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對大陸突擊接連失利,讓蔣介石集團認清現實!

2020-12-19 傑讀天下

在國民黨遷臺初期,蔣介石還是一心想著反攻大陸,不斷進行騷擾。畢竟,人都有不自量力的時候。

1955年隨著韓戰結束,局部形勢緩和,中美蘇之間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軍在近海作戰的機動性增加,國民黨軍在東山島戰役中損失慘重,國民黨軍事反攻大陸的計劃,無論在國際條件或登陸作戰的優勢上,都出現走下坡的趨勢。

如何重新推動「反攻」的事業,成為蔣介石集團面臨的新課題。臺灣地區「情報局」,開始大力招兵買馬,同時在日本神戶設立據點,借國際轉運港接觸大陸船員,搜集沿海港口情報。

不料,這年10月,毛人鳳過世,新任「情報局長」張炎元對此不甚熱衷,以致該計劃被擱置了五年。

一直到1960年葉翔之接任,再次啟動該計劃,專門成立船艇技術研發部門,由「海軍總部情報署」調來擅長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隊隊長的劉醒華擔任海上突擊隊總教官,積極展開組訓工作。

一切就緒後,海上突擊行動隨即展開。突擊範圍北至山東萊陽,南至廣東陽江。

隨著蔣介石集團騷擾範圍頻次擴大,我方反擊也變得強烈積極,沿海解放軍與民兵均夜間輪流巡視,出海漁船受到嚴格控管,力求將國民黨的海上突擊隊殲滅在海上或沿岸。

1962年11月底,國民黨三十餘名武裝突擊人員喪生於廣東臺山外海,無一生還。但他們仍未放棄突擊行動。

1964年,海上突擊行動達至高峰,「情報局」從野戰部隊挑選了十六人,先到韓國,再由韓國出海,於6月1日晚上8點左右抵達龍山前海域。

儘管風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兩艘突擊快艇向目標區挺進。任務中擔任副隊長的於東岱,年已五十六歲,離開部隊也已二十年,只因他是山東榮成人,又被臨陣徵召回來。

凌晨2點,突擊隊兩路人馬分別上了岸。於東岱這一隊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發現,雙方遂交火。

大約同時,另一支隊伍趁亂潛入了營房,搬走了檔案櫃。本來他們想喬裝漁民離去,但因另一邊已經打得很激烈,於是他們只好拿出卡賓槍加入戰鬥。

經過一番周旋後,兩組人馬分別登上小艇,奮力駛回母船。其中於東岱那條船上的八個人幾經波折後,總算找到了母船。另外載著李秉銘和劉翰德等人的小艇卻不見蹤影。

原來,他們的小艇發生了機器故障,在風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黃海中隨波逐流。

為了不讓小艇漂回大陸,他們把青布條綁在槳上,樹在船頭,作為風向標,同時以手腳划船;在饑寒交迫之中,他們甚至飲尿解渴,歷經四晝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島上被一艘韓國漁船救起。

此時,李秉銘已經死亡,劉翰德則被送到醫院開刀急救,取出子彈。為了讓死者入土為安,李秉銘的屍體原打算在韓國火化,劉翰德卻堅持帶他回來,因為兩人都隻身由大陸來臺,兄弟一場,他不忍獨留李的屍骨成為異鄉孤魂。

他們和第一組的八人先乘漁船返回臺灣,第二組剩下的六個人隨後搭機返臺。

1965年7、8月,國民黨軍進行「田單作戰」的蓬萊一號、蓬萊二號計劃,由兩棲特種部隊取代所謂「反共救國軍」,秘密突擊大陸。海軍則出動「劍門」與「章江」兩艘軍艦擔任護送工作。

8月6日清晨,這兩艘軍艦尚未穿過海峽中線,即被解放軍雷達截獲,結果被解放軍的快速炮艇和魚雷艇重重包圍。

在激戰四個小時後,「劍門」和「章江」皆被擊沉,官兵三百餘人陣亡。在這場著名的「八六」海戰中,國民黨軍大敗,其「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引咎辭職,蔣介石的「反攻」計劃遭受重大挫折。

多次失利之後,國民黨方面的一些人開始質疑突襲大陸沿海的可行性。1970年代初,蔣介石年老體衰,很少視事,蔣經國掌握軍政大權,其政策也由「反攻大陸」轉變為建設臺灣。

相關焦點

  • 大陸版《蔣介石自述》言歸正傳
    「《蔣介石嘉言錄》在臺灣很著名,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臺灣民眾都要熟讀,學生們還要背誦的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毛主席語錄》是大陸人民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由此可見,蔣退守臺灣後,仍然沒放棄和他此生最強勁對手的無形較量。」師永剛說。蔣氏文集一度難進大陸蔣氏的思想與各種文集曾經難以進入大陸。
  • 大陸核試爆後,蔣介石是怎麼向臺灣人交待的……
    大陸無高級工業,科學研究水平與美蘇根本無法比,故很難製成核武器。1964年4月16日,美國國務卿臘斯克赴臺,並與蔣介石舉行會談。臘斯克直言不諱地告訴老蔣,美國方面反對臺灣當局對大陸進行軍事反攻,原因是臺軍沒有戰勝中共軍隊的實力。如果蔣介石非要單方面向大陸進攻,美國將不提供支持,也不準臺軍使用美國武器,更不會提供彈藥及其他裝備。
  • 50年代美國提出了一個方案,蔣介石聽後說:我不做歷史罪人!
    這次戰役,除了考驗蔣介石能守住最後的陣地,也是美國軍援臺灣4年後,最嚴厲的軍力檢驗。當時駐守金門的國府軍隊僅有短射程的加農炮,防守吃力,岌岌可危。隨著國府軍隊死傷越來越慘重,蔣介石擔心守不住第一道防線,不斷到各地巡視,並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做出重大決定。為了保住政權,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五度冒著炮火親赴前線。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 【禁區年譜】大陸電影中蔣介石形象的變遷
    一、《吉鴻昌》(1979):新中國故事片首次出現蔣介石1948年,陳伯達寫了《人民公敵蔣介石》一書。自此之後的三十年,「人民公敵」都是大陸對蔣介石的官方評價。蔣介石疲憊地回應:「到很遠的地方去。」「還回來嗎?」「會的。」用如此文學化的手法描畫蔣介石,在當時頗為罕見。其後20年,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形象皆以失敗的梟雄為基調。
  • 大陸原子彈試驗成功後,我國臺灣省的蔣介石是什麼反應?
    對於大陸成功試驗原子彈的消息,盤踞在中國臺灣省的國民黨反動派領導人蔣介石可以說是心情最不好的人了。那麼大陸原子彈試驗成功後,中國臺灣省的蔣介石又是什麼反應呢?實際上蔣介石早就收到了大陸可能正在研製原子彈的消息,研製成功則將意味著「反攻大陸」的徹底破產。所以蔣介石几乎是用自我催眠的方式讓自己相信:落後的大陸無法研製原子彈。
  • 兩岸宣傳戰:大躍進蔣介石向大陸空投糧食物資
    核心提示:大陸「大躍進」期間,臺灣方面經常空飄糧食過來。由於承載物的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巨型氣球也就應運而生。
  • 臺灣為大陸遊客規劃蔣介石生活一日遊行程(圖)
    大陸遊客即將開放來臺觀光,關於蔣介石生涯、喜好與生活點滴等故事,業已變成大陸觀光客最好奇的參觀景點。臺灣媒體披露,島內的一些旅遊業者、甚至桃園縣政府觀光營銷局已著手規劃「蔣公生活一日遊或二日遊」套裝旅遊行程,對大陸遊客很有吸引力。
  • 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個春節,求籤上寫了什麼,讓他再也不喜歡春節
    蔣介石在歷史上是一個很知名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不一,但是在抗戰的時候國名黨的軍隊做出的貢獻我們還是認同的。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個春節似乎過的並不開心,在失敗之際他手中的權利也被別人代替,沒什麼可做的蔣介石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轉轉。
  • 七十年代蔣介石在臺灣:病入膏肓,專門投一物一億八千萬討蔣歡心
    臺灣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所特有的色彩,到了七十年代,即使蔣介石本人在不斷地抗拒反抗掙扎,可是他鬥不過大世,鬥不過歲月。這個年代,臺灣是一座孤島,恰恰迎合了孤島這個名字。蔣介石到了這時候身體上已經遠遠無法承擔其「遠大」的抱負,從1971年開始,臺灣就被大世逐漸拋棄,氣氛越發悽涼。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為了實現這個所謂的計劃,蔣介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諱,與有"昭和之妖"之稱的日本甲級戰犯岸信介,秘密結成反共聯盟,積極在臺秣馬厲兵,伺機反撲大陸,各種計劃紛紛出爐,並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騷擾。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一定趁著國際形勢對我們有利的時候反攻大陸,在臺灣已待了12年,之前雖然也有些機會,可是並沒有出現什麼絕對的機會,如果現在抓不住機會,那麼以後也不會有機會了。」可是,蔣介石等待的時機究竟是什麼時機呢?肯定是等國際形勢有了大的變化時,馬上準備反攻大陸。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蔣介石全家福)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
  • 蔣介石敗退撤離後,卻把失敗怨恨到此人頭上,他做了什麼?
    蔣介石是民國時期一個厲害的人物,對於他的存在民間有很大的爭議,國民黨雖然是在抗日的期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他們的存在也對紅軍造成了威脅。當時紅軍的勢力到了低谷期,一面要對付日軍,還有對付國軍,蔣介石也想要趁機將紅軍殲滅,統一大陸的勢力。
  • 毛澤東寫信邀蔣介石回大陸,蔣介石沉默了半小時,然後只只說了四個字
    蔣介石敗退臺灣,苟延殘喘。為了祖國早日統一,毛主席曾親自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邀其回大陸看看。 這是封什麼樣的信呢,蔣介石看了之後又是什麼反應呢?
  • 美國「不肯認輸」,是因為還沒有認清現實
    抗戰結束後的1946年,蔣介石當局為了準備內戰,匆匆與美國籤訂《中美商約》(全稱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仍然帶有喪權辱國的性質。這種狀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徹底結束。雖然美國還沒有立刻學會尊重中國,但是韓戰後美國人開始逐漸認清了現實。
  • 蔣介石潰逃,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長達14年時間的抗爭,我國終於趕跑了侵略者,但是這卻沒有代表著我國從此進入和平年代。蔣中正不顧國民意願發動了內戰,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潰逃臺灣。但其實他在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時,曾製作了3條退守後路,臺灣是最不理想的。
  • 金門之戰-解放軍最慘痛的失利
    今天跟大家聊的事兒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最慘痛的一場失利,我軍史稱金門戰役,金門登陸戰,臺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或古寧頭大捷。這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最大的失利,成建制的部隊全軍覆沒是前所未有的。部分被俘的解放軍為全殲登島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特派蔣經國於10月26日赴金門督戰。據蔣經國日記中的描述:「11時半到達金門上空,俯瞰全島,觸目悽涼。
  • 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蔣介石帶走了多少黃金?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開始退守臺灣,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那麼究竟帶走了多少呢?數量之大,就連臺灣學者李敖都曾放話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有了地,有了人,還要有錢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