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固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

2020-12-11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微米或納米級顆粒在流體界面上的吸附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熱力學自發過程,看似簡單的現象,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吃的冰淇淋、用的護膚品都離不開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與穩定作用。人類生存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紅塵世界」,空氣中瀰漫著數不清的各種各樣的微納米顆粒:有機的、無機的、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細菌、病毒等也是以顆粒的形式存在。霧霾對人體的危害,是空氣中的有害顆粒與人體黏膜相互作用的結果,細菌或病毒對人的感染過程也是如此。當然,另一方面,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也可被人們利用來製備新型功能材料。顆粒吸附之後,可顯著地改變原流體界面的物理化學及力學性質。因而,以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為基礎,可構成一系列功能軟物質,包括顆粒泡沫、Pickering乳液、液滴微反應器等。甚至基於界面顆粒對外部物理場的響應特性,可以製備外場響應性的智能材料;利用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自組裝,可製備新型膠體晶體、功能超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

迄今為止,膠體顆粒的合成方法日益成熟,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原位表徵技術也得到長足發展,因而,對固體顆粒在流體界面吸附的深層次科學問題進行研究恰逢其時。未來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著豐富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來自物理、化學、力學、材料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多學科的合作,利用小顆粒,探索大學問,從而為推動軟凝聚態物理和流體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動力。

在此背景下,西北工業大學臧渡洋教授課題組近日在物理學權威刊物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影響因子17.032,中科院JCR一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Interfacial viscoelasticity and jamming of colloidal particles at fluid–fluid interfaces: a review」的綜述文章。該文圍繞膠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對界面顆粒的布朗運動、自組裝、相變以及顆粒層的粘彈性進行了綜述和探討,對該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姬曉亮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臧渡洋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北京工業大學王曉露博士和西安文理學院張永建副教授為論文的合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和陝西省等科研經費的支持。

膠體顆粒構築的不同種類軟材料

微納米顆粒與表面活性劑分子相類似,兩者在流體界面的吸附均可改變流體的表面張力,但微納米顆粒改變表面張力的機制更為複雜。當顆粒吸附於流體界面之後,由於顆粒表面缺陷的存在或表面潤溼性的差異,在顆粒表面會形成不規則的三相接觸線和彎月面,並常常進一步造成流體界面的變形。因此,如果用一雙「納米眼」去看載有微納米顆粒的水面,你會發現,水面不但不是平的,甚至會像山路一樣崎嶇不平。這就使得界面顆粒之間除了存在範德華力、靜電力等常規相互作用之外,還存在毛細作用力。因此,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可造成相當複雜的流體表面應力,只能以張量的形式對其進行描述,遠遠超出了簡單流體的表面張力概念。反過來,顆粒被流體界面捕獲後,往往呈現出獨特的動力學行為,比如界面布朗運動、顆粒在界面的遷移和自組裝等。

膠體顆粒造成流體表面張力的各向異性及其張量形式

顆粒吸附於液滴表面,可以形成非常有趣的流體單元:液體彈珠。由於液滴表面顆粒層的存在,賦予液滴以獨特的邊界條件,使液滴內部具有新穎的流場,與外部環境具有理想的傳熱傳質過程。因此,液體彈珠可作為微型的生化反應器,用於生化分析、細胞培養等。比如,在液體彈珠內成功實現了大鼠幹細胞向心肌細胞的分化,整個過程避免了細胞的貼壁生長,呈現十分誘人的應用前景。

覆有納米顆粒的液體彈珠內的細胞培養

值得指出的是,微納米顆粒-流體複合界面具有一定的粘彈性,特別是具有一定的剪切性能。因此,微納米顆粒常用於穩定流體-流體界面。比如納米顆粒穩定的泡沫具有超常的穩定性,甚至可穩定存在半年以上而保持氣泡不破裂。利用顆粒在界面的堵塞(Jamming),可對液滴或氣泡進行形狀塑造,不但可以形成非球形的液滴或氣泡,還可以製備任意複雜形狀的液滴,比如A-Z 26個英文字母形狀的液滴。這為微尺度的材料加工製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表面納米顆粒將液滴塑造成26個字母形狀

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極其尋常卻又十分複雜,其中涉及熱力學與力學、軟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等不同學科的交叉。這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將載有顆粒的流體界面的宏觀特性與膠體顆粒的吸附和潤溼聯繫起來,如何將微納尺度的熱力學過程與宏觀尺度的膠粒動態行為(擴散、遷移、自組裝、界面弛豫等)聯繫起來。這顯然具有極強的非線性和跨尺度的特徵,要深入揭示顆粒界面吸附現象背後的科學機理,仍需要開展大量的實驗、模擬和理論工作。

相關焦點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來自《易經•繫辭上傳》,其意思為「一陰一陽搭配變化,就成為道」。「道」是指陰陽二氣搭配變化的過程和法則。並非在《道德經》裡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萬物的來源和歸宿」,具有超越性和內存性。《論語》裡孔子感慨:「朝聞道,夕死可矣。」這裡的「道」卻是人類共同的道路——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經》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之道。《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繫辭》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圖是陰陽之道的最好體現,表達了《易》之三易: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賞罰分明,有令必行
    偉人曾說:「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或複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象,或思想現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換句話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 一陰一陽之謂道---約會線和分手線介紹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下跌了就是陰柱,上漲了就是陽柱。以「太極生兩儀」來推擬社會日常,一陰一陽兩根蠟燭線相向運動可視為約會,背向運動則為分手。因此,蠟燭線技術中就有了約會線和分手線。
  • 《易經》背後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人要認識到客觀的矛盾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稱為道;《易經》中的這句話蘊意深刻,今天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變化。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
  • 天幹相合與合化最終定五行之性格,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前面我們講了十二地支之關係,很複雜,地支包括有六合又有六衝,又有刑,還有三合三會。而天幹的很簡單,就一個「合」。而且這個合很好記: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逢5而合。上圖中(先只看上半部分--甲乙相差5,乙庚相差5……):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另外還可以看出一個規律:都是陽和陰的相合,沒有說兩個陽相合,也沒有兩個陰相合,這就是易經裡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那麼這個合好還是不好?
  •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最大的學問!
    是「道」。什麼是「道」?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人為什麼生病呢?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
  •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兩種人越是聰明,越容易招致禍患
    《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人們:一旦言行舉止失衡,就會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其實,一個人再聰明,若果有以下2種跡象,也是非常容易招致禍患的。
  • 太極健康—《易經·繫辭》一陰一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譯文: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就這個道的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然再思:在再次學習這句話說,讓我有點感悟的是兩個 「 一 」 字,假設我是易經的作者,如果我要表達的是譯文的意思,陰陽矛盾對立變化統一是道,那我就可以寫 「 陰陽之謂道 」 ,也就是可以省略兩個 「 一 」 字。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與易的關係是什麼?
    《周易》中有言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後世道教也把這句話作為自身宗教理論的來源之一,並對其做出諸多理論上的探討、註疏和演繹。從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來看,道教的產生和發展均立足於以「易」來解「道」的前提基礎。《老子想爾注》說:「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
  •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254天)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才能走得更, 「一陰一陽之謂道」,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面,達到了某種對立統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做人做事同樣如此。當問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能一味含含糊糊,必須以有效手段予以解決。但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卻要儘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能只圖一時的痛快,卻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菩薩心腸,就是做人要寬大仁慈,不做壞事,事不做絕,更不會仗勢欺人,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 一陰一陽謂之道,懂陰陽,方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很關鍵的內容,萬物不離陰陽,當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我們都羨慕有學問的人,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所以搞懂這一點,你就是大學問家,問題是你還這真能忽悠的住。因為這個陰陽呀,涵蓋了萬事萬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精華,你可以用它去闡釋任何事情,為什麼有春夏秋冬呢?因為天地間陰陽氣的轉換。
  • 「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是蘊藏在「大象」中的根本因素
    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始終處在差異、對抗、抑制、排斥之中。陰陽對立制約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陰陽雙方是相對的、有差異的,如上與下、天與地、內與外、氣與血等,都具有相對的屬性。凡陰陽所指代的事物,其屬性都是對應的,沒有兩相對應的雙方便構不成陰陽。
  • 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的非牛頓流體
    將剛咀嚼好的(軟)口香糖捏成一錐形,平放在桌面上,椎尖向上,然後正對丟下一個完好的椰子,碰撞後你會發現,口香糖能完全嵌入到了椰子殼中,而且椰子殼還會裂開一條縫。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下面將揭曉其中的奧妙。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