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糖化血紅蛋白「HbA1c」,大家都不陌生。最新頒布的《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讓它閃亮登場,並賦予它一個新的使命擔當 —— 作為中國人糖尿病診斷的一項新標準。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談談關於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個什麼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緩慢、持續、非酶促結合的產物,而且這種結合是不可逆的。測定的是血液中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佔血紅蛋白總數的百分比,其正常參考範圍:4 ~ 6%。
由於紅細胞的壽命是 120 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可以間接反映患者近三個月以來的平均血糖水平。
這 4 個臨床作用,你都清楚嗎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穩定性較好,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近 2 ~ 3 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同時它與糖尿病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病變關係密切,在糖尿病臨床診斷和病情監測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用於評估近 2 ~ 3 個月患者血糖的總體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準確反映較長期血糖控制的程度,在血糖監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血糖控制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負荷後血糖、血糖波動等」像糖化血紅蛋白這樣穩定,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權威指南都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2)用於預測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HbA1c 水平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可作為預測慢性併發症的一個重要指標。觀察發現:當 HbA1c < 7% 時,糖尿病發生慢性併發症的風險很小,而一旦 HbA1c > 7% 時,則發生慢性併發症的風險顯著增高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明,HbA1c 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就越大,HbA1c 每下降 1% , 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降低 37%,周圍血管病降低 43%,心肌梗死降低 16%,中風降低 12%,與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下降 21%。
此外,諸多國內外大型臨床研究「DCCT、UKPDS 等」證實:HbA1c 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就越大,降低 HbA1c 能顯著減少糖尿病各種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3)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
與點血糖這種瞬時指標相比,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長期(2 ~ 3 個月)血糖水平的穩定指標,更符合糖尿病定義,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長期血糖水平和慢性併發症風險。
2010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頒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已經將糖化血紅蛋白 ≥ 6.5% 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201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採用糖化血紅蛋白的這一切點診斷糖尿病
此前由於我國各個地區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的標準化問題沒有解決,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儀器和質控也達不到標準要求,同時,也缺乏國人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的大數據,因而暫沒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國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如今這一切已經有了徹底改觀,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剛剛結束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上,正式宣布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4)用於「應激性高血糖」的鑑別診斷
各種應激如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意外可引起血糖暫時性升高,但患者 HbA1c 不一定升高;如果患者是糖尿病,則 HbA1c 也會升高。兩者的鑑別對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有一定價值。
與血糖監測相比,糖化血紅蛋白的優勢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區別
通常情況下,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血糖越高,則糖化血紅蛋白也越高,但也有例外,有時兩者變化並不一致,在隨後的關於糖化血紅蛋白的局限性中將會談到這一點。
哪些因素會影響 HbA1c 的檢查結果
糖化血紅蛋白的高低除了與「血糖濃度」密切相關之外,還受紅細胞壽命、血糖與血紅蛋白的接觸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任何能延長紅細胞壽命或增加紅細胞在高糖環境中暴露時間的因素均可引起 HbA1c 增高,缺鐵性貧血是較常見的引起 HbA1c 增高的因素
• 任何能縮短紅細胞壽命或減少紅細胞在高糖環境中暴露時間的因素均可引起 HbA1c 降低,如溶血性貧血患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接受輸血治療的病人以及糖尿病性腎病患者的 EPO 治療等,由於患者紅細胞壽命縮短,因而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往往偏低。
另外,由於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於某些進展迅速的 1 型糖尿病「如『暴發性 1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就可能趕不上急性血糖變化的速度, HbA1c 檢查結果往往正常或只是輕度升高,不能真實反映急速增高的血糖水平,這種情況下,應以患者當時的血糖檢查結果為準。
HbA1c 控制在什麼範圍好
一般認為:糖化血紅蛋白在 4% ~ 6% 表示血糖控制正常;6% ~ 7% 表示血糖控制比較理想;7% ~ 8% 表示血糖控制一般;8% ~ 9% 表示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9% 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併發症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是:HbA1c < 7%,但具體到每一個人,HbA1c 的控制目標又不盡相同。
• HbA1c<7%:適合於大多數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孕婦除外)。
• HbA1c<6.5%:適合於年輕、無併發症、預期壽命較長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 HbA1c<8.0%:適合於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或有嚴重合併症、糖尿病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
BS + HbA1c + TIR
前面我們談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種種優勢,但它也有自身的不足:
1)不能反映患者每天血糖波動的情況。即使 HbA1c 水平完全相同,但不同患者間血糖波動仍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可以導致不同的臨床結局,血糖波動越大,病人預後越差。
2)不能作為調整用藥的依據。胰島素劑量的調整必須依靠實時監測的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數值,否則會發生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等嚴重後果。
因此,儘管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控制的金標準,但它還不能完全代替瞬時血糖測定。
最新的 2020 版《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把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Time in Range,TIR) 作為血糖監測及控制的一項重要指標,TIR 代表 24 小時內葡萄糖處於目標範圍內 (通常為 3.9~10.0 mmol/L)的時間比,它可以更好地反映短期血糖變異程度,有效彌補 HbA1c 的不足
血糖、HbA1c 和 TIR 三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補充,是理想的血糖監測模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實情況,為精細化調整治療方案提夠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