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瞎忙窮忙,學學高效能人士的這7種方法

2020-08-28 清音夜讀

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凡爾納每天早上5點鐘就會起床,然後一直伏案寫到晚上8點。在這15個小時中,他通常只在吃飯時休息片刻。但他並不會與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通常都是妻子給他送到他寫作的地方,他搓搓酸脹的手,拿起刀叉,以最快的速度填飽肚子,然後抹抹嘴,繼續拿起筆工作。

他的妻子看他如此辛苦,非常心疼地問:「你寫的書已經不少了,為什麼還抓得那麼緊呢?」

凡爾納笑著說:「你記得莎士比亞的名言嗎?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哪能不抓緊呢?!」

在4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凡爾納記了上萬冊筆記,寫了104部科幻小說,共有七八百萬字,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一些感到驚異的人悄悄地詢問凡爾納的妻子,想打聽凡爾納取得如此驚人成就的秘訣。凡爾納的妻子坦然地說:「秘密嘛,就是凡爾納從不放棄時間。」

時間是每個人最珍貴的財富,只有善於有效利用和管理自己時間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獲得最大的進步和更多的突破。

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崔智東的《不瞎忙,不窮忙:哈佛時間管理課》匯聚了哈佛的學者、智者、各界成功人士經過大量的實踐應用之後的寶貴經驗,學會這7種方法,讓我們擺脫瞎忙、窮忙。

不瞎忙不窮忙:哈佛時間管理課

▼01 什麼是瞎忙窮忙

1.瞎忙——沒有準備,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哈佛智者認為:準備的程度決定著你前進的距離,走在最前面的,總是那些有準備的人。

2.窮忙——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一名銷售員早上來到辦公室,按照工作安排,他應該在上午給十多個客戶打回訪電話,然而,整個上午,他都在翻閱資料、收集信息,中間上過幾次廁所,喝過幾次水,和同事聊了會兒天,也打過幾次電話,不過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快就到了午飯時間,他決定把給客戶打電話的工作挪到下午,即便他知道會議和製作提案已經佔滿了下午的行程。快下班的時候,他忙著整理會議記錄,上交當日的工作報表等,做完這些後,辦公室的同事已經收拾東西準備下班了。在最後關上電腦準備離開辦公室的那一刻,給客戶的電話依然沒有打,因為已經「沒有時間」了——他要下班了,那些工作就留到明天再做吧!

有時候我們也意識到了時間的重要性,也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為之十分努力,但卻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在做無用功。

3.越忙越抓狂——掉進時間「黑洞」

每天上班後,投入工作之前,對一天所做的工作進行「業務分解」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雖然需要提前投入十幾分鐘,但相對於事後的混亂,這十來分鐘的提前投入絕對是值得的。

4.「無聊」——隨意揮霍時間

所謂的「窮忙族」,可能比任何人都更忙碌,工作也更辛苦,但卻忙的沒什麼價值,這種「忙」,本質上其實就是對時間段隨意揮霍。

商界精英鮑伯·費佛說:「我必須堅持養成一種習慣:任何一件事都必須在規定好的幾分鐘、一天或一個星期內完成。每件事都必須有一個期限。如果堅持這麼做,你就會努力趕上期限,而不是無休止地拖下去。」

有多少人能像鮑伯·費佛這樣,做時間的主人?高爾基曾說過:「人從他出生的那天起,就一天天接近死亡。」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時間總是在不斷減少和失去,你無法創造,也無法花錢去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去做某件事。而實際上,時間恰恰比任何商品都更有價值,它是無價的。

5.浪費時間——做事三分鐘熱度

要改變三分鐘熱度的懶惰基因,請試著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專注於這件事,直到完成階段性的目標為止。

6.拖延——對生命最大的浪費

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脫,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02 學會高效能人士的這7個方法,你就不會瞎忙窮忙

1.把表調快10分鐘

許多人總是習慣於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鐘」,認為這樣可以逼自己集中精力,從而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殊不知,這種做法常會給我們帶來麻煩與損失。

我們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貪戀幾分鐘的睡覺時間而吃不上早餐,胡亂洗了把臉就衝出門去,在往公司或約會地點趕的時候,一個勁地大罵交通差勁,等到一邊攏著頭髮一邊跑到公司或約會地點的時候,卻早已過了上班或約會的時間。

很多人因為拖拉的毛病而吃了不少苦頭,把本來可以成交的生意給搞砸了,破壞了原本很好的人際關係,給上司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每次遇到這種事情,無論是家裡的鐘還是手腕上的表,不妨把它調快10分鐘。

李嘉誠14歲就因家境貧寒而輟學,但他牢記父親的教導,做人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他謝絕了舅父繼續供他上學的好意,自謀職業當起了茶童。他每天工作15個小時,總把時間調得比別人快10分鐘,定好鬧鐘,最早一個趕到茶樓。後來,李嘉誠為了不耽誤開會,不失約於人,雷打不動地將自己的手錶調快了10分鐘,以保證準時出席或赴約。

李嘉誠曾在17小時內談妥一筆2.9億港元的交易,隨即致電滙豐銀行,兩分鐘內就安排了一筆1.9億港元的貨款。他處世果斷、老練,決不拖泥帶水。他經常對下屬說:「早上的事情,下午必須有決定或答覆;假如17小時內發生的事非常繁複,則一定要在24小時內答覆。」這就是華人首富李嘉誠對時間的態度。

把表調快10分鐘這個習慣,李嘉誠一直保持了大半個世紀。

2.只專注於有效的工作

哈佛時間管理學認為,一個總是忙於要事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會首先確認它是否是最有效的,然後才會傾其所能,努力地去完成。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專注於有效的工作,需要你避免分心。要避免分心,就要儘量把那些會妨礙你的事物阻擋在門外。如果你有單獨的辦公室,你可以把門關上,讓辦公桌遠離走廊,用電話錄音過濾電話,或者在門口掛一塊「請勿打擾」的牌子。如果你和同事共用一個辦公室,可以跟同事約定工作時間儘量減少討論,保持辦公環境的安靜。對於同事的請求,如果與自己的工作相衝突,就婉言拒絕;如果與自己的工作沒有直接衝突,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負面的影響,也可以答應他們。

如果別人的打擾真正影響了你,讓你沒辦法專注於有效的工作,你可以抽出一些時間,跟找你的人見見面或者電話溝通一下,當然,這要安排在非工作時間。

你要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工作,而不是順應別人的時間表做事。你越能控制好自己的時間,就越能專注於有效的工作,進而主導自己的一生。

3.有技巧地拒絕

哈佛時間管理學認為,生活中的大多數人由於愛面子而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一些要求,結果無端地浪費了很多時間,耽誤了很多事情,失去了不少本來可以抓住的機會。

對於很多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拒絕別人時沒有採取正確的方法,很可能會失去友情,被人誤解。然而,有時候你不得不拒絕別人,所以,學會拒絕的技巧很重要。

拒絕別人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移花接木法。

(2)自言自語法。

(3)先承後轉法。

(4)略地攻心法。

4.認識自己的最佳做事時間

在這裡,最佳時間指的是一個人最佳工作的時間。通過長期的工作,你能夠發現什麼時候是你的最佳工作時間。對於你來說,它可能是早晨很早的時候,也可能是下午或晚上很晚的時候。

5.每天多做一點點

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可以帶來成功,但我們多做一些自己分外的工作,比別人期待的更多一點,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給自我的提升創造更多的機會。

你沒有義務去做你職責之外的事,但你可以自願地選擇去做,或者想辦法讓自己養成多做一點點的習慣,以鞭策自己快速前進。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珍貴、備受重視的素養,能使人變得更加敏捷、積極。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每天多做一點」的工作態度都能使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老闆、委託人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從而給你更多的機會。

卡洛最初為杜蘭特工作時,職位很低,薪水也不高,經過他的努力奮鬥,他成為了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並且得到了杜蘭特的重用,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有很多人問卡洛為什麼能那麼快得到成功,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成功的秘密就在於每天多幹一點。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裡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裡。然而,在杜蘭特先生工作的時候,他總會讓我給他找文件、列印材料。一開始,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做的,由於我的出現,這些事很快都成了我的事,杜蘭特先生也逐漸養成了招呼我的習慣。對於我來說,這些事的確沒有人要求我做,但我認為我應該為了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去做,在杜蘭特先生需要我的時候給一些幫助。」

命運不會虧待一個矢志不渝者。成功最欣賞那些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假如人與自然界一樣有春華秋實,那麼能每天努力一點點的人,一定能品嘗到金秋的瓊漿玉液,享受大地賜予的豐收喜悅。

6.掌握ABC分析法

懂得節省時間才能算得上是高效使用時間。人們在研究如何讓工作高效的時候,總結出了ABC分析法。

在確立工作次序的時候(假設都以ABC為主要標記符號),首先應該列出清單,其次是在那些你認為最重要的條目上標明A,在那些一般重要的條目上標明B,在那些最不重要的條目上標明C。其實,在這個標記的過程中,根據的完全是你個人對這件事情的重要價值和時間安排上的一種估量,因為你並不確定現在這種排列方式是否適合你這一天的時間。當然,不同的人對時間的安排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一天當中總會有幾件突發事情。

通過ABC這種排序方式,你可以輕鬆地將清單上的所有條目次序完全標記出來。

7.秩序是效率的第一法則

在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的天花板上,寫著著名詩人波魯的一句話:「秩序是效率的第一條法則。」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有些習慣可能不好,但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而有些則是我們為獲取幸福與成功的最大阻礙。我們應該堅決改正它,將它摒棄,否則,這些惡習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惡劣的影響。

長期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始終按照事情的輕重程度去辦事。但經驗表明,按部就班地做事總比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要好得多。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先安排好工作秩序。

結語

高效能人士的7個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時間管理」。一個成功的時間管理者,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不僅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還能有效地遵守工作時間,不讓任何一個計劃或時間表變得毫無價值。

「時間管理」的過程從實質上說也是「自我管理」的過程,我們學習高效能人士的7個方法從實質上說其實就是學習他們如何「自我管理」。當你擺脫了瞎忙窮忙,能從容應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那你也就實現了自我管理,達到了自我成長,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不養成高效的習慣,你就只有當作「窮忙」反面教材的命
    只要養成這7個高效工作的習慣,就能夠擺脫「窮忙族」的標籤,不再是別人眼中的反面教材,自己也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1.積極主動領導喜歡積極主動的員工。如果什麼事情都要領導去安排,要領導說明白,那領導還不得累死。作為員工就要懂得看眼色,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 測試一下你是不是窮忙一族?
    而你,毫無疑問,也是這之中標準的窮忙一族,忙了卻沒有得到什麼。你還算是一個比較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平時也有喜好與興趣,想要外出去看好多好多的風景,想要吃遍天下間所有的美食,想要純粹宅在家中一本閒書一杯清茶度過日子……可是這一切你都沒有辦法實現,卻只能在公司單位的電腦前面,純粹地在腦海中想一想。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VS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福布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 高效能人士的筆記整理術
    大多數人總在忙碌,卻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沒有效果的「瞎忙」。事實上,也許不是你的能力不足,也許不是你不夠勤奮,而是從一開始,你就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做筆記這件事,太多人都選錯了路。每個人生活當中都少不了做筆記,從學生時代的課堂筆記,到工作之後的工作日誌,你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成長,也用文字來記載自己的工作經歷。最終,這些凝聚著你寶貴經驗的文字,就將側面反映你能走到什麼高度。一個人的筆記做得有沒有效果,直接反映他的學習能力,反映出這個人到底能不能成功!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不就是拿起筆桿子寫字的事嗎?
  • 高效能人士的7種心態:提升效率的3個方法,讓你更快地達成目標
    很多時候機會就擺在我們面前,而那些能抓住機會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既敢於冒險,而且能高效行動的人。高效率意味著能更快的達成自己的目標。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書是《高效能人士的7種心態》,高效能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很「功利」,總是比誰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總是在行動之前為自己畫一個很大的框架,然後不斷以行動來填充這個框架以下是根據書中內容總結出的3個知識點:1、給自己框定一個結果圖像
  • 5種簡單方法,讓你變身高效人士!
    秘 訣 一利用清晨一小時提升一整天的精氣神通過調查,高效能成功人士的共性有下面5個:①大部分人都習慣早上6點或更早時間起床;《魔法早晨》的作家哈爾埃爾羅德認為,擁有魔法早晨的前提是每天起床後把所有時間都貢獻給個人發展,這樣你才能具備必要的能力,把想像中的極致人生變為現實,讓它比自己認為的可能時間更快到來。將這一點當成每天要遵守的紀律就很重要了。
  • 窮忙,是年輕人最大的悲哀
    所謂「窮忙」,是你不懂得梳理人生。遺憾的是,我身邊有太多的人,都在不斷地窮忙。前幾天,A中學績效改革,朋友張老師被扣發了年終獎,還被留級教高二。在和我見面的那個晚上,她哭了整晚。她說她幾乎是每天最早來學校的那個,也幾乎是學校最晚走的那個,保安可以作證!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是你事業有成的途徑?
    本書簡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1989年出版以來,已成為一部永恆經典、裡程碑式著作——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30年,總銷量超過2500萬冊,在全球140個國家以40種語言出版,影響數億人打造卓有成效的人生。持續性的行為變革,需要個人和組織採取全新的思維方式,掌握和實踐更好的全新行為方式,直到習慣養成位置。
  • 別讓無效努力毀掉你:如何從瞎忙族升級為高效牛人?
    今天跟大家聊一話題:如何從瞎忙升級為高效牛人?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從早到晚忙不完,能寫到月報裡的工作成果卻沒多少;每天都困得不行,靠咖啡甚至抽菸來續命;總感覺很多工作都要做,焦頭爛額,還越做越亂…時間永遠不夠用,個人生活總被加班佔滿,升職加薪永遠輪不到自己。為什麼呢?我們付出的大量時間精力,都是無效努力。
  • 高效人士的7個壞習慣
    優秀到底是一種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文 / 風裡_李峰    領導力測評師、培訓師、教練,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 《五大品質:卓越領導力心理基因解碼》作者我們熟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任何好的事物,都有壞的一面,習慣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壞的習慣,又何嘗不是優秀品質的必然行為表現?
  • 學會讓自己閒下來擺脫窮忙享受生活
    (稱之為瞎忙)有人說,賺錢多的老闆應該很忙才對呀?其實,並非如此,越是賺錢多的,反而會懂得讓自己閒下來。否則那賺的不是錢,而是給醫院打工。雖然這是某國學大師的強行解釋,但確實是有道理的。那麼,窮忙這個死亡循環怎麼破?是先解決窮?
  • 高效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小習慣
    我無意識地瀏覽著,《高效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學習習慣》這本書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這正是我需要學習的東西,所以迅速地下單購買了。買回來後我花了一天時間來看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在日本以教授各種考試秘訣而著名的和田秀樹,他所倡導的學習習慣幫助了很多人實現了高效學習的願望。本文我總結了書中高效學習的七個習慣,希望能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你有幾個?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你有幾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是,當然不是!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專家和領導力大師,曾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他在這本書裡,想要傳達的精髓就是: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一定要平衡好產出和產能,這就是所謂的高效能。而維持產能的關鍵就是自我提升。
  • 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做事的?他們都有這7個習慣,你也能學會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之所以是一部暢銷書,是因為讀者認為他在書中講的東西是有效果的,是對他們有用的。所以,即便在作者去世了好多年之後,這本書依舊暢銷不衰。這本書中說的很多原則,我是比較認同的,在讓我受益匪淺的同時,也讓我感覺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好書就應該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面就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 怎樣擺脫「窮忙」?
    同時執行多份Case,腳不沾地,加班無數,犧牲假日,無暇娛樂,這一切換來了什麼?答案是Nothing,沒有豐厚的收入、多彩的生活、光明的前途。階段性「窮忙」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新聞中心開展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11351人參與):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12.7%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為「窮忙族」,只有12.3%的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是「窮忙族」。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第一章
    高能高效能人士的7的習慣:第1部分:重新探索自我1: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品德成功論提醒人們,高效人的生活是基本原則的,只有當人們學會並遵循這些原則,這一過程需要「耐心」「教育」與「鼓勵」等原則配合。原則是不同於實踐,實踐是特定行為或活動,在某一種情況下不屬於實踐,未必能在那種情況下不實用。實踐是個別的具體的,而原則是深刻的基本和普遍的原則適用於任何個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結構。如果我們把原則內化為習慣就能夠用不同的實踐方法應對任何局面。
  • 這7種高效背誦方法,小學到大學都能用!
    記憶方法:記住文章中出現的一個或幾個人物,或者把自己當成這個人物,去品味他的語言,體會他的情緒,這樣既能讓孩子充分理解內容,又能提高他的背誦能力。關鍵詞記憶法記住內容中表示時間、方位、順序的關鍵詞,再根據詞彙提示來記憶背誦。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01:如何對待一隻下金蛋的鵝
    作者史蒂芬·柯維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今後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依然有效,而且變化越徹底,挑戰越嚴峻,這七個習慣對人們越重要。這本書就是他的代表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自問世以來,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7年之久,堪稱美國企業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一本「聖經」。
  • 後疫情時代,掌握這7種高效學習方法,讓你告別知識焦慮
    03掌握7種高效學習方法,實現自我能力躍遷秋葉老師在《高效學習7堂課》裡指出:一旦掌握高效學習方法,得到的一個額外好處就是不容易焦慮。這就是表面忙碌,內心焦慮的寫照。」秋葉老師在這本書裡提出了高效學習者的7種方法,即選好方向(定位),搭好體系(框架),請好教練(精進),善用網絡(聯機),多做總結(復盤),強化輸出(成果),輕鬆跨界(遷移)。後疫情時代,只要掌握好這7種學習方法,我們也能成為真正的高效學習者,實現自我能力的躍遷。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由內而外地進行自我提升,受用終生
    在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總結了高效能人士必備的7個習慣。這7個習慣不僅有助於讀者向成為高效能人士更進一步,更是人生修煉的7大信條。作者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和意願交織的結果,因此,習慣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形成的。一個人成長是從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習慣培養的過程,培養出好的習慣,才能算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