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遷臺初期,蔣介石還是一心想著反攻大陸,不斷進行騷擾。畢竟,人都有不自量力的時候。
1955年隨著韓戰結束,局部形勢緩和,中美蘇之間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軍在近海作戰的機動性增加,國民黨軍在東山島戰役中損失慘重,國民黨軍事反攻大陸的計劃,無論在國際條件或登陸作戰的優勢上,都出現走下坡的趨勢。
如何重新推動「反攻」的事業,成為蔣介石集團面臨的新課題。臺灣地區「情報局」,開始大力招兵買馬,同時在日本神戶設立據點,借國際轉運港接觸大陸船員,搜集沿海港口情報。
不料,這年10月,毛人鳳過世,新任「情報局長」張炎元對此不甚熱衷,以致該計劃被擱置了五年。
一直到1960年葉翔之接任,再次啟動該計劃,專門成立船艇技術研發部門,由「海軍總部情報署」調來擅長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隊隊長的劉醒華擔任海上突擊隊總教官,積極展開組訓工作。
一切就緒後,海上突擊行動隨即展開。突擊範圍北至山東萊陽,南至廣東陽江。
隨著蔣介石集團騷擾範圍頻次擴大,我方反擊也變得強烈積極,沿海解放軍與民兵均夜間輪流巡視,出海漁船受到嚴格控管,力求將國民黨的海上突擊隊殲滅在海上或沿岸。
1962年11月底,國民黨三十餘名武裝突擊人員喪生於廣東臺山外海,無一生還。但他們仍未放棄突擊行動。
1964年,海上突擊行動達至高峰,「情報局」從野戰部隊挑選了十六人,先到韓國,再由韓國出海,於6月1日晚上8點左右抵達龍山前海域。
儘管風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兩艘突擊快艇向目標區挺進。任務中擔任副隊長的於東岱,年已五十六歲,離開部隊也已二十年,只因他是山東榮成人,又被臨陣徵召回來。
凌晨2點,突擊隊兩路人馬分別上了岸。於東岱這一隊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發現,雙方遂交火。
大約同時,另一支隊伍趁亂潛入了營房,搬走了檔案櫃。本來他們想喬裝漁民離去,但因另一邊已經打得很激烈,於是他們只好拿出卡賓槍加入戰鬥。
經過一番周旋後,兩組人馬分別登上小艇,奮力駛回母船。其中於東岱那條船上的八個人幾經波折後,總算找到了母船。另外載著李秉銘和劉翰德等人的小艇卻不見蹤影。
原來,他們的小艇發生了機器故障,在風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黃海中隨波逐流。
為了不讓小艇漂回大陸,他們把青布條綁在槳上,樹在船頭,作為風向標,同時以手腳划船;在饑寒交迫之中,他們甚至飲尿解渴,歷經四晝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島上被一艘韓國漁船救起。
此時,李秉銘已經死亡,劉翰德則被送到醫院開刀急救,取出子彈。為了讓死者入土為安,李秉銘的屍體原打算在韓國火化,劉翰德卻堅持帶他回來,因為兩人都隻身由大陸來臺,兄弟一場,他不忍獨留李的屍骨成為異鄉孤魂。
他們和第一組的八人先乘漁船返回臺灣,第二組剩下的六個人隨後搭機返臺。
1965年7、8月,國民黨軍進行「田單作戰」的蓬萊一號、蓬萊二號計劃,由兩棲特種部隊取代所謂「反共救國軍」,秘密突擊大陸。海軍則出動「劍門」與「章江」兩艘軍艦擔任護送工作。
8月6日清晨,這兩艘軍艦尚未穿過海峽中線,即被解放軍雷達截獲,結果被解放軍的快速炮艇和魚雷艇重重包圍。
在激戰四個小時後,「劍門」和「章江」皆被擊沉,官兵三百餘人陣亡。在這場著名的「八六」海戰中,國民黨軍大敗,其「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引咎辭職,蔣介石的「反攻」計劃遭受重大挫折。
多次失利之後,國民黨方面的一些人開始質疑突襲大陸沿海的可行性。1970年代初,蔣介石年老體衰,很少視事,蔣經國掌握軍政大權,其政策也由「反攻大陸」轉變為建設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