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知名演員、大提琴演奏者歐陽娜娜重返校園,入讀美國頂尖的伯克利音樂學院,一時在娛樂圈激起千層浪。
這位集顏值和才華橫溢於一身的小仙女用「間隔年」的方式,專注於自己喜歡的領域,為喧囂的生活按了一下「暫停鍵」。
實際上,除了歐陽娜娜外,那些不想早早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選擇用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做志願者或義工,以便接觸全新的世界,了解自己;那些工作多年的職場人辭職進行長期旅行或重返學校,以調整身心。
無論是明星、學生還是職場人,這種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去用一年或更多的時間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體驗新的生活,被稱之為「間隔年」,英文叫Gap Year。
有人通過間隔年的方式進行自我調整與重新定位,有人間隔年之後回歸現實,卻發現面臨職業斷崖的危機。
我不會鼓動你選擇它或者放棄它,我只是想揭開間隔年的面紗,告訴你它的真正模樣,你看清了它,才會有更好的選擇。
康雲晞即將赴西藏和新疆旅行。去年7月,這個初出校門的小姑娘進入一家私營企業做銷售。新工作、新環境並沒有帶來新鮮感,一切都讓她感到不適應、不知所措。
在反思了銷售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職業體驗之後,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十分排斥這份工作,但未來該往哪裡走,她十分迷茫。
於是,在聽了朋友的建議後,她決定裸辭旅行,用一年的時間去過無人打擾的「間隔年」。
但她總感覺心裡不踏實,便發私信問我,:關於裸辭旅行去過間隔年,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我問她:「裸辭沒有收入,旅行需要花錢,你在經濟上做好準備了嗎?」
她說工作一年沒存下一分錢,信用卡還有少量欠款,經濟上需要收入不高的父母來支援。
我問她:「你希望通過間隔年的方式收穫什麼呢?」
她說:「看風景,看世界,讓生活慢下來。」
我又問她:「然後呢?」
她想了半天,沒說出所以然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間隔年這個理念,但很多人對於間隔年的理解存在誤區。
在他們看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不如停下來徹底放鬆一下,看看世界,了解自我。然而,間隔年這件事,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和簡單。
有些人通過間隔年,看到了人生百態,見識了多元世界的精彩人生。他們在間隔年中學習、成長、思考,認清了未來的方向。
有些人不過是為自己逃避現實找個藉口。間隔年回歸後,除了收穫美食美景,職業發展仍然一頭霧水,甚至因為與社會長期脫節造成職業斷崖。
浪費了一年時間後,只能和從前一樣,湊湊合合地找份不喜歡的工作。
那麼,間隔年究竟值不值呢?我們來一起撕開它的面紗。
很多人都知道間隔年起源於西方,不少西方名校特別支持學生用間隔年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但你也許不知道,間隔年起源甚早。
早在17世紀時,間隔年便在英國的貴族子弟中流行。不同的是,那時不叫間隔年,叫「壯遊」。貴族子弟不是用一年時間,而是用幾年的時間去遊歷、學習、開闊眼界。
也就是說,從源頭上來講,間隔年就是個奢侈品。它看起來很美麗,但能消費起它,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後盾;二是有過硬的技能。
我的客戶老林的女兒小林曾就讀於美國某知名高校,本科畢業後她選擇去北歐遊歷一年再回美國讀碩士。
她說本科期間學業壓力大,自己從來沒有好好放鬆過。在北歐的日子裡,她到北極圈的特羅姆瑟看絢爛的極光;到芬蘭的拉普蘭與馴鹿為伴……
小林說,這一年她還在丹麥和瑞典兼職做過中文老師,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間隔年讓她明晰了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回美國後她重新調整了專業。
小林之所以有資本選擇間隔年的方式,因為她父親老林是私營業主,家境極為富裕。
和小林不同,縣城出身的小米家境普通,工作三年也沒有太多積蓄。
在告別了上一份工作後,小米選擇了邊打工邊旅行,來度過自己的間隔年。她希望能讓生命中擁有一段不計較得失、盡情嘗試的美好時光。
小米英文極好,間隔年中有5個月的時間裡她是在英文培訓機構做老師賺錢,貼補旅行的花費。
小米有底氣選擇間隔年,因為她有一項可以謀生的技能,保證了她在任何時候都有飯吃。
所以,間隔年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你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盲目跟風,自己有多少資源能夠支撐這個選擇。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間隔年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好方法,它只是生活的緩衝。
有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迎刃而解;有些問題,不過是你按下了「暫停鍵」,把困難推給了未來。
到底間隔年該怎樣度過呢?請記住,一個有收穫的間隔年,絕對不是盲目地裸辭去旅行,而是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深度思考人生、調整自我。間隔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1、選擇在國內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應慎重對待間隔年
間隔年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工作,而是為了更好的修行。如果你打算在國內就業,一定要慎重選擇間隔年。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最大途徑是校招,你選了間隔年,錯過了校招就只能參加社會招聘。
社會招聘需要工作經驗,即便是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的間隔年,你也很難系統地積累就業方向所需的崗位經驗。
你有酒,有故事,除了收穫一次長途旅行,可能並未收穫太多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如果你家境極為富裕可以安置工作,或者你本來就是家族企業的接班人,這話就當我沒說。
2、間隔年不能拔腿就走,要做好預算計劃
間隔年需要財力支撐,要制定嚴謹的預算計劃。想想在間隔年裡你打算做哪些事情,預算是多少?如果手頭的資金不夠,你有哪些辦法彌補資金缺口?
如果你打算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盤點一下你的技能以及旅行區域,判斷一下你的技能變現的可能性。
3、尋找間隔年的低成本替代品
我做生涯諮詢時,經常會給來訪者用到一個評估工具——生涯之花。生涯之花是從多個維度評估我們對當下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
很多來訪者追求價值的娛樂活動和追求樂趣的娛樂活動得分很低。前者是指你所參加的娛樂活動不為放鬆,而是為了獲取價值。後者是指你所參加的娛樂活動純粹是為了追求快樂、緩解壓力。
這兩項分數低會導致個人學習力不足,生活緊繃,日子久了就會滋生倦怠情緒。
這時,你需要通過「間隔」的方式,調整一下生活的節奏。間隔年的成本太高,你可以選擇間隔月的形式來釋放自我。
間隔月較容易實現,它不一定是整個月,而是把自己的年假與節假日等合併起來休一個大假,讓自己徹底放鬆下來。
4、有計劃地學習一項技能
間隔年讓你有了更多的時間深度思考人生,這時你可以嘗試去學習一項以前想學但沒有精力學習的技能。
也許這項技能會成為你回歸後的新的職業方向。即便你不打算靠這項技能謀生,當作一個業餘愛好也能陶冶情操。
5、防止與社會脫節,保證職業生涯的連續性
間隔年期間,千萬別把自己封閉起來,不然重新回歸後,就會面臨融入社交圈困難的問題。
這方面,歐陽娜娜做得特別好。她在美國上學期間,經常在社交網絡上發布vlog。
比如,早上沒洗臉賴床素顏出鏡;在衛生間裡碎碎念今天到底穿什麼;分享化妝心得,告訴大家如果上課來不及就只畫眉毛和遮黑眼圈……
這些分享,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元氣滿滿美少女平淡又充實的留學生活。
所以,間隔年期間你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或心得感悟讓社交圈了解你的動態。
你也可以給你的職場關鍵人寄明信片。我的學生在間隔年期間去西藏旅行,為我寄來了大昭寺的明信片。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在雪域高原為老師祈福。
這些小事花費不多,卻能讓你的職場關鍵人記住你,為以後回歸留足人情空間,確保職業生涯的連續性。
一個好的間隔年,不應該是失意之下對工作的逃避,而應該是拓寬邊界,打開人生可能性的精心安排。
紀伯倫說過:「我們都已經走了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對於一直低頭趕路的人們來說,在做出選擇前,不妨停下來看看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