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融合課程」在雙語學校裡打得火熱,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課程設計,國內最老牌的民辦教育集團協和教育集團也不例外,其中最有名的就屬「協和先鋒班「及「先鋒課程」。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優勢?外灘君找到兩位具體負責課程設計老師秦秋和Jane Alston,請她們聊一聊先鋒課程的「頂層設計」和具體「融合之道」。
文丨周瀅瀅 編輯丨李臻
在滬上民辦教育圈,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帖子,「在協和先鋒班讀書是怎樣的體驗?」「協和先鋒課程好在哪裡?「
說起「協和系「,大家都不陌生,協和教育集團堪稱國內最老牌的民辦教育集團,已有26年辦學歷史,覆蓋小學至高中,包括9所校區和眾多幼兒園;同時,協和雙語學校,也是國內最早探索融合教育的民辦學校之一。
協和雙語浦東校區
而在分享帖和家長討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先鋒班、先鋒課程「,幾乎是協和系最耀眼的名片。
它由原英國皇家督學、協和教育集團總督學顧問Trevor Higgin bottom老先生擔任總設計,從誕生之出,就在家長眼中充滿吸引力:學生可以擁有兩條升學路徑,既能進入本土高中參加高考,也能無縫銜接國際高中課程。
那麼,協和先鋒課程,究竟有哪些優勢?外灘君採訪兩位具體負責課程設計老師秦秋和Jane Alston,請她們聊一聊先鋒課程的「頂層設計」和具體「融合之道」。
沒有哪一種教育體系是完美的,每一種體系都有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培養,目標及對應的課程體系。秦秋老師介紹說,「在設計融合課程時,先明確想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再去設計該有的教學元素。」
秦秋老師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教育更關注細節,強調學術的嚴謹性;西方更注重課堂學習的真實性、靈活性,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國際教育的發展,我們已逐漸達成共識:國際教育並不等同於西方教育。唯有「兩條腿走路」,融合兩種教育體系的精髓,才是真正適合中國學生的國際教育。
因此,先鋒融合課程,兼顧國家教學大綱和西方靈活的教學策略,從過去簡單的「物理性疊加」,到如今真正實現「你中由我,我中有你」的有機融合,讓走出校門的孩子,不僅有傳統文化認同、雙語交流能力,還具備創新能力、審辯性思維、協同合作、領導溝通等核心素養,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
Jane老師
先鋒課程的「融合門道」
兩種語言授課已經是所有雙語學校的「標配」,但是每個學校又有著不同的「雙語融合門道」。可能是「中外教育融合最佳典範」的先鋒課程,究竟有哪些特色?
1、「一中一外」深度合作
總體來說,協和融合課程包括三大領域,分別是中文、數學等核心課程,人文、藝術、體育、社會科學等素養課程,以及豐富的個性化課程。
其中,中文學習,完全由中文老師單獨授課,為了進一步加強母語學習,還會設計很多中國文化主題的項目式學習,增添更多「母語元素」,促進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
數學,則每周設計一節課,由中外方老師共同授課。雖然數學是我們的強勢科目,但是為學生掃清數學術語的英文表達,熟悉國外數學學習和考查方式,對未來的國際課程學習很有必要;
此外,音樂、美術、體育、人文等所有素養類課程,從一年級開始,就是「一中一外」兩位老師共同授課,提供浸潤式的雙語環境,以及國際化視野。
小學生在上閱讀課
2、小學階段引入「人文社會科學」
在中國傳統小學階段,缺失的地理歷史等人文社會學科,卻是西方國家的必修課。而融合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將這一人文社會學科,引入小學教育階段。
「西方小朋友可能很小就有地理、歷史相關知識的儲備,比如,他們會畫各種各樣的地圖,小到學校、社區地圖,大到國家、世界地圖,而同齡的中國孩子可能還不會看地圖。」秦秋相信,中國學生所欠缺的社會科學知識與技能,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協和的人文社會課堂上,會由中方老師基於所在社區、城市、國家的地理情況,設計課程內容;而西方老師,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將課程內容串聯成幾大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
3、三種英語課堂形式
在協和的融合課程體系中,有三種形式的英語課堂: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英語課,由中方老師單獨上課,側重於語法、單詞的學習;
第二類是沉浸式母語教學,由外方老師單獨上課,提供原汁原味的語言氛圍,並著重對閱讀、寫作、口語進行提升。
第三類是中外方老師共同上課,不僅有基礎語言的學習,也有基於閱讀和寫作的拓展學習,在提供一種接近母語學習方式的同時,又能提供中文輔助,加深印象。
4、特色閱讀課程
在閱讀方面,融合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熱愛閱讀的獨立閱讀者」。其中,無錫校區首創的中英文分級閱讀課程,成為融合課程的又一亮點,在協和各校區推廣。
關於閱讀分級教學,協和的經驗是,不僅將閱讀作為一門體系課程,而且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給到不同的閱讀材料和任務。(具體如何實施,以後我們會出一篇文章具體介紹)
「讀寫不分家」,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鑑別什麼是好文章,並在模仿中學習寫作。所以,協和的閱讀課程,還會依據閱讀文本類型,設置由低級到高級的寫作訓練。
比如,故事類文本閱讀課上,從「用閱讀材料中的形容詞來造句」,到「仿寫你喜歡的某個段落」,再到 「寫一篇文章,描述你喜歡的故事人物,闡述他在故事中起到什麼作用」,進行不斷升級的寫作訓練。
學校的自由閱讀區
「如果不能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閱讀一定是盲目而低效的。」在親子閱讀方面,Jane對家長提出幾點小建議:
首先,家校是一個學習社區,作為一個有心的家長,關注的不是學校有多少外教,而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以及不同階段的學生,要達到怎樣的閱讀能力。
其次,家長可以跟學校保持一致,利用閱讀導讀任務手冊,了解孩子最近讀了什麼,以及學校正在教的閱讀策略。可以將閱讀課上的提問方式,運用到親子閱讀提問中。
此外,還要會利用學校的閱讀資源,請閱讀老師根據孩子目前的閱讀水平,推薦相關書目做補充。如果學校統一購買了在線閱讀系統,父母不妨登陸孩子的帳號,加入在線親子閱讀。比如,協和家長可以利用學校引入的藍思測評,對孩子的英文、閱讀興趣進行一個初步的測試,然後獲得一份適合的書單。
學生、家長、老師,需要面對的挑戰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程必須是一套打包好的,老師可以拿起就用的詳細材料;但是先鋒融合課程,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融合教材、教案。那麼,它的融合性質,何處體現?
據了解,在協和雙語,核心學科需要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而英語、美術、體育、音樂、社會科學等學科則有一套課程標準,闡述不同年級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遵守這兩套課程標準的同時,各個校區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這樣一來,那些有經驗和想法的老師,將有更大的教學靈活度。同時,它也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學生在做生物探究活動
1、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
現代化的課程體系中,已經不再是跟著教科書走、填鴨式聽課,也不是「一刀切」的教學評價;
而是定製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鼓勵每個孩子不斷完善自身的學業表現和發展。對學生來說,他們必須有自主學習的意識,知道為自己負責,為未來負責。
2、家長需要參與其中
深受傳統教育影響的家長,對新的教育模式還不太適應,「沒有教科書提供,我怎麼輔導孩子,怎麼預習和複習?」
如今,家長需要適應這樣一種「新常態」:你的孩子,可能課堂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項目,有些學科甚至沒有書本;為了融入孩子的學習,你可能需要了解學校給到的項目方案;你為孩子提供輔導的方式,可能是參與孩子的項目學習,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和流程… …
3、老師成為引領者和支持者
毋庸置疑,融合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最大的挑戰。在課堂上,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而老師是大方向的引領者和支持者。他們不僅需要參與跨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還要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既然融合課程,有先進的教學方式,為什麼它沒有像很多國際課程那樣,由班主任老師承擔低年級段的全科教學,而是依然採用傳統的分科教學?
做過10年IB全科老師的秦秋認為,「全科教學的好處是,班主任能跟學生親密接觸,充分了解學生;但是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科教學更能讓每位老師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深耕。若中外方教師合作教學,還能互相觀摩,取長補短。」
超前學習,並不能給面試加分
先鋒融合課程在具體落地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外灘君採訪了浦東校區的國內融合小學部主任邱晨。
邱晨老師
邱老師向我們介紹說,在校區層面,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中外方老師的磨合與協作問題。
在磨合之初,首先要保證老師對中國教學大綱的認同。他認為,對於中方老師來說,這個問題不大。而對於西方老師來說,因為在他們的概念裡,並沒有什麼標準大綱。因此,需要將教學目標轉變成他們能理解的內容,求同存異,尋找共通的目標和方向。
此外,合作教學過程中,還有多細節需要摸索,比如「具體怎麼分配課堂時間和教學內容?一方在講課時,另一方要提供怎樣的幫助?要做哪些課前準備?」
針對這些方面,校區不會規定具體的合作模式和標準,而是由每位老師根據擅長的方向,合理安排教學。比如,在教立體圖形的課堂上,如果西方老師有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則由西方老師主講,中方老師做課堂輔助,並負責計算部分。
融合課程在實現「兩條腿走路」的同時,外界也會有這樣的疑問:「既能適應國內高中課程,也能銜接國際課程,這是否意味著,學生需要承擔雙倍的學習強度和壓力?」
「實踐下來,學生並沒有這樣的壓力。」邱老師表示,融合課程,並非東西方兩種課程的疊加,而是藉助更多樣化的國際教學方式,在遵循中國課程大綱的基礎上,實現更愉快自主地學習。
比如,學校借鑑美國很流行的STEM課程,打造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實踐性。中外學生組團,設計為期一個月的「製作3D列印環保小車」的活動,比賽誰的小車跑得更快更遠。通過這個項目,了解電池成分、測量角度,學習理化知識;培養動手技能,將知識靈活運用;中外團隊配合,提升語言表達、合作溝通能力。
而社會科學課程的內容,同樣如此。這門學科包含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知識,看似要學的內容很多,但是學校會設計一個家庭人口遷移的調查項目,讓學生了解所在家庭幾代人的遷移情況,在一場有趣的家庭歷史回溯中,興趣盎然地了解各方面知識。
學生在做實驗探究
作為校區小學部主任,邱晨經歷了很多場招生面試,也見到過太多怕孩子輸在幼升小起跑線的家長。
他提醒家長:「民辦學校招生,不止看學生,還看家長;但是並非挑地位高、學歷高的家長,而是看家長是否和學校擁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在孩子成長中形成家校間的合力。」而學校所青睞的家長,應該是這樣的:
1、培養學習能力,而非提前學習
經常有孩子面試時表現很突出,入學後卻表現平平,後勁不足,因為他們出色的面試表現,來自於「超前學習」。
這樣的「超前學習」並不能給面試加分。相比較孩子看似拔尖的英語水平和知識儲備,學校更看重的是學習能力。畢竟,知識內容在入學後很快就可以趕上;而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卻是未來能否適應在校學習,迎來突飛猛進的關鍵。
況且,孩子有沒有提前補習,招生老師幾乎能一眼分辨。「當你問一個問題,如果孩子像機器人一樣,模式化呆板地回答,說明他沒有自己的思考,很可能是灌輸訓練的結果。」
2、認同學校的培養理念
在與家長面談時,學校會了解家庭對教育的期待,對學校培養理念的認同程度。希望家長不要盲目地追逐熱門學校,而是先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斟酌自己對孩子的培養需求。
其實,無論東西方教育,都有著相似的核心培養目標,比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作為家長,更要認同「追求國際視野、有全球素養的世界公民,而非片面追求成績和評價」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培養出懂得互相尊重,能在不同的文化裡合作,成為具備探究能力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