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0種被誤解成「惡習」的行為,家長別盲目「多管閒事」

2020-09-09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寶在發育過程中,總有些行為在家長眼裡是&34;。家長越是想要控制寶寶,寶寶越不受控制。你家寶寶有沒有過下面這些行為呢?

寶寶10種被誤解成&34;的行為,家長別瞎制止,易弄巧成拙

1、愛吃手

一般情況下,出生不到一年的寶寶會習慣性地把手放進嘴巴裡,吃自己的手玩。家長很擔心寶寶把手上的細菌吃到肚子裡,一看到他們吃手就把手拿開。

寶寶吃手的原因是,他們在胎兒時期就喜歡吃手,他們無聊、煩躁的時候就會吃手安慰自己的情緒。在寶寶3歲之前,家長們不用太過制止,注意保持寶寶手的乾淨就好;也可以適當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他玩玩小玩具,改善情緒,寶寶就不會吃手了。

2、亂吃東西

寶寶的牙齒發育得比較早,寶寶4個月之後,特別是長牙齒的時候,就會覺得牙齦痒痒的,想找東西啃啃。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寶寶對世界上的東西都感到好奇,就會用嘴來試探。

隨手可拿、可以碰到的東西,寶寶都想放進嘴裡看看。這也是在為將來自己吃飯做鋪墊,拿到東西放到嘴裡也是個過程。強行制止的話,孩子以後可能會形成咬指甲、咬嘴的壞習慣。家長可以多做點可拿的吃的比如,水果麵包等,讓寶寶吃著玩。

3、搶著拿餐具

有家長反映,吃飯準備裝飯的時候,寶寶一定會鬧,要大人給他拿個空碗玩才行。通常5個月左右,寶寶就可以吃輔食了,他們也慢慢想自己吃飯了,所有會有搶餐具的行為。

家長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讓寶寶拿個勺子或者碗意思一下,如果寶寶實在想自己上手,可以裝一小碗給他,讓他自己來。不過餐桌的畫面會有些慘不忍睹,需要提前做好防護。這個過程都是要經歷的,寶寶也可以早點學會自己吃東西。

4、喜歡尖叫

有的寶寶會不經意間尖叫,或者遇到什麼激動的事情時尖叫,還會發出奇怪的叫聲。家長可能會突然被嚇到,不能理解寶寶的行為,認為那是怪癖。

寶寶到了5個月,會想要開始說話,特別是激動的時候,會努力發出聲音引起注意。這可能是他生理上有需求了,比如肚子餓了或者想排洩,家長都要注意。如果沒有這些狀況,家長可以淡定一點面對,寶寶會減少這樣的行為。

5、怕生人

寶寶很缺乏安全感,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在家裡,沒見過其他人,或者對其他人沒什麼印象。突然出現的生人,他們會驚慌,一見人就哭。家長不用急著讓寶寶接受他人,多多安撫他們,有生人的時候陪在寶寶身邊,他們會慢慢融入的。

6、喜歡亂丟東西

有的寶寶會趁家長不注意,隨手把身邊的東西丟開,家長撿回來以後還接著丟。很多家長把這理解成孩子的惡作劇,殊不知這是寶寶在鍛鍊自己手眼協調。家長也不用急著管束寶寶,反而可以和寶寶多多互動,比如做一個小筐,教寶寶丟進筐裡玩。

7、喜歡扯紙巾

寶寶還愛扯紙,一碰到抽紙就一股腦的把紙全抽出來,拿到捲筒紙則是把紙全滾地上。家長會覺得很苦惱,但這是寶寶手指靈活的表現。家長可以找比較柔軟的廢棄紙張讓寶寶扯著玩,看著寶寶別讓他誤食就好。

8、對某些物品產生依賴

不止寶寶,很多大人也會對一些物品產生依賴,可能是一個娃娃、一張墊子,去到哪都要帶著。家長會覺得麻煩,那卻是寶寶的安全感所在,家長可以給寶寶多些安全感,他就不會過於依賴一些物品。

9、愛搬運東西

寶寶也會化身小小搬運工,把衣服搬到這搬到那,把東西搞亂。這是寶寶在探索世界,把東西翻出來看看有什麼,用自己的力量在&34;自己的世界。家長負責寶寶的安全就好,別讓他們碰到危險物品。

10、愛咬牙

牙齒開始往外冒的時候,牙齦會有點痛,寶寶就會選擇咬東西來替代這種疼痛感,找不到東西咬的時候就喜歡自己咬牙。家長還是準備一些較硬的可食用物品給孩子咬咬比較好。

當寶寶出現以上10種行為時,爸爸媽媽要知道是為什麼,別盲目&34;,反倒違背孩子成長規律。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寶寶佔了幾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被誤解成「惡習」的10種行為,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一堆人出招,說什麼嘴巴上塗苦瓜,讓他覺得苦就不舔了;塗檸檬,酸的就不舔了,Balabala……家長們為何不想想寶寶是什麼原因才舔的呢?在此之前,強制幹涉,孩子同樣會出現「延遲滿足」的行為,也就是補償性行為。比如以後喜歡咬指甲、咬嘴,變成真正的壞習慣。
  • 娃被誤解成「惡習」的10種行為,若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會發現,寶寶會做一些父母禁止做的事情,而且,有的事情是父母禁止也禁止不了,寶寶還是會去做,這令很多父母感到頭疼。其實,寶寶之所以做這些事情,不是想與父母作對,是因為這些行為是符合寶寶的成長規律,寶寶在天性的驅使下會主動去做,父母的阻擋反而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 寶寶的「惡習」得保護好,父母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然而有些習慣並不是真正的壞習慣,對寶寶來說其實非常正常,父母要保護好,過度幹預反而成為了一種多管閒事。01寶寶被誤解的十種惡習但是在父母看來吃手的這種行為非常不衛生,所以他們會想要去幹涉。然而這對寶寶來說,卻是他們自我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
  • 寶寶出現這些「煩人」行為,家長別盲目阻止,寶寶正在悄悄探索呢
    其實育兒的主旨是了解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順勢而為,但是很多家長卻缺乏相關的知識,把孩子符合發育規律的一些正常行為認為是不好的,甚至會加以阻止。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經歷一些敏感期,在這些敏感期裡,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主要是為了擴展認知,促進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家長朋友們如果捨得放手讓孩子探索,那麼孩子就能夠順利的進入下一個敏感期。
  • 寶寶的這5種行為,看似「討厭」其實代表對媽媽的愛,別盲目拒絕
    在這裡,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寶寶的這五種行為,看似"討厭",其實是代表著他們對媽媽的愛,因此各位寶媽們遇上了千萬別盲目拒絕,以免傷了孩子的心。那麼,到底是哪五種行為呢?第1:揪頭髮就像李女士遇到的這件事,實際上是寶寶想跟媽媽玩,因此會通過這樣的辦法來引起母親的注意,雖然看上去手法非常"不友好",但其實這是因為頭髮是比較好抓住的地方。
  • 3歲前的孩子,3個「不乖」行為是成長需要,家長別誤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長參與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的確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但是有很多家長過度參與了,因為關心則亂的心理誤解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事,反而給育兒帶來了阻礙。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因為太過關心了以至於一點風吹草動就焦躁不安,以為寶寶長歪了,像上次就一臉憂心地向我們訴苦說寶寶不愛她了,開始反抗了。實際上2歲的他們開始出現自我意識是很正常的,有「反抗」的行為也非常正常。
  • 寶寶這些被誤解的行為,家長不要過多幹預,以免「多管閒事」
    因此,作為家裡備受寵愛的成員,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家人的心。但對於寶寶來說,並不是大人所有的關心都會有助於寶寶的成長,甚至有的時候,反而還會因為家人的過度幹預而影響到寶寶健康發育。所以,為了讓寶寶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在照顧他的時候,在這幾點上要學會「冷眼旁觀」。
  • 清華校長:看似聰明,將來卻難有所成的4種孩子,家長別盲目樂觀
    這幾種孩子,看似聰明將來卻難有所成,家長別盲目樂觀:1.所以說,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再以為孩子耍「小聰明」的舉動是聰明了,別再暗自竊喜、盲目樂觀,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他們的這種愛佔小便宜的行為,終究會讓他們吃大虧。因為這些孩子大多都只能看見眼前利益,沒什麼遠見,所以他們很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誘惑,難成大事。
  • 虐待寶寶的10種行為,大家千萬別對寶寶這樣做
    作者:寶寶知道 等你下一站寶寶出生之後嬌嫩,對寶寶要小心呵護,而很多媽媽又習慣性的以自己的見聞強加給寶寶很多東西,不知不覺中使寶寶身心受虐!以下這10種實際上是虐待寶寶的行為,大家千萬別對寶寶這樣做!
  • 家長關心過度的這3種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寶媽別大意
    家長關心過度的這3種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寶媽別大意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尤其是還很小的寶寶,父母和長輩照顧起來簡直是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現點什麼問題。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對孩子照顧的太較真,尤其是一歲大的寶寶,過度的關心反而會對孩子的發育是不利的,下面我就詳細給大家分析一下哪三個行為對一歲大的寶寶發育十分不利。第一個、孩子三個月大就被經常抱著。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1、孩子愛拆東西許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愛拆東西,拆遙控器、拆玩具等。比如今天剛給孩子買的玩具,第二天就會被孩子拆的亂七八糟。但是,孩子在最後還會把這些玩具組裝起來。
  • 寶寶睡覺時有這4種行為,多數是高智商表現,家長別誤認成壞習慣
    專家指出:孩子在睡覺時的一些行為表現,往往暗示著寶寶的智商很高。睡覺出現這4種行為,多半是高智商寶寶1. 睡姿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種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睡姿會反應不同人的性格特點,睡覺呈「大」字形的人,往往思緒運轉快很多。
  • 寶寶的這幾種「惡習」得保護好,過度幹預,反而「好心辦壞事」
    」,但是很多時候正是你誤以為的「惡習」正在支持著寶寶的茁壯成長,正在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今天美媽就來說說父母一直試圖幫寶寶改掉的3種「惡習」:03玩水寶寶對水真的毫無抵抗力而玩水,可以讓寶寶獲得多維度的感官刺激,繼而幫助大腦神經元創建豐富的連接,從而讓寶寶越來越聰明。所以,別把寶寶愛玩水這事視為「惡習」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讓孩子玩水,有益於大腦發育。
  • 將要開學,警惕孩子染上不良行為,掌握4種方法,讓孩子遠離惡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心願。就算孩子成不了「龍」,成不了「鳳」,最基本要求,是能健康成長。暑假就要過去了,將要開學,離開父母的視線,要警惕孩子染上不良行為。如抽菸、玩遊戲、網癮、早戀等。孩子一旦染上這些,父母焦慮,無助,彷徨,內心總想不明:孩子平時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
  • 別搞錯!寶寶逼瘋你的這10大「惡習」,千萬不能去阻止
    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家寶寶有一些「壞習慣」。如果你家寶寶也有以下「十大惡習」,你可千萬別急著去糾正,這些其實都是好現象,說明寶寶的發育非常正常!現在給大家一一道來,告訴你如何正確引導,把「惡習」轉變為「大發展」吧。
  • 這五種摧毀寶寶抵抗力的行為,父母們可別再做了,對娃的傷害很大
    導讀:這五種摧毀寶寶抵抗力的行為,父母們可別再做了,對娃的傷害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五種摧毀寶寶抵抗力的行為,父母們可別再做了,對娃的傷害很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這9種表現可能是缺鈣了,家長別耽擱
    寶寶出現這9種特徵可能是缺鈣了,早發現早補鈣,千萬別耽擱!1、孩子出汗多孩子出汗多,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被熱的!但孩子一直出汗厲害,也有缺鈣的可能性。不過,寶媽不妨先給孩子穿得少一點、蓋得少一點,先觀察一下。2、寶寶10個月沒出牙寶寶出牙的時間點會受遺傳等各方面的影響,遲點或早點都不用太過擔心。
  • 寶寶4種「荒誕不經」的行為,其實是聰明外放的表現,家長別多心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出品從寶寶咿呀學語開始,不少家長就已經發現,寶寶變得越來越有趣了,總是會出其不意的冒出很多的想法。但有時候做的事情也會讓大人發怒,比如總是喜歡亂拿東西,在牆上塗鴉等等,這些行為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又開始調皮欠收拾了,可是事實上,家長真的誤解孩子了。
  • 1歲女嬰浴缸溺亡,家長的行為令人髮指:別再盲目跟風,真的會出人命!
    從岸邊戴上脖圈到下水,寶寶一直在哭鬧。蔣女士以為孩子只是不適應。其實是脖圈太緊,最後寶寶昏迷了。好在蔣女士一直沒離開,及時發現送醫,寶寶才成功獲救。 嬰兒遊泳被鼓吹成完美無缺,既時髦又有益。實則危險多多。所謂的嬰兒遊泳館,更是亂象叢生。嬰兒遊泳為什麼火爆?
  • 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進行簡單的引導,孩子將來的成就肯定不可限量,就比如下面這3種壞習慣,其實是孩子雙商高的表現,家長若是發現了,可不要盲目的阻止。當孩子出現頂嘴的行為時,家長不要盲目的訓斥孩子,孩子這個時候頂嘴,恰恰說明他大腦發育好,所以才能夠快速組織語言的來和父母頂嘴,所以家長要抓住這個機會,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能讓孩子的語言變得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