標準建設茶葉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全面提升茶葉質量,塑造嶺頭單叢茶良好形象,做大做強嶺頭單叢茶品牌。要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為契機,加快傳統茶產業向現代化茶產業轉變,大力培育和扶持茶葉龍頭企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動全縣茶產業走上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
  • 鄉村振興怎麼做?專家學者這樣說……︱聚焦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論壇
    數字經濟,特別是電子商務正逐漸成為推動富民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我們要推動數位化觀念轉型和人才培養,為農村數位化經濟發展打牢基礎;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區域間「數字鴻溝」;建立高效可靠的農村物流體系,為農村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依靠數位技術提升農業農村治理水平,利用信息化系統升級產品打造品牌。
  • 振興鄉村經濟,我們應該做哪些工作?
    雖然振興鄉村經濟已經提出一段時間了,但是有的鄉村沒有大的變化。為什麼有的鄉村沒有大的變化呢?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當地的經濟沒有大的發展,經濟沒有大的發展,鄉村怎麼能有大的變化?那麼,振興鄉村經濟,我們應該做哪些工作呢?
  • 山東舉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打造綠色宜居山東發布會
    原標題:6月29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打造綠色宜居山東有關情況  6月29日,山東舉行介紹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打造綠色宜居山東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繼寶,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鳳友,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林業局副局長馬福義,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曉海,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莊文忠,
  • 【鄉村振興】揚中「直播經濟」促進村民增收 「新興模式」助推鄉村...
    網絡女主播積極推銷產品2020年以來,為積極化解疫情不利影響,油坊鎮黨委政府勇於創新、順勢而為、轉危為機,以「書記項目」為抓手,依託長旺街社區,成功引進豚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用「黨建+直播」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 「按揭農業」賦能鄉村振興:一著破題滿盤活,多方資金下鄉來
    注重發揮國企樞紐作用,對上把財政政策接過來、落實好,把金融資金引進來、利用好,是財政部門、金融機構施策施力的靶心;對下把基地建立並運營起來、把社區公司和農戶組織起來,是提供技術推廣、管理服務、產品購銷的源頭;對外把各種融資渠道利用起來、把各類資金籌措到位,是鄉村產業振興資源匯聚的新載體;對內把農業發展中的相應風險承擔起來,通過利益再分配,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惠州日報》「問策部門行」聚焦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主題
    惠州日報訊 (記者劉建威)繼電子信息產業、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專題報導後,今日,《惠州日報》繼續重磅推出「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高質量發展·問策部門行」大型主題採訪調研活動成果,4~7版聚焦惠州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