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韻漢風今何在——探訪楚漢文化遺存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明延續、文化傳承均需要一定的物質作為載體。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物質載體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留存至今,成為人們追溯歷史進程、探尋文化源流的重要依據。從「雙溝醉猿」到梁王城遺址,從「漢代三絕」到戶部山古建築群,眾多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存和古代文化遺蹟證明了蘇北地區文化源遠流長。這一區域既是古生物進化和人類起源中心之一,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起源和楚漢文化產生發展的重要區域。南秀北雄是這一區域的地理生態特色,楚韻漢風是這一區域地域文化的突出特徵。作為區域文化的楚漢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誕生、發展、傳播,對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為此,記者對花廳遺址、梁王城遺址、獅子山楚王陵、茅村漢畫像石墓等部分代表性文化遺蹟進行了重點探訪。

文明溯源:蘇北地區古文化遺址

蘇北地區地處黃淮平原,河湖密布、氣候溫和,適宜動植物和人類繁衍生息。現有的古環境學、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科學發掘和研究成果證明,宿遷市雙溝鎮松林莊、下草灣等地區是新生代世界生物進化、人類起源的中心之一。「雙溝醉猿」「江淮寬齒猿」等古猿化石的發現表明,早在約180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先祖——古猿類生物的生存和演變。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國內外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在松林莊距今1800萬—1400萬年的巖層中陸續發現「雙溝醉猿」「江淮寬齒猿」等多種古猿化石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古脊椎動物化石。

1954年,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下草灣採集化石時,發現一段長15.27釐米的遠古人類股骨化石。經研究鑑定表明,這段股骨側面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而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股骨下端骨壁厚度和髓腔大小比例遠比北京猿人小,為更新世晚期人類的化石,距今5萬—4萬年。「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的發現,說明5萬—4萬年前下草灣地區已經出現早期人類活動,打破了當時「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

「下草灣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新人。而距今1萬多年的徐州新沂市北溝鎮何山頭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8300年的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大墩子遺址、花廳遺址、小徐莊遺址、劉林遺址、趙莊遺址、萬北遺址、梁王城遺址等,證實了附近地區人類活動的綿延不絕和區域文化的沉澱積累。

據了解,順山集遺址為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是目前江蘇省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把江蘇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600餘年。在遺址發掘發現和出土的環壕聚落、氏族墓地、陶灶、碳化稻、陶塑藝術品等,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國東部地區古代社會文化發展和人群遷徙等提供了重要線索。順山集陶灶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陶製爐灶,遺址發掘中浮選出的碳化稻穀反映了8300年前在淮河流域就存在稻作文化,而灰陶泥塑猴面具等藝術品,反映出順山集先民在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精神文化需求。

花廳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料記載位於徐州新沂市馬陵山南麓,在棋盤鎮花廳村西北約300米處。據遺址文保碑上文字記載,遺址為距今5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範圍南起花廳村,北至徐莊北,東至北溝圈子,西至吳山頭,面積約30萬平方米。遺址於1952年被發現,南京博物院先後四次組織發掘,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餘件。

花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遺址,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一是因為遺址有北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共存的現象,有學者稱之為「文化兩合現象」,對研究我國史前文化交流和南北文化融合具有重要價值。遺址發掘出的幾百件玉器,質地、器形和紋飾與良渚文化玉器相同,並發現了良渚文化的代表符號——神人獸面紋「神徽」。二是因為在其中8座大墓中發現的人殉、人祭現象,是我國既有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把我國有實物可證的奴隸制社會歷史大大向前推進,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黃、淮河下遊的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此外,不同墓葬中發掘出的隨葬品數量多寡,表明當時已經出現私有財產,產生了顯著的貧富差異,並逐步產生了階級。

古城遺址:見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梁王城遺址位於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李圩村西、京杭大運河中運河徐州段東岸。立於遺址上的全國重點文保碑載明,遺址總面積為100萬平方米,2004年4月至2009年1月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配合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對梁王城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10200平方米。發掘結果表明,地層堆積從早到晚依次為大汶口、龍山、商周、春秋戰國、北朝—隋及宋元文化層等,發現了大汶口文化墓葬142座、西周墓葬77座,出土文物4000多件。此外,通過對城牆的解剖和調查鑽探確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梁王城是一處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的春秋戰國古城,200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王城遺址地勢平坦,地表明顯高出周圍農田,地層斷面中有較多石頭顯露。遺址發掘報告、發掘簡報和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遺址由河邊的臺地遺址和東部的城址兩部分組成。其中,臺地遺址南北長近180米、東西平均寬120米左右,最寬處130米,平面形狀近南北向呈梯形,南寬北窄,面積約2萬平方米,高出地表1—3米。遺址的南、北城牆相距約1100米,保存較好,東、西城牆相距約900米,從地表看已不明顯。

文化層的積壓和延續是梁王城遺址的突出特徵。多次考古發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層堆積有4—5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從大汶口文化延續至宋元文化,前後歷經約5000年。有學者認為,梁王城很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繁華鬧市區域或政治經濟中心。梁王城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最大古城址,是研究黃淮地區文明起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遺址。

劉邦建立西漢後,將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這片富庶的戰略要地分封給同父異母的弟弟劉交,定都彭城,自此,以徐州為中心的漢代封國——楚國建立。西漢時期,歷十二代楚王,東漢時期,先後歷一代楚王、五代彭城王。兩漢時期,徐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展,彭城、石戶城、司吾城、下邳故城等眾多古城遺址見證了這段歷史。

彭城位於今徐州老城區,是西漢楚國、東漢彭城國的都城所在地。後由於古河道水患頻繁,夾帶的大量泥沙把古城湮沒地下。近年來,配合城市建設進行的多次考古發掘明確了古彭城的東城牆位置、規格和建築形式,並在遺址發掘中發現大量五銖錢、漢磚、繩紋瓦和其他建築材料,以及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臺基,學者推測這裡可能是楚國(彭城國)的宮殿。

下邳城是宋襄築城、季札掛劍、鄒忌封邑、劉備屯軍、曹操擒布等多個歷史典故的發生地。康熙七年(1668)大地震導致黃河決口,下邳城被洪水淹沒,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掩埋。2014年以來,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睢寧博物館等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下邳故城進行了持續的發掘研究。2015年發現了明清時期下邳城,並確認該城址城牆下疊壓宋代城牆,且兩個時期城牆基本重合。2016—2017年發現漢代下邳城,基本明確東漢下邳城東西長2.5千米,探明東城牆長1.35千米,西城牆殘長約1.5千米,城址面積是明清下邳城的數倍,明清下邳城處於東漢下邳城西南角,形成東漢大城套明清小城的格局。2018年發現宋至明清時期的護城河、護坡,並確認城址時代早至魏晉。2019年3月,江蘇省政府公布下邳古城遺址為江蘇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入選,正式確定名稱為下邳故城遺址。

下邳故城遺址的發掘,展示出這一區域從東漢、西晉至宋金、明清時期城址的延續、堆積、疊壓過程,「城上有城、城下有城」,對我國古代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在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城裡村東北處的下邳故城遺址發掘現場,記者看到,遺址發掘自2014年開始至今仍在進行中,10多位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數米深的考古探方中井然有序地進行發掘清理工作,現場清理出的以泥土為主的沉積物堆成近5米高的黃土堆,破碎的陶片、瓷片較為多見。

 漢代三絕:漢墓 漢畫像石 漢兵馬俑

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是蘇北地區突出體現楚漢文化特徵與面貌的重要文化遺存,被稱為「漢代三絕」。

兩漢時期徐州共歷十八代封王,他們的墓葬在徐州附近地區共同組成了全國最大的漢代王陵墓葬群。經過不斷考古發掘,近年來已發現楚王山、北洞山、獅子山、馱籃山、龜山、東洞山、臥牛山、南洞山等西漢楚王陵墓和土山東漢彭城王墓等。

獅子山楚王陵位於徐州市區東部,是現已發掘的徐州地區規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歷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列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獅子山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為陵、鑿山為墓,陵墓直接開鑿於山體之中。陵墓規模宏大,南北總長117米、東西寬13.2米,深入山體20餘米,鑿石方量5100餘立方米,工程浩大、氣勢磅礴。楚王陵墓模仿地上宮殿的建築結構,建有洗浴室、御府庫、禦敵庫、錢庫、印庫、相室、禮樂房以及楚王嬪妃陪葬室等大小墓室12間,再現了漢代楚王奢侈的生活場景,鮮明印證了漢代盛行的「事死如事生」厚葬觀。陵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近2000件(套),包括金縷玉衣、鑲玉漆棺、枕、璧、璜、佩、印章,以及銀、銅、漆、骨、鐵、陶器、石磬、鎧甲和兵器等。

在蘇北地區眾多漢墓中,值得一提的還有茅村漢畫像石墓。該墓是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鳳凰山東麓、茅村實驗小學北側。全墓長10.4米,最寬處6.9米,共有三間主室、四間側室及一個長廊,總面積近百平方米。墓前室北壁右上角所刻「熹平四年四月十三日酉」,證明墓葬建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是目前我國墓室保存完整、葬制風格典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東漢畫像石墓室。這座墓葬不同於龜山漢墓及獅子山楚王陵的依山為陵、穿穴成墓,而是平地挖壙、內砌石室,最後封土深葬的石室墓。墓室通用青石砌築,中間灌以灰漿,地面亦用青石鋪就,是古代典型的「金匱石室」。畫像石雕於墓門門楣、第一室四壁上部及第二室四壁上下,全墓石刻畫像共19幅,內容有車馬出行、仙人戲獸、百戲雜技、樓閣闕觀等,其中前室門額為一塊長2.06米的車馬出行圖,尤為壯觀。

漢畫像石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氣勢恢宏、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蘇北地區的徐州、宿遷等地是漢畫像石的重要分布和出土地。目前,徐州地區出土漢畫像石2000餘塊,收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畫像石有1500餘塊;宿遷市沭陽、泗陽、宿城及周邊地區均有漢畫像石出土,比較著名的有泗洪重崗西漢墓畫像石、泗洪曹廟東漢墓畫像石。作為漢代墓葬、祠堂的建築裝飾構件,畫像石的內容表現了人們對現世生活的眷戀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常見的題材有生產生活、軍事戰爭、神話幻想等,內容有男耕女織、宴樂會飲、樂舞百戲、車馬出行、遊射田獵、擊劍比武等,題材廣博、內容豐富。藝術形式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堪稱藝術珍品,是研究、鑑賞漢代社會物質生活與文化藝術的「繡像百科全書」。

■徐州漢文化景區車馬出行廣場前的車馬出行雕塑

在生產生活方面,漢畫像石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形象地反映漢代社會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宴飲、娛樂、出行、比武、狩獵等。在軍事戰爭方面,頻繁的戰爭與尚武的傳統使得漢畫像石中大量出現比武、戰爭等題材。在神話幻想方面,漢畫像石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漢代人的精神追求、思想意識和宗教幻想,內容包括伏羲、女媧、神農、黃帝、羲和等形象以及羽化升仙等情景。

對於漢畫像石的歷史文化價值,翦伯贊在《秦漢史》一書中提出:漢畫像石「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除了古人的遺物以外,再沒有一種史料比繪畫雕刻更能反映出歷史上的社會之具體形象。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漢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當時現實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來」。

漢代是我國古代陪葬陶俑最為流行、數量最多的時代,相對於秦俑而言,漢俑比例縮小,寫意性更強。蘇北地區出土的陶俑數量和種類極多,如北洞山漢墓色彩明豔、神態逼真的彩繪儀衛俑,馱籃山和北洞山漢墓典雅婉約、縴手琴瑟的樂舞俑、雜役俑,獅子山楚王陵的兵馬俑等,是漢代楚國生活、儀禮、軍事的直觀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軍陣龐大、造型古樸的漢兵馬俑發現於獅子山楚王陵,在陵墓西側的兵馬俑陪葬坑先於墓葬被發現,並於1984年首次發掘。獅子山楚王陵共發現6條兵馬俑坑,分為南北兩處俑坑群。南部由4條兵俑坑組成,包括3條東西向坑和1條南北向坑,為步車兵主軍陣;北部是由2條騎兵俑和馬俑坑構成的騎兵軍陣,共同組成一個建制完備、相輔相成的漢代楚國軍陣。這支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兵馬俑軍陣,是西漢早期楚王國實戰軍隊的地下縮影,完整再現了西漢早期楚國軍隊的真實歷史面貌。這種承前啟後的軍陣組合,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發展史以及西漢政治、社會、文化和藝術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除上文所述,蘇北地區的其他楚漢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存還有很多,包括彭祖文化遺蹟、漢代採石場、戲馬臺、戶部山古建築群,巧奪天工的漢玉,歷史悠久的徐州香包、徐州剪紙和漢代舞蹈、漢代楚歌、漢代蹴鞠等。它們都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見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廣祿 吳楠

精彩推薦: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內在邏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原龍山文化遺存:成組隨葬器物有序排列 禮制鮮明
    中新網平頂山12月7日電 題:探訪中原龍山文化遺存:成組隨葬器物有序排列 禮制鮮明作者 闞力墓葬內食器、酒器等成組搭配、擺放考究,歷經4000餘年,依然看得出龍山文化時期鮮明的禮制色彩。這是屬於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葉縣餘莊遺址。其發掘出土的一批隨葬器物,為研究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 60處 寧波工業遺存家底基本摸清 探訪驚喜連連
    中國寧波網5月4日訊 4月9日,由寧波市多個部門參與的「寧波工業遺存調查座談會」在市行政會議中心召開。會後,寧波工業遺存的實地走訪、普查工作也全面啟動。從資料收集整理到現場走訪,前後歷時一個半月,普查團隊除了對60處工業遺存進行一一實地勘察外,還完成了文字記錄與實景拍攝工作。
  • 今何在:放任人物去碰撞未知
    近日,今何在攜新書《未來,人類的徵途》亮相上海書展,並接受了《中國青年作家報》記者獨家專訪。這本科幻題材的小說是他寫作道路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在今何在看來,無論是奇幻還是科幻,他的作品重點一直是人的冒險和成長。
  • 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
    張瑋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 題: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中新網記者 張瑋「我們終於也有了『別人家』的圖書館。」18日,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新改建的「鍋爐房」圖書館學習的大二學生安靜激動地告訴記者。
  • 楚漢戰爭時期的淮陽
    楚漢戰爭期間的淮陽 一直到楚漢戰爭的末期,淮陽都一直在項羽集團的控制之下,並作為楚軍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林英:加強對梅山文化遺存的保護
    林英:加強對梅山文化遺存的保護 2020-05-28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泉州古書院迎新生:悠悠書院今何在 勝景重光續文脈
    ­  悠悠書院今何在 勝景重光續文脈­  宋代泉州文化進入鼎盛時期,朱熹的任職和講學功不可沒。宋、元、明時期的小山叢竹書院、石井書院、泉山書院、歐陽書院曾並稱泉州「四大書院」。­  泉州部分古代書院遺蹟­  崇正書院原在釋雅山,清光緒十年(1884年)建,原為施琅東園,今在芳草園復建「崇正書院」。
  • 5年探訪三峽鹽源 重慶首本巫鹽文化著作引熱議
    羅嘉 攝   歷時五年 探訪三峽鹽源「血淚黃金路」   「在湖北省竹谿縣中峰鎮朝陽村,曾採訪過一位92歲的老鹽客惠昌富時,老人講了幾十年前的背鹽故事,很震撼。」作者唐文龍介紹,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巫鹽文化和這條「血淚黃金路」,他曾花5年時間搜集資料,並多次沿著巫鹽古道探訪遺蹟,採訪老鹽客,「老人說,除了山路崎嶇陡峭,沿途到處還會有土匪搶鹽,很多人的生命就這樣留在了路上。」   「以寶源山鹽泉為代表,從三峽鹽源延伸出去的古道,其文化價值與內涵非常龐大。」唐文龍說,全書共18萬多字,分為十個章節。
  • 探訪江西贛州: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城市新名片
    (中國日報 朱興鑫 攝) 中國日報11月20日電(記者 朱興鑫) 11月17日,記者探訪有著「江南宋城」之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贛州市。結合城市歷史和工業遺存,當地正致力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城市新名片,例如當地旅遊發展規劃中「宋城文化」核心區域——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形成了文化創意、旅遊體驗、商業休閒功能互融的文旅商綜合體,而曾經的工業遺產——原贛南紡織廠老舊廠區已升級改造成為一座文化創意產業園。
  • 昔日十大團購網站今何在
    燒錢兇猛的團購網站今何在?誰"剩者為王",在上市的康莊大道上狂奔;誰"燒錢如水",活得卻依然不快活;誰"血本無歸",讓投資人的錢都打了水漂?今兒,小編就來梳理一下這些燒錢兇猛的團購網站今何在?誰「剩者為王」,在上市的康莊大道上狂奔?誰「燒錢如水」,活得卻依然不怎麼快活?誰「血本無歸」,讓投資人的錢都打了水漂的?「拼爹」派:山窮水盡「團」無路 柳暗花明「爹」一村
  • 韓劇童星萌娃今何在:鄭多彬天生麗質 小千頌伊長殘
    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萌娃們今何在。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萌娃們今何在。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萌娃們今何在。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萌娃們今何在。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萌娃們今何在。
  • 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 華裔作家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
    劉慈欣與劉宇昆(右)被稱為科幻文學界的「大劉小劉」 受訪者供圖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華裔作家 把「楚漢戰爭」寫進科幻史詩7日,記者通過該書出版方讀客圖書對劉宇昆進行了專訪,他表示,希望通過自己,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也更加了解中國的科幻作品。《蒲公英王朝》取材自楚漢戰爭,是劉宇昆用科幻文學對楚漢戰爭的重新想像。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休·豪伊稱《蒲公英王朝》是一部經典力作,「顯示了劉宇昆不僅是短篇小說大師,他也能將這種能力延續到長篇小說裡」。
  • 劉月群/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文/劉月群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病危,太宗與其訣別,彌留之際,她語重心長地告訴太宗:「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
  • 為村落歷史遺存注入藝術活水(文化隻眼)
    當地幹部稱「他們不搞大拆大建,利用村落歷史遺存做足文章,讓鄉村保留了質樸和鄉味的同時,村落的風貌和審美又得到提升。」環境美了,自然就能吸引遊客,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現在每逢節假日,村灣裡的民宿都預訂一空。隸屬村集體的文化旅遊公司蒸蒸日上,帶動了周邊閒置人員就近務工。
  • 【奈曼文化360總第57期】奈曼旗文化遺存十二學宗東魯、派衍西河的...
    關注【奈曼文化360】了解這片熱土上曾經的歷史,小編今天將為你介紹奈曼旗文化遺存。(十二)學宗東魯、派衍西河的卜氏家族在青龍山鎮西北三百米處,是顯赫的卜氏家族墓地。墓地之內可見十數座墳塋、多個石刻墓碑和兩處旗杆石座。兩處墓碑上可見「大清道光」、「大清同治」、「皇清誥封」等字。
  • 【詩詞鑑賞】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譯文 夕陽落入崦嵫山中,我去探訪一位獨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寫詩人尋訪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時當深秋,滿山的林木飄下紛紛的黃葉,詩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卻不知住在哪裡。「人何在」,使人聯想到詩人於山林間四處張望的神態,顯現出山間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發表現出這位孤僧遠避紅塵的意趣,這正是詩人探訪的目的。
  • 錢穆:心究竟何在,到今仍為人生一大謎
    今試問人生究應重外,抑重內?究應以形為主,抑以心為主?中國古書《列子》中有一寓言: 一王者夜夜夢作苦工,勞倦不堪。一工人夜夜夢為王者,其樂津津。此王者願與此工人互換生活,但此工人拒不接受。 當知日間此王者所享受,只是肉體的、物質的,在生活之外面。其夜間夢境雖虛,卻是內心的或說是心靈的。
  • 長汀法院成立「清算與破產合議庭」和「紅色文化遺存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合議庭」
    11月11日,長汀法院在民事審判庭掛牌成立「清算與破產合議庭」和「紅色文化遺存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合議庭」,該院黨組書記、院長曾健彬,黨組成員、副院長童秋揚參加揭牌。長汀縣紅色遺址多,紅色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全省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縣級城市,為了更好地保護長汀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成立「紅色文化遺存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合議庭」。該合議庭實行「三審合一」,集中審理涉及紅色文化遺存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定、開發、利用、保護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 浙江杭州臨安:工業遺存「變身」文創中心,打造鄉村振興文化新地標
    如今,臨安區國興集團對8300工業遺存進行整體接收,通過重新規劃和改造,融入文化元素,還原舊時風貌,規劃建設昌化鎮8300文化體驗中心。將其打造成臨安工業遺址保護的新案例、鄉村文化振興的新標杆以及杭州西部旅遊的新目的地,成為昌化鎮保存歷史記憶、展現時代變遷、激發文創活力的文化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