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X橋」模式中的專名X在「其構詞過程中的橫組合關係可以梳理為七個類型:(位置)+(用途)+(結構)+(功能)+(材料)/(代號)/(抒情)+通名,根據這7類專名X在該橫組合中的共現特點,本文就各類專名X的翻譯方法及各自的特色逐一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X橋; 專名特點; 英譯方法;
作者簡介: 李斐,afeipzh@163.com; 唐國平,735650727@qq.com;
Th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s of X in "X Bridges"
LI Fei TANG Guoping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proper noun X in 「X Bridge」 structures can be putinto 7 types in word formation process: (location) + (purpose) + (structure) +(function) + (material)/ (code name)/ (lyric)+ general noun. Based on theco-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7 typ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se noun phrases.
Keyword:X Bridge; struc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科技詞彙「X橋」的翻譯,其中的通名「橋(Bridge)」不是本文討論的對象,而專名X部分需要藉助於語用翻譯觀才能恰當地承載其文化內涵。就「X橋」的「專名+通名」組合而言,我們大致梳理如下圖:
上表中專名類別可以選擇性組合,其共現特點為:
1)地名「位置」通常在最前面;
2)位置具有兼容性,可以有1-3個位置專名修飾通名;
3)「材料」/「抒情」/「代號」類專名通常緊跟通名,也即多個專名中的最後一個;
4)專名「用途」類通常在「位置」之後;
5)「結構」專名通常在「功能」專名之前;
6)「功能」和「結構」專名通常在「材料」專名前。
上述特點綜合到一起的橫組合關係為:(位置)+(用途)+(結構)+(功能)+(材料)/(代號)/(抒情)+通名。其中,括號表示選擇性特點,「位置」為前位修飾語,「材料」/(代號)/(抒情)為後位修飾語,「用途、結構、功能、文化」等為中位修飾語,除了「抒情」類專名排斥部分中位和後位修飾語,以及「代號」類專名堅決排斥所有修飾語外,其它專名無論是前位、中位還是後位修飾語,都具有兼容性,可以共現共同修飾通名「橋」,如:三江程陽高速斜拉風雨木橋(此名根據橫組合關係而杜撰)。
就上述「X橋」模式專名的特點,翻譯策略如下:
1 就「X橋」的材質而言
詞典中「橋」字同「喬」,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砍倒平放在河面之上連著兩岸,即最早的獨木橋(Log Bridges)。就該字的結構而言,左形(木)右聲(喬),形(木)告訴我們橋的材質是木頭,所以「橋」最早的原型範疇是「木橋(Wooden Bridges)」[1],與之競爭的還有「木材橋(Timber bridges)」、「獨木橋」之類的變體。「橋」內蘊「木」,無論是「木橋」還是翻譯模因Wooden Bridges,其中的「木/wooden」都是冗餘信息(redundency)。但該冗餘部分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都能存活下來,是為了區別於生活中擴展了的建橋的材料,有別於石橋(Stone Bridges),由繩子做的繩橋(Rope Bridges),鋼橋(Steel Bridges)或鐵橋(Iron bridges)和由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做的混凝土橋(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隨著科技的發展,原本是範疇中的核心概念「木橋」逐步被邊緣化,而「鋼筋混凝土橋」逐漸成為範疇中的典型成員。無論其原型範疇怎樣變化,「X橋」中X表示「材料」時,翻譯時其英語結構為:N(名詞)+Bridge。翻譯X專名時,大膽採用這種形式,名詞修飾名詞,即使有形容詞形式wooden這樣的例外,也有對應的名詞形式timber或log與wooden強烈競爭。
2 就「X橋」模式的X表「位置」而言
翻譯相對簡單。比如:「港珠澳大橋」簡單地一一對應為「HongKong-Zhuhai-Macao Bridge」。但是,對於承載有「代號」特徵的位置專名的翻譯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渡口大橋」,為了保密功能,似乎簡單地刪除特指冠詞the翻譯為Dukou/Port/Ferry Bridge而泛指不確定的一座橋而實現保密功能,Ferry Bridge可回譯為「渡船橋」、「渡口橋」,但更多的理解為表「功能」的「運輸橋或運渡橋(Transporter Bridge)」。Dukou/Port Bridge的譯法回譯為「渡口邊的橋」,而在無需保密的今天,其翻譯也應與時俱進,從讓目的語受眾感到困惑到真正實現「渡口」的實際指地的功能,所以,這個翻譯模因有待商榷。若簡單地還原the而翻譯為The Dukou Bridge,顯得過於粗糙。要翻譯好「渡口大橋」中的專名「渡口」還得查看該「渡口橋」命名的心路歷程。筆者[2]曾圖示如下:
如圖,第三排的類層級結構是從概念的外延作出的分類結構(taxonomic structure),而第二排是從概念內涵進行分類的整體—部分結構(part-whole structure)。由於上位類同下位類之間在外延和內涵都有著傳承性,這為用上位類「渡口」指代下位類中「金沙江畔的渡口」提供了邏輯上的基礎。那麼「渡口」就可以代替第三排的任何一個「X渡(口)」,但現實中它為何單單只替代「金沙江渡口」,而讓其失去區別性特徵呢?筆者[3]認為:使用上義詞代替基本層面的詞彙,其語用意圖是儘量模糊意欲表達詞彙的語義特徵,達到保密或不便告知的交際意圖。那麼此時的「渡口大橋」通過語用收縮(pragmatic narrowing)還原為下義詞而翻譯為Jinshajiang Dukou Bridge?其實「金沙江渡口」也是即時概念(ad hoc concept),過於寬泛,考慮到實際情況進一步語用收縮為The Panzhihua DukouBridge來明明白白地特指客觀實在的「渡口大橋」。
3 就「X橋」模式中X表「功能」類術語的翻譯
首先要明白其中X的功能,對照其功能翻譯成對應的目的語,如:「收費橋」在該橋上設有收通行費的點,就翻譯成Toll Bridge。但字面意義的「功能」未必是鐵律,一切皆有例外,如流行於南方的「風雨橋」的代表———廣西有名的「三江程陽風雨橋」,「風雨橋」不動腦筋就逐字對應於漢語翻譯為Wind-and-rain Bridge(網絡版翻譯)顯然不妥,主要原因是不理解專名「風雨」的功能。如果稍動腦筋,用「風雨球場(outdoor playground」中的「風雨」去硬套,很容易翻譯為Outdoor Bridge。可是對於大橋,難道還有戶內不見風雨的大橋?如果「風雨橋」中的「風雨」是冗餘信息,那存在了這麼多年的「風雨橋」中的「風雨」一定有它編碼存在的理由。原來,「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等,由橋、塔、亭組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簷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在明白了「風雨橋」中專名表功能後,我們試譯為Sanjiang Chengyang Wind-&-rain-proof Bridge,大橋的功能「抗風雨」清楚明白地翻譯出來了,但不夠出彩,難以體現三江程陽的「風雨橋」在整個「風雨橋」中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嘗試用英語中的廊橋(Covered Bridge)來表現「風雨橋」,再代入到「三江程陽風雨橋」中,得到Sanjiang Chengyang Covered Bridge。雖然該翻譯模因地道,而且內蘊橋帶有蓋子且兩邊有欄杆的長廊式走道,但是,該翻譯模因源自德國、瑞士等國的廊橋,無法體現「三江程陽風雨橋」上的塔和亭的悠遠意境,「風雨橋」的典型代表特色就在Covered Bridge的翻譯過程中黯然失色。所以我們在再次嘗試翻譯前,認真把「三江程陽風雨橋」中專名的語義特徵細化為:[+避風雨]、[+兩邊護欄]、[+長凳]、[+橋頂蓋瓦]、[+塔]、[+亭]等,其中,讓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成為「風雨橋」的典型代表的不是[+避風雨]、[+兩邊護欄]、[+長凳]、[+橋頂蓋瓦]這些「風雨橋」的共性,共性的「風雨橋」理想的翻譯模因就是Covered Bridge,但「三江程陽風雨橋」之所以為「風雨橋」的代表,其語義特徵中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是[+塔]、[+亭],而且[+塔]和[+亭]這兩語義特徵實際上內蘊(entailment)了[+避風雨]、[+兩邊護欄]、[+長凳]、[+橋頂蓋瓦]這些共性語義特徵。所以,我們再次翻譯時,嘗試弱化字面意義表目的的專名「風雨」,凸顯專名的形狀「亭、塔」而翻譯為Sanjiang Chengyang Pavilion Bridge,帶亭、塔的橋的意境出現,「風雨橋」的共性也出現了,原來專名「風雨」的目的功能也自然地出現了,遠比Covered Bridge意境深遠,也更加貼近源語所指的三江程陽「風雨橋」的特色。
4 就「X橋」模式中專名表「結構」術語的翻譯
主要是記住對應的科技英語翻譯模因,如:吊橋(Suspension Bridges),下懸式懸索橋(Underspanned Suspension Bridges),懸索橋(Suspended-deck Suspension Bridges),自錨式懸索橋(Self-anchoredSuspension Bridges),「半懸索」橋(「Semi-suspension」 Bridges),拱橋(Arch Bridges),系杆拱橋(Tied-arch Bridges),上承式拱橋(Deck Arch Bridge),高架橋(Viaducts),斜拉橋或拉索橋(Cable-stayed Bridges),梁式橋(Beam Bridges或Girder Bridges),桁梁結構橋(Truss Bridges),懸臂橋(Cantilever Bridges),豎向升降橋(Vertical-lift Bridges),平轉橋(Swing Bridges),開合橋或活動橋(Bascule Bridges),浮橋(Pontoon Bridges),高層橋梁(High Level Bridges),雙層橋(Double-decked Bridges或Double-decker Bridges),受力帶狀橋(Stressed Ribbon Bridges),比較罕見的多向橋(Multiway Bridge)。
5 對於「X橋」中專名表「用途」的翻譯
同樣是記住對應的英語翻譯模因,使用N+Bridge的結構。如:鐵路大橋(Railway Bridges),公路大橋(Road Bridges),有軌電車橋(Tram Bridges),步行橋(Foot Bridge或Pedestrian Bridges),僅供動物使用的動物橋(Animal Bridges),甚至因經常有人在某橋上自殺而得名的自殺橋(Suicide Bridges)等。
6 就「X橋」模式中專名表「抒情」的翻譯
就比較文藝一點,譯者得追溯到命名人的命名意圖(namer’s intention),我們認為,「X橋」中言簡意賅的專名通常難以充分表達其命名意圖,翻譯有難度。例如「斷橋」,除了科技術語Bridge Cutoffs(此橋非彼橋)之外,其餘所有文獻都翻譯為Broken Bridges,如Philip Pullman 1990年的小說The Broken Bridge; Steven Goldmann 2006年的電影Broken Bridges;以及我國《白蛇傳》中的「斷橋(The Broken Bridge)」。除了文學作品,現實生活中也實實在在存在,如:丹東鴨綠江上彈痕累累的「斷橋(Yalu River Broken Bridge)」,1950年被美軍攔腰炸斷,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臺灣三義「龍騰斷橋」(Longteng Broken Bridge)曾被認為是臺灣鐵路藝術極品,但因關刀山大地震而斷毀,現只剩10座橋墩。這些真實的「斷橋」或藝術的「斷橋」翻譯為Broken Bridge在現實或藝術中實現了地名的指地功能。即使是貴州「斷橋鎮」也有真實的「斷橋」,不過扶貧政策實施後修好了。「斷橋鎮」的翻譯模因為Duanqiao Town,是因為此處的「橋」不再是通名,原來的通名「橋」遇到後面的通名「鎮」,經歷了「通名專名化」過程,通名專名化後的「橋」依然對專名「斷」有管約(Governbinding)能力,把「斷」吸附過來成為一體,不可分開,構成新的專名「斷橋」,Duanqiao而非Duan Qiao,一起修飾新通名「鎮」,「斷橋鎮」就譯為Duanqiao Town。然而,世界遺產西湖的「斷橋」是真的斷過嗎?溯源「斷橋」的得名,一共有3個版本:1)姓氏命名法。斷橋位於西湖白堤東端,南宋時附近人家姓段,故稱「段家橋」,段與斷諧音,故名「斷橋」;2)據說從平湖秋月而來的白堤到此中斷,故名「斷橋」;3)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玉砌銀裝,遠眺有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對比三個版本,「斷橋殘雪」意境深遠,文化氛圍濃鬱,還有康熙「斷橋殘雪御碑」佐證,所以「斷橋殘雪」中的「斷橋」更讓人信服。1941年雖改建過,上世紀50年代又修飾過,但「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的傳世對聯佐證了西湖「斷橋」的不斷。此時的「斷橋」不再是科技術語中的「斷橋」,而是含有抒情色彩的「斷橋」,原有語義特徵[+斷]改變為[-斷],「斷橋」就超載有言外之義,所以翻譯模因Broken Bridge是有待商榷的。審視一半存在一半消失的西湖「斷橋」的意境,其語義特徵為[-斷]、[+雪]、[+陽面]、[+陰面]、[+遠觀]、[+太陽]等。考慮到太陽融化陽面的雪,而陰面的雪還遮掩著橋的另一半,那麼翻譯成Semi-broken Bridge,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半斷了。那麼,翻譯成Semi-covered Bridge呢?無法感知似斷非斷的意境。凸顯[+遠觀]再思考,「斷橋」是意境中的斷橋,實際上沒有斷,屬於藝術賞析,遠景感知,如果翻譯為Artistically Broken Bridge倒也貼切。因為artistically就超載非現實中斷開,從而維持了語義特徵[-斷]。綜合考慮[+陽面]、[+陰面]、[+遠觀]、[+太陽]這些語義特徵,「斷橋」也可以翻譯為Break-off Bridge表示突然斷開的奇觀,但缺少幻覺,或視覺錯覺,不妨翻譯為Illusion BrokenBridge,錯覺維持了,語義特徵[-斷]也有了。但雪後的視覺衝擊就是半截橋被掩埋在雪裡不得見,語義特徵[+雪]一直沒有出現,那麼翻譯為Half-melted and Half-lingering Snow Bridge就跳出了broken的限制,回譯為「殘雪斷橋」,意境宛在。西湖「斷橋」之所以存在,前提條件是語義特徵[+雪]、[+陽面]、[+陰面]、[+遠觀]的存在,雖然Half-melted and Half-lingering Snow Bridge的譯法滿足了諸多語義條件,但確實是太長,感覺仍然不夠理想,如果在Broken Bridge中添加引號譯成「Broken」Bridge,就實現了「斷橋橋不斷」,讓目的語受眾意猶未盡,去進一步探究引號的文外照應(Coherence)吧。
綜上,「X橋」模式中專名的翻譯取決於專名在「X橋」構詞過程中承擔的角色:材料、位置、功能、結構、用途、抒情等。只有譯者明白了「X橋」字面意義和言外之義之後,翻譯文本才能更加貼切。
參考文獻
[1]唐國平.攀枝花地名中的語言學.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02
[2]唐國平.轉喻與攀枝花地名.外國語文,2013(06)
[3]唐國平.攀枝花專名中數字的語用功能解讀.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04)
轉載自《中國科技翻譯》2020年3期,8-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