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靈魂深處,擁抱內在小孩

2020-12-19 小君在悅讀

天才級靈性詩人與哲人——魯米 ,

他那些曾深深感動過我的詩句:

1.

注意看那些

在窗戶光線裡移動的塵屑。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

我們鮮少用心傾聽

我們內在的音樂,

但我們莫不隨著它起舞。

2.

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

我們品嘗此刻,來自永生的味道,

我們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

我們是甜蜜、清涼的水,

也是潑水的罐子。

3.

我為什麼要尋找他呢?

我不就是他嗎?

他的本質透過我而顯現。

我尋找的只是我自己!

4.

不要單單滿足於聽別人的故事,

不要單單滿足於知道

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展開你自己的神話,

讓每個人都明白

這句話的意義:

我們,打開了你。

5.

注意每粒微塵的移動。

注意每個剛抵達的旅人。

注意他們每人想點的不同的菜。

注意星怎樣沉,日怎樣升,

所有河流怎樣共奔大海。

6.

如果我們能人手一根蠟燭,

齊步走入黑室,

自能看出

象的全貌。

7.

不要問愛能成就什麼!

色彩繽紛的世界就是答案。

河水同時在千萬條河川裡流動。

真理活躍在夏姆斯的臉上。

8.

有一顆光的種子,種在你裡面。

你必須用自己去澆灌它,

否則它就會死亡。

9.

在世界的軀體中,

他們說,有著一個靈魂,

那個靈魂就是你。

不過,你我總是在彼此之中,

這一點,

倒是從來沒有人想過。

10.

我體內有個原型。

它是一面鏡子,你的鏡子。

你快樂,我也會快樂。

你愁苦,我也會愁苦。

我像綠茵地上柏樹的影子,

與柏樹不可須臾分離。

我像玫瑰的影子,

永遠守在玫瑰近旁。

11.

在你的光輝中,我學會如何愛。

在你的美中,我學會寫詩。

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

別人看不見你,

但有時,我看得見,

那一瞥,成就了這件藝術。

12.

有一片田野,它位於

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裡等你。

當靈魂躺臥在那片青草地上時,

世界的豐盛,遠超出能言的範圍。

觀念、言語,

甚至像「你我」這樣的語句,

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13.

從我聽到自己的初戀故事那一刻起

我開始尋找你,

對於這有多盲目一無所知。

愛人們並不最終在某處相見。

他們始終與彼此為伴。

14.

不用擔心這些樂音無處可藏!

即使我們一件樂器壞掉,

也不必介懷。

我們所墜入的,

是個樂音處處的所在。

即使全世界的豎琴盡皆焚毀,

仍然會有隱藏著的樂器在彈奏。

15.

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

都可以為你打開

一扇通向精神深處,

通向自由的門。

16.

我:我的眼睛該怎麼做?

神:專注所走的道路。

我:我的激情呢?

神:保持燃燒。

我:我的心呢?

神:告訴我裡面裝的是什麼?

我:痛苦和悲傷。

神:與它們共處。

傷口是陽光照進你身體的地方。

17.

不要單以念誦「她」這個字而滿足。

感受她的氣息。

書本與文字可以帶來妙悟,

而妙悟有時則能帶來合一。

18.

摒棄思慮。

想想思慮是誰製造出來的!

為什麼你要讓自己成為囚徒呢?

當窗開得那麼大的時候?

擺脫思慮的糾結,

生活在靜默之中。

不斷不斷往下流,

不斷不斷擴大存有的環。

19.

神秘的命運,

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

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

猶如一粒微塵。

20.

你跑得愈快,

你的影子跟得愈緊。

有時,它還會跑在你的前頭呢!

只有日正當中的太陽,

才能讓它退減。

但你可知道,

你那影子一直都在服侍著你呢!

加害你的,也必保護你。

黑暗就是你的蠟燭。

你的邊界,就是你追尋的起點。

21.

身體是一件儀器,

用以測量

精神的天體。

透過這星盤來觀測,

讓自己變得如海洋般浩瀚。

22.

你以為你是在門上的鎖,

可你卻是打開門的鑰匙。

糟糕的是,你想成為別人。

你看不到自己的臉,自己的美容,

但沒有別人的容顏比你更美麗。

23.

如果你可以哪怕一次,

拋棄你自己,

秘密中的秘密,

就會向你敞開;

隱藏在宇宙背後的

未知的容顏,

就會在你知覺之鏡中 顯現。

24.

一隻看不見的鳥飛過 ,

投下了一閃即逝的影子 。

那是什麼?

是你愛的影子 ,

卻盛滿了

整個宇宙。

25.

今天,像其他的日子一樣,

我們在空虛中醒來

兀自驚惶。

別這樣去推開書房的門扉

進入閱讀。

先取下一件樂器。

讓我們熱愛的美成為

我們的所為。

跪下來親吻大地,

有成百種方式。

「不改初心,愛讀書,愛生活。」

魯米(1207—1273年),詩人

相關焦點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
    最近在看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的《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當我們成年後,身體的成長掩蓋了內在的這個小孩。
  • 擁抱內在小孩,活出自在人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少有人能稍作停歇,靜下心來,給自己一點和自己內在小孩獨處的時間。在忙忙碌碌中,在與人相處中,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內在小孩」最早由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學概念。他提到: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這些傷害來自於童年經歷的各種困難和創傷。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沒有跟著你一起長大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雖然我們年長了,但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受傷、無助、空虛的,沒有跟著長大的「內在小孩」。與其向外尋求慰藉,不如與內在小孩一起成長。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雖然我們年長了,但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受傷、無助、空虛的,沒有跟著長大的「內在小孩」。同樣,我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總是會對他人有期待,比如期待伴侶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我自己內心的空洞必須要通過外界的環境中來填充。又常常因為自己得不到認同與收穫,而失去力量與自信心。可怕的是,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 大女主時代,《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重拾快意恩仇的人生!
    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第二步,我們了解了內在小孩是隔絕我們通向真我的防禦機制,那麼我們需要覺察內在小孩的操控手段。內在小孩最大的特徵是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和他人。 從而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的內心深處。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
  • 12本好書精選之《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精華總結(下)
    14.為了釋放長久以來掩飾在內心深處渴望情感接觸所累積的痛苦,反依賴者可能會借著酒精、藥物或者強迫性的行為來尋求解脫。 22.當雙方碰撞出愛的火花,彼此之間的能量絕不只是生物性的,它同時也存在於我們內在想要變得完整的高層意識。不幸的是,我們常常缺乏覺知和認識來利用這樣的境遇走入內在,並學習更了解自己。
  • 關愛內在的小孩
    核心提示: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我們沒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感受到的痛苦卻是明顯又深刻的。雖然我們年長了,但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受傷、無助、空虛的,沒有跟著長大的「內在小孩」。同樣,我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總是會對他人有期待,比如期待伴侶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我自己內心的空洞必須要通過外界的環境中來填充。又常常因為自己得不到認同與收穫,而失去力量與自信心。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想像一下身為一個小孩的空間,或去感受一下一個受驚嚇小孩的能量,這可以幫助你連結上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帶著深層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心理學中有「退形」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 美國名治療師薩提爾:找到你的內在小孩
    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榮格認為內在小孩是從潛意識,人類本性的深處所誕生,而意識卻對他一無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強大的衝動,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這種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律,因此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活,並且遏制著內在小孩,它在以別人怎麼看它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當內在小孩對這世界上發生的某一件事不滿且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它,「不能這樣做,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會傷害到其他人。」
  • 3本心理學經典書籍,喚回內心深處的小孩
    《與內心的小孩對話》作者: 金伯利羅斯 / 弗雷達弗蘭德曼這本書引導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試圖晾曬你心靈深處的印記。先看見,再觸摸,終療愈。它通過非常細緻入微的情緒、觀念的描寫和內在信念的顯在化,嘗試讓你對持有的不合理的認識與反應,逐步進行了解、接納與矯正。當然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多一點耐心,慢慢的來進行。效果雖不立竿見影,但是只賣20元的這本小書,以極高的性價比給了你看見和接觸自己的可能。2.
  • 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其實,這些內心的糾結、掙扎都是你內心的小孩在作祟,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看到和疼愛。內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當它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它就會一直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
  •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遇見童年的自己
    在《與自己和解》中,一行禪師運用佛教原理幫助你,返回內在最深處,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與他對話,聆聽他的聲音,從而達成與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們不再受情緒的擺布,心中沒有怨恨,也不再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開始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保有了愛。翻開《與自己和解》,跟隨一行禪師的腳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內在最深處,擁抱、療愈內在的小孩,與自己達成真正的和解。
  • 擁抱「內在小孩」,才能治癒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其實,我們探討原生家庭,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的過錯,或者走向父母的相反面,而是更多的去找到我們的內在小孩,去擁抱他,接納他。內心那個害怕被拋棄,被遺忘的小孩出來了,這導致我無法用理智去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意識過,自己內心存在著一個內在小孩,那麼當他被激發出來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會知道的,只會不斷找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情緒或行為。可能很多人會疑惑,自己的內在小孩到底在哪裡,有時候我們好像能夠感覺到他,但有時候又看不到他。
  • 拆除害怕痛苦的屏障,擁抱內心受傷的小孩
    幾十年來,我們可能因此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的小孩。但是,忽視這個小孩並不表示他不存在。這位受傷的小孩一直在那裡,期待著我們的關注。小孩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不能避開我,你不能逃離我。」我們將小孩遣送到內在深處,並儘量與他保持距離,希望藉此停止我們的痛苦。但逃離並不能停止我們的痛苦,反而是在延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