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誤解成「惡習」的10種行為,若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2020-09-05 小C育兒家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會發現,寶寶會做一些父母禁止做的事情,而且,有的事情是父母禁止也禁止不了,寶寶還是會去做,這令很多父母感到頭疼。

其實,寶寶之所以做這些事情,不是想與父母作對,是因為這些行為是符合寶寶的成長規律,寶寶在天性的驅使下會主動去做,父母的阻擋反而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父母認為寶寶有哪些惡習呢?

1、吃手

這個現象一般是出現在寶寶一歲之前。寶寶也不是會無緣無故的吃手,在媽媽的肚子中,他們就開始吃手了。在出生後,他們會通過吃手來安慰自己。吃手能夠增加寶寶的手指靈活度,有助於寶寶今後對於雙手的使用。強制幹預反而會使得寶寶延長吃手的時間,無法有效的讓寶寶改掉這個習慣。

當然,在吃手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父母要經常給寶寶的雙手清潔,給寶寶提供一些安全健康的咬膠代替寶寶吃手等等。

2、往嘴裡亂塞東西

這個現象出現在寶寶的口腔敏感期,這是寶寶開始用嘴巴探索世界的時期。一般來說,在兩歲之前,寶寶這個行為就會停止,如果父母幹預的方式有誤的話,會導致寶寶今後採取其他方式來補償這種滿足,比如咬指甲等等,對寶寶身體造成危害。

在寶寶口腔敏感期父母應該保持寶寶身邊物品的清潔,儘量在寶寶身邊放一些食物,讓食物來滿足寶寶。

3、扒拉碗筷

在飯桌上,這是一個不禮貌的行為,父母一般會教育寶寶不要扒拉碗筷。其實,寶寶這樣做,是因為寶寶想自己吃飯,不想再由父母餵食了。

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要讓寶寶自己學習吃飯的動作,在寶寶出現疑惑的時候,引導寶寶學習正確的吃飯姿勢與動作,不要過度幹涉寶寶的學習。

4、經常發出噪音

寶寶在生活中經常會無緣無故的發出尖叫聲等等刺耳的聲音,這讓父母感到寶寶在故意調皮,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因此,當寶寶發出聲音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強行制止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是寶寶表達想得到關注的方式之一,想讓父母或者是身邊的人關注自己。

父母在面對寶寶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不要過度的指責寶寶,要尊重他的這種探索行為,自己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到大聲尖叫,寶寶是會模仿的。

5、怕生

很多寶寶在成長的時候,都會有怕生的時候,他們會顯得很不歡迎陌生人。其實,這個時候,說明寶寶開始有記憶了,能夠分辨熟人與陌生人了。

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不要強迫寶寶去接觸陌生人,自己始終要陪伴在寶寶身邊,讓寶寶慢慢的接受與陌生人見面。

6、喜歡亂扔東西

其實,寶寶在扔東西的時候,需要用到手與眼睛,這恰恰是能夠訓練寶寶手眼協調能力的時候。而且,在父母撿回寶寶扔出去的東西的時候,會建立寶寶對於父母的信任,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準備一個小筐子,專門讓寶寶把東西扔進去,扔的準的話,要給寶寶獎勵,鼓勵寶寶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7、喜歡抽紙巾

有的寶寶喜歡不斷的把紙巾抽出來,其實,這是在增加寶寶的手指靈活度,表現了寶寶手指發育更加精細化。

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沒用的廢紙給寶寶抽著玩。

8、喜歡摟著玩偶

當寶寶過度的依賴玩具或者一些物品而不是父母或者是親人的時候,就說明寶寶缺乏安全感

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多花時間來陪伴寶寶,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不要強制讓寶寶從物品的依戀中走出來,這樣只會讓寶寶更加沒有安全感。

9、喜歡咬牙

這個行為說明寶寶在這個時期處於長牙的階段,牙齦感到疼痛,就像通過咬其他物品來緩解牙齦的不適。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安全健康的奶嘴給寶寶咬,或者是準備一些健康的食物讓寶寶磨牙

10、喜歡把東西搬來搬去

這個時候,說明寶寶探索世界的能力在進一步成長,他們開始感受自己探索能力獲得成就的快感中。

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對於寶寶一些做的合適的行為要給予表揚,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盡善盡美的,會有很多父母看不慣的行為,但是,在父母制止寶寶這些行為前,也要多思考一些,這些行為是不是一定對寶寶有害,對於寶寶是不是會有收穫,自己在阻止的時候應該採用什麼樣合適的方式,或者是用什麼樣的物品或者是方式來補償孩子。

相關焦點

  • 寶寶被誤解成「惡習」的10種行為,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在不該幹預的時候過度幹預反而不利於寶寶發育。這些壞習慣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0-12個月:吃手真相:正常需求大部分寶寶小時候都會吃手,這習慣在娘胎裡就有。所以,吃手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在他們煩躁、無聊、疲累的時候,就會吃手來安慰自己。
  • 寶寶的「惡習」得保護好,父母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然而有些習慣並不是真正的壞習慣,對寶寶來說其實非常正常,父母要保護好,過度幹預反而成為了一種多管閒事。01寶寶被誤解的十種惡習但是在父母看來吃手的這種行為非常不衛生,所以他們會想要去幹涉。然而這對寶寶來說,卻是他們自我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
  • 寶寶10種被誤解成「惡習」的行為,家長別盲目「多管閒事」
    寶寶在發育過程中,總有些行為在家長眼裡是&34;。家長越是想要控制寶寶,寶寶越不受控制。你家寶寶有沒有過下面這些行為呢?寶寶10種被誤解成&34;的行為,家長別瞎制止,易弄巧成拙1、愛吃手一般情況下,出生不到一年的寶寶會習慣性地把手放進嘴巴裡,吃自己的手玩。家長很擔心寶寶把手上的細菌吃到肚子裡,一看到他們吃手就把手拿開。
  • 寶寶這些被誤解的行為,家長不要過多幹預,以免「多管閒事」
    但對於寶寶來說,並不是大人所有的關心都會有助於寶寶的成長,甚至有的時候,反而還會因為家人的過度幹預而影響到寶寶健康發育。所以,為了讓寶寶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在照顧他的時候,在這幾點上要學會「冷眼旁觀」。但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其實不然,寶寶的這種行為正是他探索認識世界的一個過程,我們不應該阻止,要滿足他的這一需求。不過,為了保證寶寶的健康,我們得做好他的手部清潔工作,這樣就不用擔心他吃手手會不衛生了。
  • 將要開學,警惕孩子染上不良行為,掌握4種方法,讓孩子遠離惡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心願。就算孩子成不了「龍」,成不了「鳳」,最基本要求,是能健康成長。暑假就要過去了,將要開學,離開父母的視線,要警惕孩子染上不良行為。如抽菸、玩遊戲、網癮、早戀等。孩子一旦染上這些,父母焦慮,無助,彷徨,內心總想不明:孩子平時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
  • 趁早改掉這3種惡習,沒準還能長高10釐米
    趁早改掉這3種惡習,沒準還能長高10釐米 對於大多數男生來說,在現如今這個看臉的社會並不會選擇把顏值放在首位,反倒是身高是決定一切的根本,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而且在異性眼中也會比較受歡迎。
  • 寶寶的這幾種「惡習」得保護好,過度幹預,反而「好心辦壞事」
    」,但是很多時候正是你誤以為的「惡習」正在支持著寶寶的茁壯成長,正在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今天美媽就來說說父母一直試圖幫寶寶改掉的3種「惡習」:03玩水寶寶對水真的毫無抵抗力我們的大腦是通過眼睛、耳朵與皮膚等五種感官來接觸自然物體的,並將獲得的外界信息輸入大腦,而寶寶的大腦需要足夠多的感官刺激才能得到充分的發育。
  • 把新生兒接回家後,6個部位謹記別過度清潔,否則反倒傷了娃
    但其實只要仔細些,也不是很難學,新手爸媽們快看過來吧~寶寶的6個部位,謹記別過度清潔1、耳朵寶寶的耳朵也會有耳垢生成,但可不能像大人那樣挖耳朵。況且耳道內的菌群保持著自己的生態平衡,有一定自淨功能,根本無需外在幹預。小貼士:不要讓寶寶的耳朵進水,清洗時用棉籤輕擦外部耳廓就好,內部的耳屎會隨著日常活動被抖出來。清洗完耳廓後,再用乾淨的棉球或紙巾擦乾水分,以免水進入耳內導致發炎。
  • 把新生兒接回家後,6個部位謹記別過度清潔,否則反倒傷了娃
    但其實只要仔細些,也不是很難學,新手爸媽們快看過來吧~01寶寶的6個部位,謹記別過度清潔況且耳道內的菌群保持著自己的生態平衡,有一定自淨功能,根本無需外在幹預。小貼士:不要讓寶寶的耳朵進水,清洗時用棉籤輕擦外部耳廓就好,內部的耳屎會隨著日常活動被抖出來。清洗完耳廓後,再用乾淨的棉球或紙巾擦乾水分,以免水進入耳內導致發炎。
  • 寶寶成長的10種探索行為,常被父母當壞習慣,過多幹預反而有害
    是的,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幹涉反而對寶寶有害,好心辦壞事了。父母好好分辨,寶寶的這些行為不是「壞習慣」以下寶寶成長的這10種探索行為,常被父母當做壞習慣,了解後需要你別再粗暴幹預了,科學引導最重要。PS:雖說這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寶寶3歲還沒有戒掉,寶爸寶媽就應該幹預了,讓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忘掉吃手這件事。
  • 常被父母當壞習慣的10種探索行為,別再粗暴幹預,要會科學引導
    是的,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幹涉反而對寶寶有害,好心辦壞事了。01父母好好分辨,寶寶的這些行為不是「壞習慣」以下寶寶成長的這10種探索行為,常被父母當做壞習慣,了解後需要你別再粗暴幹預了,科學引導最重要。
  • 在職場的層次越低,越容易有的3種惡習
    特別是自己在職場中還沒有混出一個明堂來的時候,就會被這些壞習慣,也就是惡習,深深的打壓著,永遠也跳不出職場的低層次,那就別想著什麼晉升加薪了,能安全的在職場上繼續生存下去,就已經是燒高香了。那麼影響自己在職場中正常發揮的惡習都有哪些呢?
  • 隨手拍違章被說成多管閒事?這種行為是否應該鼓勵?
    無獨有偶,前兩天有一名女士,也是因為在高速上堵車的時間,拍下了270餘輛車輛的違章行為,並且該女士也是表示將會交給交警部門。隨手拍違章的人越來越多,網上討論這種行為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但是,卻有部分網友認為這種隨手拍違章的行為就跟小時候愛打小報告一樣,很容易讓人討厭。
  • 超過時間還餵,反倒給娃造成傷害
    但過度把嬰兒米粉「神話」就不應該了,嬰兒米粉怎麼吃?吃到什麼時候?都是有學問的,隨著孩子的月齡發展也需要及時作出調整。若超過時間還喂,並且當成主食,反倒會給娃造成傷害,阻礙發育。建議第一次餵的時候,把米粉與溫開水混合成米糊,用小勺子沾一點放在寶寶的舌下,其自然香味還是挺有吸引力的。連續觀察三天之後,若寶寶沒有出現任何不適、過敏反應,就可以繼續餵這種米粉。雖然以米粉為主,但還是要逐步添加蔬菜的,這是為了讓孩子攝入的營養更加豐富全面。
  • 孩子到一定年齡,父母就要大方給零花錢,否則娃容易沾染「惡習」
    但是,昨天晚上她刷完牙準備回房間,看見兒子躡手躡腳走進房間,然後拉開抽屜偷偷拿了10塊錢。看到那一幕,她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跟老公平時對兒子管教很嚴,沒想到兒子竟有了「偷錢」的行為。當時,寶媽很火大,就把兒子喊到跟前,質問他為什麼偷錢,跟誰學的?
  • 「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是公民有的權利
    於是有人說蔣石林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2006年4月5日《中國青年報》)。  一位草民竟要管「父母官」買車的事,這似乎不合常情,農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歷來是順從的「良民」,什麼時候指手畫腳過「上面的人」。這就難怪該市一名政府幹部會說,蔣石林的做法純屬「多管閒事」,這位幹部說,因為這些事情有人大監督,有黨委、政府部門管理,有紀檢、司法部門查處,還需要一個普通公民來直接「叫板」嗎?
  • 範瑋琪閱兵時曬娃遭批評 再發圖片疑暗諷網友多管閒事
    9月3日,範瑋琪閱兵時曬娃得罪網友引來爭議。當大陸網友為大閱兵而激動萬分的時候,一些臺灣明星則失聲漠不關心,例如範瑋琪閱兵時曬娃。有網友表示,本來挺喜歡你和黑人的,但是閱兵這麼大事卻裝傻,令人心寒。範瑋琪閱兵時曬娃得罪網友,隨後又發一張史努比蛋糕圖片被網友解讀為諷刺多管閒事。不少網友感慨既然毫無中國人的自覺,何必要來掙人民幣。
  • 正向行為支持介入孤獨症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幹預研究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打人、哭鬧、尖叫、自傷等行為不僅對學生自身造成傷害和影響,還嚴重幹擾教師正常的教學活動。正向行為支持法旨在利用一系列「能有效地改變不良行為,維護人的尊嚴,成功促進個體能力,擴展個體的機會,增進個體生活質量」的方法幫助有障礙和嚴重問題行為的個體。它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包含了強化、消退、區分強化等一系列策略,強調通過正向的行為幹預而非負性的懲罰方法,來對個體的行為進行幹預。
  • 生完孩子後誰來帶娃?首先排除四類老人,容易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執筆:張蒙定稿:蘇子後老人給子女帶娃已成生活中的一種常態雖然有了婆婆的幫助,小敏確實輕鬆了不少,但隨著相處的深入,她越來越發現自己無法忍受婆婆身上的一些「惡習」了。由於常年生活在老家,節儉的已經根深蒂固,平時一頓吃不完的飯菜,婆婆都剩到第二天再吃,小敏說過很多次也不聽。
  • 3歲前的孩子,3個「不乖」行為是成長需要,家長別誤解
    導讀:現在的育兒觀念可不同於以前,講究一個「精細」,很多家庭都只想要一個孩子,把所有的精力和資金都放在一個娃身上,進而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這種育兒觀念促進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長參與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的確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但是有很多家長過度參與了,因為關心則亂的心理誤解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事,反而給育兒帶來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