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懷疑家長愛寶寶的心,可是他們的某些行為,把孩子推進深淵

2021-01-17 丹丹知嬰圈

一、引言

前天閨蜜的例行聚會,我知道了一個很令人傷心的故事,我高中同學的女兒因為家長的原因自閉子,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驚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同學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做了什麼把孩子弄得自閉了!

我其中一個閨蜜跟她家住得很近,她告訴我的時候還專門告訴我,不敢說的太多怕說錯子就很尷尬子。大致的原因是,小孩今年上小學一年級,是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我同學為了讓小孩子更投入地學習,所以在孩子的身上花了很多錢。

其實我同學的這種想法我們也能理解,的確想要孩子多學點東西沒有錯,可是我同學的做法是把孩子關在書房裡,告訴孩子不完成作業不允許出來,吃飯什麼的她會送進去。長時間的這樣,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總是待在一個人角落。

孩子的成績很好,可是家長的要求更高!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都在家上網課子,所以這給子我同學很大的發揮空間。她開始一刻不停地盱著孩子,觀察孩子上課認真與否以及考察孩子寫作業的狀態,恨不得一天24個小時,都花在看孩子。

孩子在家面臨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僅要面對老師隨時的提問,估計要觀察母親的一舉動,終於前兩天孩子扛不住了,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教育孩子重要的勞逸結合,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這樣才會讓孩子自閉的概率小一點。

聽完閨蜜的話,我陷入了沉思,家長要嚴要求孩子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這沒什麼錯,可是把孩子關進屋子裡學習,這就有點不好了,畢竟把孩子放在密閉的空間時間長了,孩子很容易陷入自閉。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一些錯誤行為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一生的影響。

二、家長的錯誤行為

第一,嚴厲地要求孩子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在沿用傳統的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嚴不成器,家長的這種想法已經完全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現在的孩子他們接觸到的信息已經是非常現代化的了,他們懂得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

如果家長侵犯了他們的權益,可能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從而讓孩子變得叛逆。還有一種更極端的可能就是,孩子不敢與父母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家長的壓力,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很容易變得自閉。

第二,過度的寬容

還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過度地寬容,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想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讓他們快樂的成長。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就應該寵,自己孩子不寵著難道要每天打一次才開心?所以他們會毫無底線地寵孩子。

家長這種無底線的寬容,對孩子來說很容易讓他們變得肆無忌憚,變成一個不懂規矩的小孩,等他們到了社會上,很容易吃虧。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對家長的這種寵愛起疑心,認為家長是不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而變得沒有自信。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記住張弛有度,不可以讓自己的過度嚴厲讓孩子覺得喘不過氣,也不能過度寬鬆孩子,讓他們變得不懂規矩。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項。

三、家長的正確行為

首先,愛孩子有度

家長當然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孩子也要有個度。家長不可過度地寵孩子,因為孩子的分辨能力很差,家長的過度寵很容易讓他們迷失自我,而變得目中無人。但是家長也不能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因為如果孩子不能感受到家的愛,他們很容易變得沒有安全感,變得沒有自信。

其次,教孩子守規矩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教孩子懂規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比較積極的影響,這讓孩子也會變得積極一點。而且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守規矩,對孩子的以後和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後,給孩子空間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很想插手孩子的事,想著能夠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給孩子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想擁有自己的空間,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暢遊。

四、結語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懷疑家長愛寶寶的心,但是家長的有些行為很容易把孩子推進深淵,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些行為不要傷害到孩子,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

相關焦點

  • 面對嫉妒心強的孩子,家長要做好這3點,讓寶貝遠離嫉妒深淵
    事情是這樣的,上周閨蜜在帶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出門玩耍時,看見別人的小孩很安靜,就誇了別人的小孩一句,說:&34;。當自己的寶寶聽到後本來開心的表情立馬變得有些生氣,反駁到媽媽說:&34;。閨蜜聽了自己的寶寶的話覺得很尷尬,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有類似的行為,所以就感覺自己的孩子嫉妒心有些太強了。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嫉妒心突然變強了呢?
  • 叛逆期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嘴裡的「大道理」,傷了娃的心
    ,他們充滿了好奇,可是有些東西在家長看來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所以他們可能會阻止孩子!,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這樣你常常會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為自己的孩子天賦太差。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些道理什麼的,他們可能還會聽,可是當寶寶進入叛逆期以後,家長發覺孩子有什麼不妥行為的時候,就開始不間斷地給孩子說些大道理,很容易讓他們變得更加煩心。這是因為叛逆期的孩子本就比較敏感,家長一直不停地說大道理,會讓他們覺得很煩。
  • 寶寶這4種「招人煩」行為,實際上是愛媽媽的表現,家長別總拒絕
    但實際上卻往往相反,媽媽們不僅變得脾氣越來越壞,而且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們的一些行為總是讓自己很難接受,內心簡直糟糕透了。例如說孩子們對自己的一些「人身攻擊」行為,動不動就拽頭髮、捏臉,但你知道嗎?寶寶常做的這4種「招人煩」行為,實際上卻是愛媽媽的表現,所以家長別總想著拒絕孩子。
  • 寶寶愛咬指甲,家長要找準原因,為了孩子健康,耐心引導他們糾正
    寶寶愛咬手這一現象,就像寶寶喝奶一樣,在家長們的眼裡是極為常見的情況了。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來說,咬手是他們對事物的一種感知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也會慢慢的消失。但是,有的寶寶剛開始是咬咬手指,自己和自己的手玩,到後來開始咬指甲,指甲這個東西是不能吃的,家長們發現後要及時的制止住。
  • 「中國式禮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淵的元兇,你是「中國式家長」嗎
    「中國式禮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淵的元兇,你是「中國式家長」嗎典型的中國式禮貌有4種,這幾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是對孩子的教育,實則是把孩子推入深淵的元兇。這時候家長就會覺得特別沒面子。會嚴厲的對孩子說:「叫叔叔啊。這麼沒禮貌呢?」膽小的寶寶就可能躲在父母身後,這時候家長尷尬一笑:「這孩子膽子太小了,認生。」
  • 月亮母親的心猶如深淵
    很多來找我佔星諮詢的人也向無奈向我哭訴,大多數佔星師都在諮詢中總讓他們著重談一談自己糟糕的母親,以及她帶來的可怕影響。然而大多數月亮和冥王星產生相位的客戶都紛紛向我表示,我的母親根本沒那麼糟糕!!!我深愛我的母親,我並沒有感到童年受到來自母親的創傷。是的,月亮帶來的信息有的時候是很隱晦而複雜的,你不能只是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個萬能公式。
  • 父母這些好心行為,卻無意間培養了孩子的「報復心」,家長要注意
    一、孩子報復心過重的原因1. 家庭教養方式有的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太過嚴厲、粗暴,甚至孩子一犯錯就直接打罵孩子,導致孩子還沒理解挨罵、被揍的原因,就莫名其妙被家長批評了一頓,結果到了最後壓根兒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久而久之就會在心中積累了報復情緒。
  • 爸媽6種無聊行為 最傷寶寶心
    爸媽6種無聊行為 最傷寶寶心 早期的家庭教育最講究言傳身教,但是不少父母對此並不在意。殊不知你的某些言語行為可能已經深深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日常生活中家長最常犯的6種不當行為,有則快改,無則共勉哦。
  • 看孩子每天都活力四射,家長們都在懷疑,孩子是不是永動機啊
    看孩子每天都活力四射,家長們都在懷疑,孩子是不是永動機啊初次當媽,不少媽媽經常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我生了個啥?哎呦,是個人見人愛的小乖乖?不!我這是生了個"永動機"啊!他們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動到讓爹媽懷疑人生!甚至很多家長會來給我們留言——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啊?
  • 寶寶睡覺有這些行為,家長別以為孩子可愛,他們是在表達身體不適
    寶寶睡覺若有這些行為,可能身體不舒服其實寶寶在睡覺的時候,如果身體感到不舒服的話,往往會有類似於抓腦袋的這種表現,向家長傳遞著信息。但是當孩子出現打呼,說明孩子氣管發育出現了異常,使孩子出現了呼吸不暢的情況,所以才會有呼嚕出現。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的留意,如果孩子持續性打呼的話,一定要及時地讓專業人士進行檢查。寶寶睡覺時的這些行為是什麼意思?
  • 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中國式家長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能和大多數小孩一樣。希望小孩能見人就打招呼,在有很多長輩的地方能夠唱個歌,表演個節目,自己臉上也就有面子了。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實很多小孩已經非常反感家長的這種行為,所以也會讓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寶寶膽小怕事,想著給他們進行糾正。
  • 寶寶10種被誤解成「惡習」的行為,家長別盲目「多管閒事」
    寶寶在發育過程中,總有些行為在家長眼裡是&34;。家長越是想要控制寶寶,寶寶越不受控制。你家寶寶有沒有過下面這些行為呢?家長可能會突然被嚇到,不能理解寶寶的行為,認為那是怪癖。寶寶到了5個月,會想要開始說話,特別是激動的時候,會努力發出聲音引起注意。這可能是他生理上有需求了,比如肚子餓了或者想排洩,家長都要注意。如果沒有這些狀況,家長可以淡定一點面對,寶寶會減少這樣的行為。
  • 孩子為什麼愛咬人?真不是惡意攻擊,真實原因家長要儘早了解
    3、表達情緒小孩子也有情緒,也需要表達,但他們說不清,就只能通過一些行為,比如咬人就是孩子表達憤怒的方式之一,有時候寶寶咬人,也說明他們生氣了,家長要多多注意。雖然小孩子愛咬人的原因很多,但終歸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家長要幫他們及時糾正,不然等他們長大了,亂咬別人,不僅會被人誤會,也容易被人排畸,到時候對孩子的傷害就更大了。寶寶愛咬人,家長要怎麼做?
  • 孩子太黏人,寶媽幾近崩潰潰,家長需正視孩子的黏人行為
    6歲之前,是寶寶和家長建立感情的最佳時期,所以這時的寶寶黏人是正常現象。他們喜歡跟在父母的身邊,告訴父母自己一天發生的事情,分享自己的情緒,也許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煩人,但是如果錯過這個黃金時期,再想要和孩子培養感情就很難了。
  • 孩子總怕家長不愛自己?父母有條件的愛,能管住卻不能成就孩子
    雖然上述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管教孩子,卻讓孩子感覺到極其的不安全,家長們說話時,可能並沒有不要孩子的想法,可是到了孩子這裡就很容易當真。:無條件的愛是這樣的: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永遠愛你;有條件的愛是這樣的:&34;看起來很好懂,像是上文的&34;的句子結構就是有條件的愛,有時候雖然我們更想要立竿見影的方法,但是,如果這些方法會失去孩子的心就不值得借鑑。
  • 孩子的這幾種行為,家長容易誤認為是「壞毛病」,其實暗示智商高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面對孩子的貪玩和調皮也是經常十分頭疼,可是往往就是這些貪玩好動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卻有更大的成就,比如年幼的愛因斯坦,小時候坐在樹下被蘋果砸到腦袋的牛頓以及在上課時玩玻璃碎片的羅傑培根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們在長大之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 譚松韻媽媽案件終結:護犢心切的父母,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推手
    ,所以家長會幫孩子開脫責任「助紂為虐」,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法明黑白,辨是非。當孩子還小時,往往需要父母跟他們共同去面對這些問題,在實踐中,教會他們處事方法。都說父母的愛是一座山,可是如果壘起這座山的是無原則的包庇、無底線的縱容,那麼這座山就不再是愛,而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幕後推手」!父母的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護犢」也要有度,要和適宜,否則只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 寶寶4種「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是聰明外放的表現,家長別多心
    但有時候做的事情也會讓大人發怒,比如總是喜歡亂拿東西,在牆上塗鴉等等,這些行為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又開始調皮欠收拾了,可是事實上,家長真的誤解孩子了。寶寶這種看似「偷竊」的行為其實是好事,這是寶寶聰明的表現,此外還有一些讓家長頭疼的荒誕行為也是如此。寶寶愛做的四類奇怪的事情寶寶在漸漸長大之後,都喜歡做一些大人不認同,甚至特別奇怪的事情,其實不要小看這些事情,其實就是聰明的表現,家長應該理性對待。
  • 假的護犢心切,真的欺凌弱小,這種家長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元兇
    那真的是保護了孩子嗎?實際上並不是,你的每一次護犢心切,實際上都在將孩子往深淵裡推。01 護犢心切不等於你要欺凌弱小如果說,是一位成年人欺負你的孩子,你因為護犢心切而和這位成年人打起來,我會敬你是一條好漢,但是當同齡的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你因為護犢心切去對著另一位當事人出氣,那不是欺凌弱小又是什麼?
  • 孩子這些行為,是在對家長進行「心理求救」,已中招的趕緊「治」
    這些性格習慣多數源於家長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家長在面對孩子身上的「陋習」時,首先要思考是不是自己所影響,同時他們的某些行為,其實是在對家長進行「心理求救」,如果你的孩子已中招,那麼家長得趕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