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先腳尖、腳跟著地才正確?練腳尖預防膝蓋退化 遠離關節炎

2020-12-15 鴿子醫生育兒

人類經400800萬年的演化,使腿部肌肉、骨骼構造完全適應,以雙腿步行、快跑的運動方式,雙手可同時操作獵具武器。漫長的數百萬年中,人類都在崎嶇不平、泥濘爛地中行走,腳的功能似乎越來越強。

出現第一條人類自行建築的平坦道路,可能只有不到1萬年的歷史,人類發明第一雙鞋也可能不到1萬年。至於多數人類穿著舒適的鞋,在路面平坦的都市活動,可能只有短短幾百年。

退化性膝蓋關節炎 中老年人健康殺手

為何漫長的演化優勢在相對極短時間內逆轉?人類的腳不再演化變得更強、更耐,反而因長期都市生活,穿舒適的鞋、走平坦的路,因退化性膝蓋關節炎而不良於行,已成現代中老年人健康的殺手?

因為退化性關節炎而不良於行的中老年人,佔全部中老年人口的百分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許多骨科醫生歸咎於史前人類的壽命短,膝蓋關節在演化過程中,原本最多只能用到40幾歲,現代人壽命長,到了這個年紀,已經將膝蓋構造的壽限耗盡。

此推論也許合乎邏輯,但是卻忘了人類走路的環境,已經在近百年內起了根本的變化,膝蓋必須承受和數百萬年以來,完全不一樣的環境。

利用腳尖 強化肌力、關節

現代各種鞋子的設計,都朝向鞋底有更好的彈性、更舒適的支撐與緩衝,幫助人類能夠舒服、輕鬆走路。於是,平坦的路面、舒適的鞋子,使人類的腳尖沒有機會用到、鍛鍊而退化,這很可能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元兇。

人類腳掌的部分有26塊骨頭、33個關節,在地球上可能沒有一種動物的腳掌構造,比人類的複雜,這麼多骨骼、關節,形成非常優良的支撐、緩衝功能,只要利用腳尖,能減少膝蓋關節的受力與磨損,應能有效遠離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

每天用腳尖走一段路 膝關節更耐用

當某人由高處往低處跳下時,正確的落腳方式是先腳尖著地、腳掌,再腳跟、腳踝,再將膝蓋彎曲、大腿肌肉緩衝、身體漸次蹲下,要用到6個階段,緩衝身體下墜的重量,其中腳掌的部分就佔了3段。

在凹凸不平、表面泥濘底下堅硬的路面,很多人的本能都會覺醒用上腳尖,也有人走下坡路,感覺膝蓋輕微疼痛,本能覺醒用腳尖走路,緩衝膝蓋受到的衝擊,但是往往因為平常腳尖鍛鍊不夠,很容易使腳指甲受傷、腳掌酸疼。

如果您能改正走路的習慣,開始慢跑的前面一小段練習用腳尖,每天走路有一段用腳尖,漸漸強化小腿肚支撐腳尖走路所需要的肌肉強度,這樣您的膝蓋就多一段彈性,緩衝路面反作用力,減少作用於膝蓋的破壞力,如此將使您的膝蓋更耐久,更重要的是,腳尖走路更能在山徑中穿梭自如,不易跌倒。

剛練習使用這種方式走路,小腿肚的肌肉非常酸疼,而且很快地發現小腿變粗了,而這些肢體的特徵,很容易在長期走山路農民、資歷久的山友、練過各種武術者身上發現,他們並沒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或者有輕度的問題,但一直沒有更加加重,原因就在於腳尖、小腿肚減輕膝蓋所受的衝擊。

腳尖走路6要領

腳趾不能張開,全張開則無法使力。也不能完全夾緊,完全夾緊缺乏彈性。走路時保持5~6分夾緊的程度,高處跳下重落地時,保持7~8分夾緊。

跨步向前,腳尖先著地,次而腳掌、腳跟。當腳步要著地時,自己必須有自覺地將腳尖下壓著地。

使用腳尖走路,常常不自覺加大步伐的跨距,必須提醒自己不要跨太大步,並放慢步伐的速度。

當腳尖感覺地面滑溜時,即刻以腳掌、腳跟下壓止滑,同時移動身體重心使身體與腳跟成垂直以利站穩,這是腳尖走路在崎嶇不平處,不容易摔跤的原因。

每當踏出一步,前腳將完成落地踏穩的動作,後腳要跟上,一樣先用腳尖頂地面,用到腳尖的力量,此時有短暫的時間,身體由後腳腳尖所獨力撐起。

在下坡路段,以腳尖行走快速下衝,是非常高級的技術,初學者最好不要嘗試,改用腳跟先著地,往下用力踩出凹洞以嵌住地面,再用腳掌站穩後,換另一腳以同等方式交替。

相關焦點

  • 跑步時,是腳跟先著地,還是腳尖先著地?什麼時間跑最好?
    可是在跑步的時候,也有人提出疑問,就是對跑步時的正確著地點有爭議。有人說要腳跟先著地,有人卻說腳尖先著地。到底是腳跟先著地,還是腳尖先著地?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準確的答案,每個人跑步的方式都不一樣,跑步時所選用的著地點也就會不同。
  • 跑步腳尖著地好還是腳跟著地好?跑步大神們是這樣做的!
    跑步時到底是腳尖先著地好,還是腳跟先著地好,還是有其他方式?可能眾說紛紜,每個人大概都能說出幾個好壞優缺點來。而作為一個有6年多跑齡的小開我想說,很遺憾我好像從來沒關注過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我跑步這麼多年沒受過傷的原因吧。
  • 跑步廢膝,為了減小風險用腳後跟著地還是腳尖?大神用腳尖
    言歸正傳,跑步會讓我們的膝蓋受損,這個眾所周知,不正確的跑法會讓我們的膝蓋受傷更嚴重,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讓這個受傷的風險降到最低呢?當然是掌握正確的跑步方法了,這個跑步的關鍵方法還是在你怎麼選擇著地的部位,著地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用腳尖著地(前腳掌),二是用腳後跟著地,三是用全腳掌著地。那麼到底哪一種方法能夠減小對膝蓋的傷害呢?
  • 腳掌至腳尖、腳尖至腳掌、腳尖至腳跟、全腳 6個種類
    右腳跟至腳尖-指舞者右腳前進時,先用右腳跟著地,然後再將身體重心移至右腳尖的運步過程。左腳跟內側至腳尖-指舞者左腳作左斜進時,先用左腳跟內側著地,然後再將身體重心移至左腳尖的運步過程。右腳跟內側至腳尖一指舞者右腳作右斜進時,先用右腳跟內側著地,然後再將身體重心移至右腳尖的運步過程。
  • 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
    核心提示: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一定是腦癱嗎?這種情況通常也被稱為尖足,臨床中引起尖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腦癱患兒因肌張力高可能會引起尖足,有些小兒麻痺症患者也可能出現尖足,因此,腳尖走路,腳後跟不著地不一定是腦癱。腦癱是一種非進行性的腦損傷疾病,通常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具體可有膝關節屈曲、腳外翻或腳內翻、走路交叉腿,腳跟不著地等等。我們通過以下兩則案例對腦癱進行詳細了解。
  • 踮腳尖這麼簡單的小事,有大功效!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損傷膝蓋,這對很多膝關節不是很好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鍛鍊方法。● 基本做法雙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落下,重複20—30次。● 其他做法踮腳尖這個動作不但用很多種方式都可以做,而且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不僅能為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好處,還能讓愛美的女性朋友保持腿型,達到瘦腿目的。01|踮腳尖走路踮腳走路,就是把腳跟提起完全用腳尖來走路,這樣可以鍛鍊小腿後側肌肉。
  • 每天堅持踮腳尖好處驚人,教你3個踮腳尖方法!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踮腳尖可讓血液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有益人的心臟、心血管健康,還能防止靜脈曲張。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損傷膝蓋,這對很多膝關節不是很好的老年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鍛練方法。當我們踮起腳尖走路的時候,是前腳掌用力,前內側腳掌、足大趾在起支撐作用。而足內側有三條經絡經過前內側腳掌和足大趾,它們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
  • 踮腳尖走路是發育異常?3種常見原因,爸媽在家可幫孩子檢查
    踮腳尖走路可能的原因和建議2歲前孩子的步態發展關於兒童走路方式的發展,希望爸爸媽媽能先了解。1歲左右的孩子,由於才剛學會走路不久,走起路來兩隻腳總是開開的,然後跨出小小的、快快的步伐,再加上走路時雙手還沒辦法規律的前後擺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
  • 踮腳尖走路是發育異常?3種常見原因,爸媽在家可幫孩子檢查
    此時,孩子容易不自覺的踮起腳尖,當腳尖一踮起,小腿的肌肉會出力收縮,孩子就會感覺自己走路的力量增加了。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狀況。不過,通常這個現象只會持續幾個月。1歲半時,有65%的孩子,走路時可以前後擺動雙手;2歲時,有75%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腳跟著地』走路方式,到這個時候,孩子踮腳尖走路的現象通常會減少許多。
  • 腳尖著地走路是小兒腦癱嗎?
    核心提示:腳尖著地走路是小兒腦癱嗎?踮腳腳尖著地走路確實是小兒腦癱的症狀之一,但是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小兒腦癱的症狀,這仍然需要我們家長在臨床上求證。那麼,在臨床上應該怎麼樣診斷小兒腦癱呢?   腳尖著地走路是小兒腦癱嗎?
  • 推薦三種「踮腳尖」鍛鍊方式
    一、踮腳尖是個很不錯的有氧運動,它能使人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鐘150次左右,讓血液可以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有益人的心臟、心血管健康。二、踮腳尖不受場地限制,只要是站立的狀態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基本方法:首先把雙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落下,重複20—30次。別看方法簡單,可健身效果不錯。
  • 要走路就這個姿勢才正確!
    踢著腳走如果踢著腳走,走的時候會讓身體有前傾的趨勢,走路時只有腳尖踢到地面,膝蓋一彎,腳跟就往上一提。致使腰部很少出力,像走小碎步一樣。如果有踢著走的習慣,平時就要多加注意,以免使得整條腿都變粗。壓著腳走與踢著走很類似,但是這種壓腳走的方式卻是雙腳著地的時間比提腳走的人長。走的時候身體重量會整個壓在腳尖上,然後再抬起來。
  • 老年人總是膝蓋疼到底是怎麼回事?膝蓋總是疼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總是膝蓋疼到底是怎麼回事?膝蓋總是疼是什麼原因? 現如今,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受到膝蓋疼的困擾。有些人不禁感慨,沒有受過傷,為什麼膝蓋還有問題,總是膝蓋疼?那麼膝蓋疼到底是怎麼回事? 醫學上稱這種膝蓋疼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骨盆歪看走路就知道?矯正骨盆、瘦腿先練正確「走路姿勢」
    每天走路、卻都走錯了!很多人走路姿勢不正確,不僅一直在對錯誤部位的肌肉施力,讓大小腿越來越粗壯,還可能讓腿部錯誤的施力而骨盆代償、讓骨盆越來越寬導致歪斜,一起看看骨盆歪斜自我檢測及模特兒親授「走路姿勢矯正」運動,練出正確的走路姿勢,光走路就可以瘦。
  • 每天踮腳尖 堅持一個月對身體改善大
    踮腳尖是非常簡單的運動,堅持踮腳尖能夠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同時也預防了肛腸疾病的產生,只要堅持一個月身體會出現很大的改善。通過踮腳尖能夠讓肌肉反反覆覆的收縮,促進局部血液流通,讓靜脈裡面的血液快速回流到心臟,幫助排除體內的垃圾和代謝產物,緩解下肢腫脹問題,降低患上靜脈曲張的機率。  3、消除腰部疼痛  踮腳尖走路能夠讓小腿肌肉得到鍛鍊,刺激脛骨和臀部肌肉,同時也讓足三陰經得到刺激,緩解腰部疼痛感。另外也能夠讓腿型變得更加優美。
  • 深蹲,膝蓋到底能不能超過腳尖?
    這位網紅在進行深蹲教學時說:「膝蓋儘量不要超過腳尖。」▼「如果硬是限制膝蓋不超過腳尖,沒錯,您的確能減輕膝蓋壓力達22%。但同時您也增加了髖關節受力達1000%之多。 」翻成白話就是,膝蓋不超過腳尖雖然能減輕膝蓋壓力1/5,但您同時讓髖關節壓力上升10倍。 聽起來可不是個好主意! ▼
  • 寶寶腳尖走路就是腦癱? 大多數正常,這種才有問題
    記者 梁露露劉女士的女兒貝貝剛滿14個月,最近正在學走路。貝貝的學習能力很強,沒幾天便能獨立往前走上幾步。但劉女士發現,貝貝走路時總是腳尖先著地,身體也有前傾的趨勢。劉女士想起之前跟同事分享育兒經時,對方提到寶寶腳尖走路是不健康的表現,還可能是腦癱的前兆之一,因此十分擔心。寶寶腳尖走路真的是疾病信號嗎?
  • 孩子踮腳尖走路,真的都沒問題嗎?
    二為什麼會出現踮腳尖走路呢?不管原因是什麼,只要能讓腳蹠屈大於背屈,那就會導致行走時,腳跟不接觸地面,形成踮腳尖走路的方式。背屈(Dorsiflexion)的意思是腳向腳背彎曲,就是向上,向頭的方向彎曲,蹠屈是向腳掌方向彎曲。
  • 每天踮腳尖,堅持一個月對身體有什麼改善?3個好處,值得你多練
    但你練得越多,動作就會越來越嫻熟,堅持的時間也會更久。當你能夠踮腳保持好身體平衡時,還可以試試踮腳走。另外,這個動作對膝蓋和腳踝非常友好。和深蹲相比,踮腳尖不需要彎曲膝蓋,也能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對於膝關節穩定性差的中老年人來說,是個安全有效的鍛鍊動作。踮腳尖訓練哪部分肌肉?
  • 膝蓋疼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些人不禁感慨,沒有受過傷,為什麼膝蓋還有問題,總是膝蓋疼?那麼膝蓋疼到底是怎麼回事?      醫學上稱這種膝蓋疼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它發生的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休息後則減輕;      4.久坐不動後,剛開始活動時關節僵硬,並伴有疼痛,活動一段時間後,這種「粘滯感」才消失;      5.長年累月會出現關節變形,以「O型腿」最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