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用信息技術來支持進行「教學設計」,是能力提升2.0項目對教師微能力的要求。在30個微能力點中,第2點(A2)是: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
教學設計,需要相應的數字教學資源,怎樣獲取合適的數字教學資源,是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之一。
在教育部項目專家研製的微能力評價規範中,對「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的表示是這樣的:
換一個表述形式:
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運用網絡搜索到豐富的、適用的、格式多樣的教學資源,以改進教學設計。
就其存在的形態來看,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兩種:
離線資源:
即下載到「本地」使用的數字資源--將存放在別的硬碟或網絡平臺上的資源下載存放到自己的機子裡或U盤裡,以備使用。
離線資源需要在本機建立相應的「文件夾」,分類儲存,建立自己的數字教育資源庫。同時,還需要學會使用數字教育資源處理加工的各種軟體,如圖形處理軟體,音頻編輯軟體,視頻編輯軟體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技能是能力提升1.0時代的要求)。
在線資源:
無需下載資源文件而直接在「線上」使用教學資源,或者下載安裝了APP(電腦客戶端程序)然後在線使用其中的資源。在雲時代,這是主流的資源服務形態。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在網上「找到」相應的教學資源--課件、資料、圖片、音頻、動畫或者視頻,已經不是很困難的問題。那麼,能力提升2.0的更高要求是什麼呢?
基於課堂。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嚴格來講,完全一樣的兩個課堂是不存在的。所以,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必然是「因課而異」。更準確地說是,不同的課堂教學變革需要相應的教育資源支持。
因此,教學設計的更高階段--或者說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問題靶向」(這也是很多老師感到困頓或者無趣的地方:自己缺乏課堂改革的動機,培訓就完全「聽命於」別人的要求)。「備課者」應利用這樣的培訓機會,選擇一兩個急需破解的課堂問題,從教學資源這一點入手(實際上這僅僅是破解課堂問題的其中一點而已),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利用專業的、適用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問題解決提供資源支撐。
另一個更高的要求是資源評價。我們可以參考專家組給出的評價標準:
顯然,如果要這樣去評價,那就還需要細化這些評價提綱。
在這裡,我提供另一種選擇:基於課堂應用的師生雙主體應用評價。
可以編制相應的課堂觀察點,讓教師進行課堂應用的同伴評價(教學設計,可以視為教學預設,從設計方案的有效性等基本屬性的評價意義來看,只能是以實際應用效果來檢驗設計的科學性、專業性、有效性和先進性),僅供參考:
至於學生的評價,可以設置1-2個關鍵問題,比如:「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資料,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一定時段內,收集到足夠的滿意度數據,形成相對閉環的數據鏈。這樣,從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到學生的滿意度評價,基於獲得的教學數據,才能做到「精準評價」,以學評教,定點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