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海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作為孫中山的人脈淵藪、革命基地、廣闊舞臺和安全家園,這座城市留下了他革命、工作、生活的豐富遺存和印痕,是他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弘揚其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將於8月11日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思想匯」欄目與展覽主辦方合作推出「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系列文章,邀請三位歷史學專家講述孫中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淵源,今日刊發第三篇。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上海人民無限悲痛。《申報》連續多日報導民眾到莫利愛路寓所(今上海孫中山故居)憑弔的新聞,並推出「孫中山逝世之哀悼」新聞專題,進行了持續七天的報導。國民黨在北京的治喪活動告一段落後,葬事籌備處在上海成立。從陵墓圖案徵集、評選到中山陵建造和宣傳,葬事籌備處工作有序推進和落實,上海各團體和媒體也積極參與。由此,孫中山在逝世後又進一步受到關注,在上海民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紀念孫中山也成為上海民眾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孫中山崇拜」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推廣,這也體現在當時新成立的上海特別市政府所作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1928年中山路開始拓建,不出幾年便建成了中山環路,成為當時上海最長的道路。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指出,上海「苟長此不變,則無以適合於將來為世界商港之需用與要求」,希望上海能夠變得更好,發揮更大的作用。據此,上海特別市政府著手制定和實施「大上海計劃」,將租界北面東近黃浦江的江灣一帶劃為市中心區域,在一片農田間建設一座上海新城。在道路命名上,既凸顯 「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這九個字,又按照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和世界大同思想分別命名了三民路(今三門路)、五權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建)。
上海最早建成的孫中山「總理紀念碑」也位於江灣地區,碑高三丈餘,正面鐫有譚延闓所題「獨有千秋」、蔡元培所題「侯聖大惑」。1929年10月10日,江灣當地民眾提燈參加了「總理紀念碑」揭幕落成大典,為此上海特別市政府還將原體育會路改名為紀念路。「總理銅像」原來計劃建在上海北站,後經討論決定建在上海特別市市政府大樓旁邊。1933年11月12日,上海舉行孫中山誕辰及「總理銅像」揭幕紀念大會,「參加觀禮者六萬餘人,典禮隆重,全市懸旗慶祝,頗極一時之盛」。如今的上海中山醫院原名國立上海醫學院,創辦於1927年。1930年顏福慶「繼總理救民之遺志」,憑藉「總理」名義發起籌備中山醫院,以孔祥熙為主任,聘請國內各界領袖,廣募經費,終於在1936年底在楓林橋一帶建成了中山醫院。中山醫院的創設,幾乎全部藉助社會力量而成,其中「總理」的名義吸引了大家,是事半功倍的關鍵。
1922年上海大學成立,孫中山正值留駐上海,籌劃改組國民黨,培養革命人才,因此對上大甚為關注。他希望上大辦成「以貫徹吾黨之主張,而盡言論之職責」的革命學校。當時正處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許多共產黨人應邀執教,該校面貌煥然一新,聲譽鵲起。該校進步學生社團為了促進交流,針砭時弊,創辦了《孤星》雜誌,孫中山欣然為該雜誌題寫「孤星」刊名,以示對青年學子的扶持和寄望。孫中山逝世後,上大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有學生還在《覺悟》上發表《孫先生不死》一文,讚揚「孫先生之一切行為與思想,皆是建築在被壓迫民族之解放與利益上了」,號召全國被壓迫的同胞團結起來,為完成孫中山的未竟事業而努力奮鬥。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表現英勇的第十九路軍,來自1923年奉陸海空軍大元帥孫中山之命而組建的粵軍第一師。這支部隊從來不忘他們是孫中山親手締造的部隊,愛國禦敵是他們的本分,所以「要以偉大犧牲精神來戰勝一切」,他們以簡陋的裝備堅持抵抗日軍長達34天,其英勇抗敵的事跡受到中國社會各界甚至西方媒體的一致稱讚。
孫中山關註上海,喜歡上海,也給上海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實業計劃》與上海息息相關,他為浦東、洋山港構建的發展藍圖是上海一筆彌足珍貴的遺產。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方大港」已經實現,浦東開發成就斐然,而中華民族也在朝著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作者為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