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人似乎特別鍾愛糯米,可以拿它製作好幾樣特色糕點,糯米粿、炸棗、糕仔,總讓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傳統的糯米粿稱為紅龜粿,顧名思義就是印上龜型圖案的紅糕粿,石井俗稱「糯米粿」。現在市面上看到的一般是沒有壓印傳統圖案的糯米粿。
潘老師的龜糕印工作室
潘老師雕刻的精美絕倫龜粿印作品
龜粿印,是製作紅龜粿必不可少的工具。五一那天,冒著大雨,尋訪南轎巷潘老師,幾經周折,終在一條幽深小巷得以拜訪。他,就是目前福建省僅存的唯一一位龜粿印手工雕刻師。潘老師介紹傳統的龜粿印有四面,正面是一隻刻有「壽」字吉祥花邊圖案的烏龜,前爪一定要刻五隻,後爪刻四隻,意味著腳踏實地。兩側一邊刻有銅錢,一邊刻有魚,寓意「財源廣進,年年有餘」。背面則要刻上壽桃,代表長壽吉祥。
陶瓷龜粿印
閩南地區的龜崇拜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說閩南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龜相伴。小孩滿月或度晬時(周歲)要做「滿月龜」「四腳龜」;直到小孩成年(十六周歲),敬拜床母、答謝鄰裡鄉親,都要製作大量的龜印糯米粿;老人做大壽時,要以龜為賀,「龜鶴延年」、「龜鶴同壽」等是常用於祝壽的用語;去世後的安息之所,墓身高出地面,呈龜狀,俗稱「墓龜」。正因為龜在閩南的用途如此廣泛,用來印製龜紋的「龜粿印」也應運而生,有瓷質的,也有木質的,大多圖案精美。現在雕刻傳統龜粿印模具的師傅寥寥無幾,精美的龜粿印已成為閩南特有的工藝品。
製作龜印糯米粿工藝並不複雜,首先將糯米洗淨加水浸泡瀝乾,然後用機器將糯米攪碎成粉,加入適量熱水搓揉成團放置一邊。把備好的花生末加入白糖、適量的水攪拌成花生醬。從糯米糰上捏出一小塊搓圓按扁,包入花生醬,將包好花生醬的糯米糰收口搓圓,用抹上花生油的龜糕印輕壓後置於粽葉上,最後把糯米粿放入蒸鍋中。十多分鐘後,香噴噴的糯米粿就蒸熟出籠了。
文 | 斯瀚媽媽
做好的糯米粿扁圓外觀,其看起來小巧而透亮,放置冷卻後的糯米粿吃起來冰涼爽口,外皮糯而有彈性,內餡甜而不膩,夾雜著淡淡的粽葉香氣,一點也不粘牙。不僅石井本地人愛吃糯米粿,連外地人也對其讚不絕口。
(來源:石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