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摘選自於保法教授書籍《腫瘤患者心理變化及探索》,版權所有,請勿轉載,謝謝。
腫瘤患者確診後,心理一般都會帶來很大的衝擊,這個時候,治療師如果能更好的跟腫瘤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獲得共鳴,能夠更好了解患者的心理,對患者的身體康復,也有很大的益處。
下面就介紹8個方面,幫治療師更好建立、維持治療關係,從而更好對腫瘤患者進行心理幹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可以從8個方面,更好建立、維持治療關係
一、擺正治療師的位置和角色
在治療開始階段,治療師就得注意調整與病人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期待差異,努力與病人及其親屬建立起一種和諧的和有效的互動關係,讓患者感到舒服、自在,覺得受接納、理解,敢於與治療師一起探討隱秘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這樣做可能意味著治療師要暫時放棄或掩飾自己的價值取向,目的是保持適當的適應性。在這階段,任何一種特殊的技術都還不可能發揮作用,治療師甚至還不知道與對方保持什麼距離合適,也不知道使用何種特殊理論取向的技術。
按情感距離的大小,大致可區分出三種治療師的位置:支持、保護的「慈母」;客觀的「教練」;令人疏遠的「專家」。不同的病人對治療師的位置有不同的期望,而不同的位置又有其優點和缺點。
與患者一起探討隱秘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二、開場技術
開場(opening)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信任感。大約200年前,麥斯默發明的「生物磁性方法」風靡歐洲,在大量跟隨者中造成奇蹟般的療效,如同我國近10多年來的「氣功熱」,但法國人Charcot等人未被表面現象迷惑,發現所謂「生物磁性」並非導致療效的根本原因,而只是施術者與患者間建立的和睦、友善、默契的治療關係的媒介;患者對施術者說法的信任增強了暗示性,隨後容易被催眠才是產生治療效果的原因。
要迅速取得信任,就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見面互致問候:根據當地風俗、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社會身份,決定需不需要握手、摸孩子的頭、拍肩、做自我介紹。許多醫生習慣於「被人求」的地位,不太隨意主動表達感情,面無表情,這不利於互動治療。
2.挑起話題:將對方引入治療室並落座後,可以大致介紹環境、擺設和設備,觀察對方有無猶豫、警覺、挑剔或好奇的神態表情,並以此作為線索寒暄解釋幾句,隨後,用「我今天能在這裡為您做點什麼」之類的話,將發言權交給對方。
3.房間安排與設施:最好在安靜、整潔、優雅的正規治療室進行治療。雙方坐同樣舒服的椅子,距離不要太遠,也不要太近,以免讓有些病人或親屬感到不自在。不要讓無關的人旁聽。如果室內光線不均勻,不要讓病人對著光線而自己背對著光線,在有攝像、音響設備或單向玻璃觀察窗的情況下,必須解釋使用的目的,承諾對對方無傷害。如果對方不同意使用這些設備,應立即關閉,並且承諾這不影響接下來的合作。
4.減少神秘感、不安全感:一些人對精神科、對心理治療懷有神秘感,認為治療師好像會一眼看穿心靈,或能夠像魔術師似的使人進入不可自控的境地,或馬上給人以力量,輕易解決問題。其實,最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立足於自然的人際關係上;心理治療並不神秘,它只不過是在專業知識的指導下,進行規劃、重新學習、面對自我的過程。
和睦、友善、默契的治療關係,對患者康復有較大幫助
三、接納與反映技術
正式話題開始後,治療師要神情專注;對於對方的內容不帶價值評判地用「哦」、「請接著說」之類的短句進行鼓勵。在建立初始關係之後,需要通過治療師顯示對病人情感狀態的理解來變化關係,在病人做有關自己問題、處境的陳述時,治療師應像一面會說話的鏡子,或作簡單的附和、評述、提問,將其話語之下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或思想點明或者映照出來;或者將對方以第三人稱表達的情感、態度或思想逐漸引至其自身,使其用第一人稱進行陳述。
這樣的做法,即是情感反映的技術。
神情專注,給予患者積極的接納與反映
四、 結構(Structuring)技術
在對病人的問題如人格特點、人際系統、對治療的期望、轉診背景等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應對治療過程的性質、條件、可能的努力方向、局限性和可能達到的目的作適當的定義和解釋,使得病人能夠對自己在治療中的位置、權利和義務有較清晰的定向,避免產生依賴的意向和神秘感、困惑感、不安全感。這有點像和對方籤一份合同,目的是讓對方做出「知情同意」和「知情選擇」,提高依從性。
避免產生依賴的意向和神秘感、困惑感、不安全感
五、 傾聽技術
傾聽不僅僅是收集信息的過程,也是主動接納、關切的過程;不僅要聽說出來的,還要解析「弦外之音」,有時還必須聽「無聲之音」。
一些治療師認為,不說話的傾聽,以及保持沉默和短暫的靜息狀態,有時比說話還重要。在深層次的治療中,治療師說的話比一般諮詢者要少。
在深層次的治療中,治療師說的話比一般諮詢者要少。
六、 引導技術
引導指的是治療師指導或影響病人思路的程度。舉例說,提問比只發出聲音有影響力;靜默的引導力最弱。
在提問中,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又有不同:「今天我們能幫您解決些什麼麻煩?」,給病人很大選擇權。「如果今天治療成功的話,你們家會發生什麼變化?」,讓病人的思路往未來方向,積極方向推進,但選擇餘地仍較大;「你家屬的意思好像是說,每次給你治療前你手都發抖並出冷汗,是這樣嗎?」,讓被問的人只能選擇「是」或「不是」中的一種回答。
引導的程度隨著訪談的進行越來越強,逐漸凸顯出治療師的幹預意圖。引導技術本身一直影響著治療關係。應注意自然、靈活地轉換話題卻又不失主見;避免讓對方覺得生硬、傲慢、太具操作性,否則易引起阻抗。
讓病人的思路往未來方向,積極方向推進
七、安慰、寬心與承諾技術
使用讓病人感到寬慰、安心和承諾的關係技術,向患者提供合理的支持、保證。首要的作用是對其行為及有適應性的信念系統進行強化性的獎賞,並培植對於將來獎賞的期望,使其對不斷的治療保持興趣。
另一個直接作用是降低焦慮和不安全感。在有些情況下,特別是患者的腫瘤已被不同程度地有效控制時,做出有信心的保障很重要。但對於腫瘤病人而言,適度的焦慮、緊張、困惑,對於激發和維持有利於發展和變化的動機是有益的,醫務人員不要讓病人馬上獲得「吃定心丸」般的安慰效應,那樣會助長依賴。病人會想:「我可找到救命恩人了,我的病可以完全交給他了。」許多治療癌症的人,尤其是「百病包治」的江湖醫生,喜歡這種奇蹟效果,而正規治療不要走那麼遠,因為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因為不切實際的擔保與欺騙無異。
治療師應勸慰、安撫首次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激越症狀、自殺意念的抑鬱型患者,要讓其較早獲得信心,為進一步的治療做好鋪墊。即使以化療為主的病人,也要讓其了解治療的前景,使他明白治療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雖然臨時反應挺重,但不會留下持久的後遺症。病人尤其是伴有抑鬱症狀的病人剛入院時,對醫生的話將信將疑,此時可請有類似病情而早些時候入院、病情已有好轉的患者來現身說法,效果會比自己說服還會好。
向患者提供合理的支持、保證,降低焦慮和不安全感
八、正面暗示技術
醫療人員做以上工作的時候,可以對病人產生一般性的暗示效應。醫生的聲望、職業權威、柔和而關切的聲音、安全的環境,加上正在形成的信任和信心,正在被強化,雙方對於話題的共同關注,逐漸使對方情緒和身體放鬆、安靜,對醫生發出的信息接受性逐漸增高,批判性逐漸削弱,注意力越來越集中,思想受到誘導,這是一種警覺放鬆狀態,係為導入特意性幹預所必須。
以上為腫瘤患者的心理幹預:可以從8個方面,更好建立、維持治療關係,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
本文摘選自於保法教授書籍《腫瘤患者心理變化及探索》,版權所有,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