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教師怎麼做(5)

2020-09-03 明師館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來支持進行「教學設計」,是能力提升2.0項目對教師微能力的要求。在30個微能力點中,第2點(A2)是: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

教學設計,需要相應的數字教學資源,怎樣獲取合適的數字教學資源,是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之一。

在教育部項目專家研製的微能力評價規範中,對「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的表示是這樣的:

換一個表述形式:

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運用網絡搜索到豐富的、適用的、格式多樣的教學資源,以改進教學設計。

就其存在的形態來看,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兩種:

離線資源:

即下載到「本地」使用的數字資源--將存放在別的硬碟或網絡平臺上的資源下載存放到自己的機子裡或U盤裡,以備使用。

離線資源需要在本機建立相應的「文件夾」,分類儲存,建立自己的數字教育資源庫。同時,還需要學會使用數字教育資源處理加工的各種軟體,如圖形處理軟體,音頻編輯軟體,視頻編輯軟體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技能是能力提升1.0時代的要求)。

在線資源:

無需下載資源文件而直接在「線上」使用教學資源,或者下載安裝了APP(電腦客戶端程序)然後在線使用其中的資源。在雲時代,這是主流的資源服務形態。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在網上「找到」相應的教學資源--課件、資料、圖片、音頻、動畫或者視頻,已經不是很困難的問題。那麼,能力提升2.0的更高要求是什麼呢?

基於課堂。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嚴格來講,完全一樣的兩個課堂是不存在的。所以,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必然是「因課而異」。更準確地說是,不同的課堂教學變革需要相應的教育資源支持。

因此,教學設計的更高階段--或者說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問題靶向」(這也是很多老師感到困頓或者無趣的地方:自己缺乏課堂改革的動機,培訓就完全「聽命於」別人的要求)。「備課者」應利用這樣的培訓機會,選擇一兩個急需破解的課堂問題,從教學資源這一點入手(實際上這僅僅是破解課堂問題的其中一點而已),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利用專業的、適用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問題解決提供資源支撐。

另一個更高的要求是資源評價。我們可以參考專家組給出的評價標準:

顯然,如果要這樣去評價,那就還需要細化這些評價提綱。

在這裡,我提供另一種選擇:基於課堂應用的師生雙主體應用評價。

可以編制相應的課堂觀察點,讓教師進行課堂應用的同伴評價(教學設計,可以視為教學預設,從設計方案的有效性等基本屬性的評價意義來看,只能是以實際應用效果來檢驗設計的科學性、專業性、有效性和先進性),僅供參考:

至於學生的評價,可以設置1-2個關鍵問題,比如:「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資料,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一定時段內,收集到足夠的滿意度數據,形成相對閉環的數據鏈。這樣,從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到學生的滿意度評價,基於獲得的教學數據,才能做到「精準評價」,以學評教,定點改進。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應用:教師怎麼做(7)
    ​開課5分鐘,是每節課的第一「燃點」。無論是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活動課、實驗課……,課堂教學「導入」應該是為整堂課「定向、導向」。在傳統的零信息技術課堂,教師往往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去吸引學生,吊起學生的「胃口」,或者利用教具--掛圖、模型……來吸引學生的目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導入」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教師怎麼做(6)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就是演示文稿(PPT)的設計和製作。 瀏覽和初步分析近1萬個課件(PPT)之後,發現有95%以上的老師製作的演示文稿,真的就是文稿的演示。這是多年來演示文稿的基本模式--把教案搬到演示文稿上,大量的文本演示,簡單替代了老師的板書。提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首先,我們要重新定義「演示文稿」。
  • 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應用:教師怎麼做(1)
    2013年到2017年,是「第一輪」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的5年。這個培訓,從過去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轉變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多了兩個字:應用。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培訓的目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2018年,啟動了「第二輪」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 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應用:教師怎麼做(4)
    關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微能力」,在多媒體教學、混合學習和智慧學習三個「環境」中,分別陳述為四個維度、30個能力點。(四個維度是: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儘管,用四個維度30個能力點來列出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內容,還是不很全面的,但是,如果放在一個項目裡來實施,就顯得相當的「沉重」(理論上能力提升2.0是未來幾年要完成的培訓,而不應該是一次性地完成50學時的「任務」)。首先,讓我們來學習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情分析」這個維度下的能力點: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
  • 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應用:教師怎麼做(3)
    講課專家會給你解說,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人工智慧等等這些我們老師看起來前沿高端的未來型科技產品,已經來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也已經來到了我們的教室門口,甚至出現在我們的白板上了。你現在可能已經相信:技術改變教學,但那多是在觀念或知識層面上的認識,專家們說多了,案例看多了,你就相信了;實際上,你可能還不很清楚,技術是怎麼改變教學的。
  • 網際網路+教學能力提升 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
    網際網路+教學能力提升 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11月22日上午,2019年小學教師課堂能力提升項目培訓的開班儀式在南和賓館四樓報告廳舉行。參加人員包括南和縣教育局領導、發展中心全體教師、參訓小學教師等共計110人。
  •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生成長,提高教師專業技能
    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融合呢?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是滕老師、劉老師這個講座給了我啟示,收穫頗多。滕老師首先先從我們生活說起,比如說我們參加這次培訓,上課前掃碼籤到和晚上是位置籤到,考勤融入了信息技術,我們無法作弊。
  • 融合信息技術,重構智慧課堂
    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下的數學課堂---生機勃勃、清晰明快、和諧高效。 課畢,數學老師從導入環節、探究環節的四個活動、拓展環節的製作等各方面剖析了信息技術在本課教學中的融合及作用,讓與會領導深感,信息技術實現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淺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現代教育添加了騰飛的翅膀,越來越廣泛地被引入課堂。本文從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相融合的方式及實踐入手,探索二者融合下對推動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 佛山三中初中部創新課堂教學 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珠江時報訊(記者/區輝成 通訊員/鄧綺妍)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規劃與引導課程教學的變革與創新?11月14日,《智能時代:初中數學的挑戰與選擇》教學研討會在佛山三中初中部舉行。據佛山三中初中部校長謝先剛介紹,該校著力將信息技術與「探究/對話/體驗」式教學深度融合,創新課堂教學,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在佛山三中初中部,現場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圍繞「智能時代,初中數學教學帶來的變革與創新」等話題展開論道與研討。
  • 永興縣便江片小學英語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競賽暨...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0月9日訊(通訊員 譚翠芳)10月9日,為期兩天的「便江片小學英語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競賽暨培訓活動」在永興縣先鋒小學落下帷幕。來自便江片的11所小學各派出了一名英語老師參賽,呈現了11場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充分展示了「聚焦核心素養,推進深度學習」的活動主題,體現了教師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的深度融合。 此次教學比武的一大亮點,就是每堂課上都有靈動智慧的互動,充分體現了樂教樂學的理念;也彰顯了年輕一代英語教師紮實的基本功與教學魅力。
  • 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今年正值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收官之年。為了鞏固多年來在智慧課堂建設中取得的成果與經驗,紮實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正式出版。
  • 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一直以「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為使命的北京四中網校,早在2012年就開始與全國各地學校一起,開啟智慧課堂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並通過「有知識、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的四有課堂常態踐行,共同創造出一個個令人欣喜的教育成果。今年正值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收官之年。
  • 信息技術 點亮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點亮課堂教學 陳曉丹 殷蘇寧     12月1日,主題為「數據驅動精準教學智慧課堂公開課」的交流研討活動在我市康城小學舉辦。    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發展中心、教育實踐共同體成員校的教師代表、各區教育局及所屬學校的教師代表等五十餘人參與活動。
  • 黎川縣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深度融合
    近年來,黎川縣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力改善教育信息化設施設備,充分以「同步專遞課堂」為載體,以「八個一」教研團隊送教下鄉活動為抓手,以推廣「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和教研組織模式,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深度融合,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 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研究與分析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在知識獲取、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帶來了巨大變化。只有把握髮展趨勢,重視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豐富學習資源,改善學習條件;加強教師培訓,創新教學方法;立足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學習;發揮學院和教師作用,才能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 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怎樣融合
    2.1教師是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融合的人力基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師是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融合的關鍵。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的時代,全社會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1)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教育理論知識。
  • 巧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
    浙江省在教師培訓中著重促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化應用、融合創新」。不一樣的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一群拿著紙筆的小學生仰頭望著金燦燦的樹葉,表情專注……2016年11月,秋高氣爽的一天,浙江省諸暨市東和鄉中心小學六年級601班學生正在上一節原來從來沒有上過的課——語文與美術整合課程。授課教師宣國棟是來自諸暨市濱江初中的支教老師。
  • 河北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河北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堂更生動 學習更主動近年來,翻轉課堂、微課程、慕課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術對學校教育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數位化學習、在線課程出現在許多中小學校課堂上。
  • 探索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深度融合的思政教學新模式
    探索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深度融合的思政教學新模式 2020年03月17日 15: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明海英 黨波濤 嶽坤峰 字號 內容摘要:3月15日,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徐秉國主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