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失意,裸辭旅行去過「間隔年」到底值不值?

2020-10-20 瑞希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籤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

去年9月,知名演員、大提琴演奏者歐陽娜娜重返校園,入讀美國頂尖的伯克利音樂學院,一時在娛樂圈激起千層浪。

這位集顏值和才華橫溢於一身的小仙女用「間隔年」的方式,專注於自己喜歡的領域,為喧囂的生活按了一下「暫停鍵」。

實際上,除了歐陽娜娜外,那些不想早早踏入社會的大學生,選擇用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做志願者或義工,以便接觸全新的世界,了解自己;那些工作多年的職場人辭職進行長期旅行或重返學校,以調整身心。

無論是明星、學生還是職場人,這種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去用一年或更多的時間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體驗新的生活,被稱之為「間隔年」,英文叫Gap Year。

有人通過間隔年的方式進行自我調整與重新定位,有人間隔年之後回歸現實,卻發現面臨職業斷崖的危機。

我不會鼓動你選擇它或者放棄它,我只是想揭開間隔年的面紗,告訴你它的真正模樣,你看清了它,才會有更好的選擇。

01

裸辭去過間隔年

思考清楚再上路

康雲晞即將赴西藏和新疆旅行。去年7月,這個初出校門的小姑娘進入一家私營企業做銷售。新工作、新環境並沒有帶來新鮮感,一切都讓她感到不適應、不知所措。

在反思了銷售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職業體驗之後,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十分排斥這份工作,但未來該往哪裡走,她十分迷茫。

於是,在聽了朋友的建議後,她決定裸辭旅行,用一年的時間去過無人打擾的「間隔年」。

但她總感覺心裡不踏實,便發私信問我,:關於裸辭旅行去過間隔年,您有沒有什麼建議。

我問她:「裸辭沒有收入,旅行需要花錢,你在經濟上做好準備了嗎?」

她說工作一年沒存下一分錢,信用卡還有少量欠款,經濟上需要收入不高的父母來支援。

我問她:「你希望通過間隔年的方式收穫什麼呢?」

她說:「看風景,看世界,讓生活慢下來。」

我又問她:「然後呢?」

她想了半天,沒說出所以然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間隔年這個理念,但很多人對於間隔年的理解存在誤區。

在他們看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不如停下來徹底放鬆一下,看看世界,了解自我。然而,間隔年這件事,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和簡單。

有些人通過間隔年,看到了人生百態,見識了多元世界的精彩人生。他們在間隔年中學習、成長、思考,認清了未來的方向。

有些人不過是為自己逃避現實找個藉口。間隔年回歸後,除了收穫美食美景,職業發展仍然一頭霧水,甚至因為與社會長期脫節造成職業斷崖。

浪費了一年時間後,只能和從前一樣,湊湊合合地找份不喜歡的工作。

那麼,間隔年究竟值不值呢?我們來一起撕開它的面紗。

02

間隔年到底值不值?

很多人都知道間隔年起源於西方,不少西方名校特別支持學生用間隔年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但你也許不知道,間隔年起源甚早。

早在17世紀時,間隔年便在英國的貴族子弟中流行。不同的是,那時不叫間隔年,叫「壯遊」。貴族子弟不是用一年時間,而是用幾年的時間去遊歷、學習、開闊眼界。

也就是說,從源頭上來講,間隔年就是個奢侈品。它看起來很美麗,但能消費起它,起碼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經濟後盾;二是有過硬的技能。

我的客戶老林的女兒小林曾就讀於美國某知名高校,本科畢業後她選擇去北歐遊歷一年再回美國讀碩士。

她說本科期間學業壓力大,自己從來沒有好好放鬆過。在北歐的日子裡,她到北極圈的特羅姆瑟看絢爛的極光;到芬蘭的拉普蘭與馴鹿為伴……

小林說,這一年她還在丹麥和瑞典兼職做過中文老師,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間隔年讓她明晰了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回美國後她重新調整了專業。

小林之所以有資本選擇間隔年的方式,因為她父親老林是私營業主,家境極為富裕。

和小林不同,縣城出身的小米家境普通,工作三年也沒有太多積蓄。

在告別了上一份工作後,小米選擇了邊打工邊旅行,來度過自己的間隔年。她希望能讓生命中擁有一段不計較得失、盡情嘗試的美好時光。

小米英文極好,間隔年中有5個月的時間裡她是在英文培訓機構做老師賺錢,貼補旅行的花費。

小米有底氣選擇間隔年,因為她有一項可以謀生的技能,保證了她在任何時候都有飯吃。

所以,間隔年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

你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盲目跟風,自己有多少資源能夠支撐這個選擇。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間隔年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好方法,它只是生活的緩衝。

有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迎刃而解;有些問題,不過是你按下了「暫停鍵」,把困難推給了未來。

03

間隔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到底間隔年該怎樣度過呢?請記住,一個有收穫的間隔年,絕對不是盲目地裸辭去旅行,而是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深度思考人生、調整自我。間隔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1、選擇在國內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應慎重對待間隔年

間隔年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工作,而是為了更好的修行。如果你打算在國內就業,一定要慎重選擇間隔年。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最大途徑是校招,你選了間隔年,錯過了校招就只能參加社會招聘。

社會招聘需要工作經驗,即便是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的間隔年,你也很難系統地積累就業方向所需的崗位經驗。

你有酒,有故事,除了收穫一次長途旅行,可能並未收穫太多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如果你家境極為富裕可以安置工作,或者你本來就是家族企業的接班人,這話就當我沒說。

2、間隔年不能拔腿就走,要做好預算計劃

間隔年需要財力支撐,要制定嚴謹的預算計劃。想想在間隔年裡你打算做哪些事情,預算是多少?如果手頭的資金不夠,你有哪些辦法彌補資金缺口?

如果你打算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盤點一下你的技能以及旅行區域,判斷一下你的技能變現的可能性。

3、尋找間隔年的低成本替代品

我做生涯諮詢時,經常會給來訪者用到一個評估工具——生涯之花。生涯之花是從多個維度評估我們對當下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

很多來訪者追求價值的娛樂活動和追求樂趣的娛樂活動得分很低。前者是指你所參加的娛樂活動不為放鬆,而是為了獲取價值。後者是指你所參加的娛樂活動純粹是為了追求快樂、緩解壓力。

這兩項分數低會導致個人學習力不足,生活緊繃,日子久了就會滋生倦怠情緒。

這時,你需要通過「間隔」的方式,調整一下生活的節奏。間隔年的成本太高,你可以選擇間隔月的形式來釋放自我。

間隔月較容易實現,它不一定是整個月,而是把自己的年假與節假日等合併起來休一個大假,讓自己徹底放鬆下來。

4、有計劃地學習一項技能

間隔年讓你有了更多的時間深度思考人生,這時你可以嘗試去學習一項以前想學但沒有精力學習的技能。

也許這項技能會成為你回歸後的新的職業方向。即便你不打算靠這項技能謀生,當作一個業餘愛好也能陶冶情操。

5、防止與社會脫節,保證職業生涯的連續性

間隔年期間,千萬別把自己封閉起來,不然重新回歸後,就會面臨融入社交圈困難的問題。

這方面,歐陽娜娜做得特別好。她在美國上學期間,經常在社交網絡上發布vlog。

比如,早上沒洗臉賴床素顏出鏡;在衛生間裡碎碎念今天到底穿什麼;分享化妝心得,告訴大家如果上課來不及就只畫眉毛和遮黑眼圈……

這些分享,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元氣滿滿美少女平淡又充實的留學生活。

所以,間隔年期間你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或心得感悟讓社交圈了解你的動態。

你也可以給你的職場關鍵人寄明信片。我的學生在間隔年期間去西藏旅行,為我寄來了大昭寺的明信片。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在雪域高原為老師祈福。

這些小事花費不多,卻能讓你的職場關鍵人記住你,為以後回歸留足人情空間,確保職業生涯的連續性。

一個好的間隔年,不應該是失意之下對工作的逃避,而應該是拓寬邊界,打開人生可能性的精心安排。

紀伯倫說過:「我們都已經走了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對於一直低頭趕路的人們來說,在做出選擇前,不妨停下來看看前進的方向。

相關焦點

  • 《令人心動的offer》周深職場引爭議,裸辭就可以解救自己?
    到底裸辭對不對?代價有多大?什麼情況下我們選擇裸辭,今天就一起來聊聊職場裸辭這件事兒。 對比身處職場空窗期的主動求職者來說,那些並不急於換工作的被動求職者更有競爭優勢,更受招聘公司的青睞,所以即使要辭,也應儘量讓自己有條件去做一個被動的求職者。 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腦袋一拍說走就走呢?調查顯示大部分裸辭的人主要有三個原因:不開心,工資低,沒盼頭。
  • 2020年經濟形勢下,適合裸辭麼?職場人該如何逆襲
    儘管妹妹最終選擇了裸辭,但此前她也已有了很長時間的盤算與規劃,畢竟在兼職與主業中,她選擇了更少有人去走的道路。權衡裸辭的收穫與代價,做到利弊得失皆有決斷,那麼裸辭也是可以接受,你可以更好地利用「空窗期」找工作,也可以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更可以做出身心的調適。
  • 作業幫員工吐槽:裸辭會上癮啊,上份工作裸辭,現在又準備裸辭了!
    平均一個職場人每工作3-5天,就會產生一次裸辭的衝動。小編在這想問一下,這兩年,在準備跳槽前直接裸辭的大家,大家現在都怎麼樣了呢? 成人世界的第一條原則,選擇,並承擔起代價。裸辭的代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而裸辭就像一對積怨已久早已相看兩厭惡的夫妻走到了婚姻的盡頭,任何一點小事兒都會成為導火索,徹底點燃炸藥包。裸辭就更像是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是真的會上癮。
  • 間隔年到底值不值?gap year後的就業困境|雅思口語素材
    間隔年這個概念,本來指的是國外高中生畢業後下,先不上大學,間隔一年,在這期間可以去旅遊,去實習,為自己大學選什麼專業、以後從事什麼職業,提前體驗提前規劃。高考後不趕緊上大學,這在國內激烈的競爭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倒是很多人在畢業工作幾年後,因為種種原因,會選擇gap year。
  • 裸辭的職場人,如何順利渡過這段空窗期?
    裸辭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然而現實職場中仍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原因,依然會毅然決然的選擇裸辭,那麼既然選擇了這麼一條不好走的路,那麼也只能堅強的去面對,今天筆者就說說如何能夠相對順利的渡過這段裸辭後的職場空窗期吧!
  • 裸辭很爽?誰裸辭誰知道
    ,受訪者中,55.2%人偶爾有幾次,10.5%的人每天都想裸辭,8%的人從沒有想過裸辭。 由此可見,面對裸辭,大多數人其實是猶豫的。然而,在當下,大多數年輕人接觸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在講「裸辭如何爽」,卻很少有人告訴他們,那些裸辭後的年輕人,他們到底過得好不好。
  • 事業不得志,人到中年裸辭轉行,職場機會在哪裡?
    這個問題非常經典,我從中提取出來三點關鍵的信息:第一是31歲,說明過了30而立的年紀,遇到了職業危機;第二是找工作兩個月,說明是裸辭,沒有找好下家就出來了;第三是物流行業想轉到一個沒有經驗的銷售行業去,非常迷茫。
  • 情侶3年2次裸辭旅遊,「帳」怎麼算?沒有標準答案
    說走就走的旅行,到頭來仍舊得回答「回來之後怎麼辦」的終極之問。那些自以為超脫的「旅行者」,有多少能不敗給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呢?三年兩次裸辭旅遊的「神仙眷侶」,終於把自己活成了話題人物。儘管他們表示並不後悔,可是父母們卻早已是一副痛心疾首狀。新世代「享受當下」的響亮宣言,此刻似乎正變得風雨飄搖——見識過那麼多世面,卻好像錯過了更多。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 職場中10個人裡8個想過裸辭,可看完這個杭州姑娘算的帳,你還敢嗎?
    但冷靜下來想想,如果我裸辭,每個月月光的我,存款不到2萬,誰來養我呢?今年這行情,一時半會怕是找不到工作。而且3年前經歷過一次裸辭的我,已經沒有勇氣裸辭第二次了。當時就是年紀輕,聽信了朋友的話:裸辭不需要錢,只需要勇氣。
  • 「裸辭」,不美!
    裸辭,簡單說是在沒有找到下家的情況之下,斷然辭職的離職方式。現在不少90,00後職場年輕人喜歡這種離職方式,很大的原因就是覺得拿著低工資,受著窩囊氣。讓自己不將就、不妥協,一言不合就裸辭,看上去又瀟灑又解氣。然而,很多人在還沒享受完裸辭的快感,就開始後悔不已。我們先來分析下裸辭的原因。
  • 2019年,那些裸辭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金九銀十對於招聘工作者來說從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是招聘的最佳時機同樣也是職場人找工作看機會的熱潮期最近幾年覺得「裸辭」這個詞出現的越來越頻繁了我上各大社交網站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有關詞條真的很多比如說微博:
  • 裸辭,遭遇職場空窗期,焦慮,不知所措?2招手把手教你輕鬆度過
    導語昨天群裡一位閨蜜說:從19年國慶裸辭到現在,已經快8個月了,一直沒找到工作,很焦慮。閨蜜從2月份開始信心滿滿投簡歷再到受打擊,灰心喪氣,懷疑、否定、抓狂。閨蜜說:剛裸辭的前半個月,徹底給自己放鬆,到處去玩耍,半個月後開始各種找工作。
  • 四十歲,裸辭,悠長假期後,她決定重新回去上班
    一些從未有過的念頭一直在腦海中盤旋:這就是我未來十幾年的生活了嗎?忙忙碌碌重複著一年又一年?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能做什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可笑,臨近四十不惑的年紀,卻才開始思考這些早就應該想明白的東西,是不是太不切實際?▲ 臨摹了喜歡的插畫,很符合當時壓抑的心情。
  • 職場老人:儘量不要在剛有離職念頭時選擇「裸辭」,小心得不償失
    職場老人:儘量不要在剛有離職念頭時選擇「裸辭」,小心得不償失在職場上的時候,無論你對自己的工作有多麼的熱愛,腦海中依舊還是會產生離職的念頭的。畢竟,人在一件事情的專注度上,不會一直都會保持最開始的態度的,中間經歷的一些挫折、失敗還有辛苦和累,都是讓自己有放棄念頭的一些遭遇和情緒。
  • 別以為職場裸辭有勇氣就行,有這3類特徵的人,再多考慮考慮
    別以為職場裸辭有勇氣就行,有這3類特徵的人,再多考慮考慮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剛加入職場的年輕人,一言不合就選擇了辭職。甚至還有很多年輕人形成了裸辭的習慣,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職場中經常會遇到令他們不舒服或者不開心的事情,所以沒有考慮什麼,就選擇了裸辭。
  • 年底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裸辭?他們心裡怎麼想的?
    一般情況下,很少人會選擇裸辭,特別是在年底之前裸辭,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最近看到很多人在網上發帖說自己剛剛裸辭,到底是啥原因讓他們逆常規而行,在這個時間點裸辭呢?01 覺得裸辭很酷,讓自己牛逼一次很多人認為裸辭很酷,特別是年輕的職場人中間,他們更注重個性的表達,看到網上不少人選擇裸辭後過得也不錯,此舉拉風又瀟灑,所以自己跟風一下。裸辭後在別人面前會吹噓一陣,說:看,我就敢把老闆炒了,我多牛逼呀!
  • 2020年裸辭的人怎麼樣了?30歲裸辭一年的我想說一說
    是的,我也曾一度覺得,裸辭後,我可以找一份和原來差不多或者更好一些的工作,並且找的差不多了,結果有些突發情況就沒法再去上班。我想,每一位裸辭過的職場人都深有同感。再過5年、10年,我還能繼續做這麼燒腦的工作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也這樣想過?如今真的辭了待在家裡,就開始去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重新剖析了一下自己。
  • 2020年裸辭的人怎麼樣了?我30歲,裸辭一年,想說一說
    可就是這樣,我還是裸辭了,且不得已的原因,之後沒再找工作,就這樣到現在一年都沒再上班。列舉我的這些情況,只是想說,其實對於很多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暫時離開職場的人來說:難的不是接受它,而是自己心有不甘和心態的調整。
  • 6成上班族存款10萬才敢裸辭,2020年裸辭,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辭職需謹慎,裸辭有風險。但根據媒體報導的調查顯示,職場人裸辭的念頭很多,行動也很果斷,有7成的人裸辭過。2020年受疫情影響,6成人對待裸辭更謹慎。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麼高比例的人想有裸辭的想法嗎?所以,裸辭,你的錢準備好了嗎? 裸辭,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錢,因為錢是一個職場人裸辭的底氣和資本。裸辭前,先看看自己的口袋,綜合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支撐你接下來的日子。
  • 要麼忍,要麼等,千萬別裸辭
    第三個月,因為害怕被家人責怪,她開始問同學借錢,日子也過得緊縮縮的。這個月她只要看到公司有招聘行政或銷售崗位的全部都投一遍簡歷,最終有一家保險公司錄用了她,但考慮再三,她拒絕了邀請,她開始思考她未來的職業到底要做什麼……後來,在她一個同學的推薦下,她進入到了一家民營企業做行政前臺,工作還算輕鬆,只是覺得沒什麼大前途,但沒有辦法,她已經「彈盡糧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