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能夠直接掌握人生的途徑:
第一,做出承諾,並信守諾言;
第二,確立目標,並付諸實踐。
本書簡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1989年出版以來,已成為一部永恆經典、裡程碑式著作——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30年,總銷量超過2500萬冊,在全球140個國家以40種語言出版,影響數億人打造卓有成效的人生。
持續性的行為變革,需要個人和組織採取全新的思維方式,掌握和實踐更好的全新行為方式,直到習慣養成位置。而一旦變革成功,將成為個人持久的核心競爭優勢,最終演化為組織的終極競爭優勢——這就是「七個習慣」的力量。
這本書為什麼重要
今天去見客戶,帶點湖南黑茶。
他山東人能力很強,人脈資源,但一直做傳統事情,對拿代理也是沒把握,估計昨天晚上也是思考了一個晚上,見到了我,是滿滿的問題和我交流。我直接說了我心裡的那點東西,他聽了邊給我拿煙,邊倒茶。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類型的人,你沒有聽明白他們在說什麼,你有沒有思考對方在思考什麼?你有沒注意對方在關注什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教我們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本書作者史蒂芬·柯維,就曾與他的妻子桑德拉深受一個問題的困擾——他們的兒子學習成績很差、與同學交往並不成熟,不僅如此,由於身材瘦小,他總是打不好棒球,引來周圍人的嘲笑。
起初,柯維夫婦也嘗試像其他「完美父母」一樣,拼命鼓勵孩子,不論孩子表現得有多差,他們都會跟他說:「加油,孩子,你辦得到!」然而,孩子卻實在不擅長打棒球,鼓勵變成了一種高要求,讓孩子更加牴觸、難過、想要放棄。
經過反覆思考,柯維夫婦決定改變自身對問題的看法,與其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如放棄比較,多欣賞孩子的優點,相信他有能力對付人生的種種挑戰。這種信心傳達給了孩子,促使他以自己的速度與步調發揮出了潛能,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人。
而這一經歷,使得柯維開始思考,如何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經過提煉與實踐,他得出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唯有從自身做起、從內心認同思維方式、品德操守和動機的改變,你才能真正改變,獲得成功和幸福。
怎麼做到從被動人格變主動人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什麼?
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絕不淺嘗輒止,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做出的選擇總是基於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基於情緒或受限於周圍條件。相反,消極的人不願意為自己的抉擇負責,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周圍環境、過去、他人的行為的受害者,不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人。
習慣二:以始為終(先有目標後有行動)
個人、家庭、團隊、組織通過創造性的構思來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對於任何項目,無論大小,也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的,都下決心完成。他們確立並獻身於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人際關係和目標。相反,低效能人士缺乏個人願景、沒有目標,只會隨波逐流,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習慣三:要事第一
以要事為先的人總是按照事物重要性的順序來安排生活並付諸實踐,無論情勢如何,他們的生活總是遵循自己最珍視的原則。相反,低效能人士習慣於先做不重要的事,總被各種瑣事纏繞,被緊迫的事務弄得團團轉。
習慣四:雙贏思維
有雙贏思維的人能在交往中尋求雙方獲利、互相尊重。他們基於到處是機遇和富足的心態,基於「我們」而不是「我」來進行思考。他們總是通過向情感帳戶存款來建立與他人的互信關係。相反,低效能人士抱著匱乏心態,把生活看作是一場零和遊戲,陷入對抗的心理。
習慣五:知己知彼(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當我們懷著理解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回答對方問題的心態去聆聽時,我們就能進行真正的溝通並建立友誼。這時再坦述己見、爭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理解別人需要的是體諒,而爭取別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氣。效能在於這二者的平衡或適當的結合。而低效能人士呢,常在沒有理解對方的時候就先講述自己的觀點,不對問題做出客觀診斷就盲目開出處方。
習慣六:綜合統效
統合綜效的人與對方合作,尋求變通後的第三種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種更好的解決方案。統合綜效的基礎是尊重、讚賞甚至慶幸彼此間的差異,它是某種創造性的合作,1+1=3或者更多。低效能人士則試圖在自己的形象中克隆他人,把雙方的差異看作是威脅。
習慣七:不斷更新(磨刀不誤砍柴工)
高效能人士會不斷在生活的四個方面——身體、社會/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這將增加他們實踐其他有效習慣的能力。而低效能人士沒有自我更新改善的計劃,最終將失去競爭力。
當我們焦慮時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關注圈裡了
我們人生中有一個影響圈和一個關注圈,影響圈在中間,外面是關注圈,影響圈就是你做了事,力所能及可以改變的事情,關注圈是你只能評論,發表意見,只能生悶氣,無法改變的東西。所以一個積極的人應該把經歷放在影響圈中做事,如果你天天焦慮,天天痛苦,天天抱怨,天天指責,天天找藉口,這都是在關注圈下功夫,你的影響圈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範仲淹年輕時在開封念書,有一天皇帝來視察,大家都跑出去看,範仲淹在那寫字,旁邊人說,皇帝在外面,你怎麼不去啊,範仲淹說我今天要是書讀得不好,見了皇帝也沒用,我今天要是認真讀書,總有一天他會見我。對於範仲淹來說讀書就是影響圈,所以他們那一班同學只有範仲淹做到副宰相,天天見皇帝見得想吐,這就是影響圈和關注圈的區別。
人的習慣就像電腦的自動執行程序,總以條件反射的速度來解決一個個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們說習慣重要,是指它總是先於思考就開始行動了。
如果你想做成事業,就要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學會說「不」,優先要事,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在緊急與重要之間知道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