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突然死亡,官司該如何進行?

2020-12-23 律視微言

在司法實踐中,有些訴訟案件在審理的過程中,出現了被告突然死亡的情況。一旦被告死亡,案件審理也隨之有一定影響。那麼,訴訟中被告死亡的案件,官司該如何進行?

原告某銀行與被告李某籤訂《個人經營借款合同》,約定借款金額35萬元,借款期限1年。合同籤訂後,某銀行按約支付了上述借款,但被告李某未能按期歸還。為此,某銀行訴至法院。訴訟過程中,被告李某因腦溢血死亡。

在訴訟中被告已死亡,應當終止訴訟、直接裁定駁回起訴,還是應當先中止訴訟,如無繼承人再行駁回起訴?

從審判程序的司法救濟來看,訴訟中被告已死亡,原告的訴訟並不成立。這種情況下,法院首先查明被告李某是否有新的繼承人,可以先行中止訴訟。如有新的繼承人,本案恢復審理。如無新的繼承人或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死者遺產並表示不參與訴訟,法院將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立案後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裁定駁回起訴。

給付之訴的訴訟請求事項的一般表述為:被訴主體+責任。 「被訴主體」是主體資格問題屬於程序意義。被訴主體死亡並不必然導致主體資格喪失,還有可能存在繼承人的情形。如無新的繼承人或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死者遺產並表示不參與訴訟,方才確認被告主體不適格,導致原告沒有訴權,法院則裁定駁回起訴。

從起訴與訴權的關係來看,訴權是起訴的基礎,起訴是當事人行使訴權的起點。只有無新的繼承人或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死者遺產並表示不參與訴訟,主體因無訴權將導致資格不適格,沒有訴權的起訴是無本之源,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司法救濟本身亦沒有意義,此時法院將駁回起訴。

所以,訴訟中被告已死亡,法院將先行中止訴訟,並等待繼承人參加訴訟。只有在無新的繼承人或繼承人明確放棄繼承死者遺產並表示不參與訴訟的情況下,原告已無訴權,法院方可裁定駁回起訴。

簡而言之,在民事訴訟中,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被告死亡,有遺產,有繼承人的案件需要根據繼承人是否同意參加訴訟分別對待。

(一)繼承人表示參加訴訟的,變更繼承人為被告,繼續審理,已經進行的審理對變更後的被告仍然具有法律約束力,但被告僅以繼承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賠償責任。

(二)繼承人表示不參加訴訟的,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不一致。一般情況下繼承人不同意參加訴訟時,法院通知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查清遺產,判決以死亡的當事人的遺產承擔責任。

二、被告死亡,有遺產,無繼承人案件的處理。

在此種情況下,一般法院應當及時通知民政部門或者被告所在集體,參加訴訟,同樣僅以繼承的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民事責任。

下列四種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訴訟,不再審理。

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係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律視微言,聽律師講生活中的法律知識。

相關焦點

  • 民事訴訟中被告能否要求追加被告?
    關於被告能否申請追加被告,一般在法律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認為被告有權申請追加被告。其理由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 如何定性民事訴訟中被告的應訴行為
    筆者認為,被告的應訴行為從時間的角度可分為庭審前的訴訟行為與庭審中的應訴行為,而庭審前的訴訟行為集中表現為提交答辯狀的行為,這既是被告享有的訴訟權利,更是其應盡的訴訟義務。庭審中的應訴行為則集中表現為被告進行言詞答辯,屬其享有的訴訟權利。  那麼,什麼是被告的應訴行為?這是對被告的應訴行為進行定性的前提。簡單地說,被告的訴訟行為就是應訴行為。
  • 打「假官司」是「真犯罪」!武夷山民事檢察監督亮劍首例虛假訴訟
    可此時,被告故意主動與原告協商,欺騙原告同意解除查封,讓其將酒店房產用於銀行抵押貸款,以此償還原告的借款。原告同意後,法院對該房產解封。可就在法院解封該房產後不到一個月,涉及林某某的另一借款合同訴訟官司在法院開庭,且以華X大酒店為被告,涉案金額達1505萬元,雙方迅速達成和解協議,案件馬上進入強制執行程序,華X大酒店房產再次被拍賣,此時的拍賣款要優先實現本案原告周某某債權後,才能繼續償還之前何某某二人的債務。
  • 官司打了一半得知「被告死了」!戶口未註銷,該向誰追討債務?
    官司打到一半,原告得知被告已經去世,但案子卻只能繼續下去。原來,被告家人未去派出所註銷戶口、辦理火化手續。而由於不知道被告最終轉去了哪家醫院,原告也無法取得醫院的死亡證明,證明被告真的已經死了。▲圖據網絡起訴訴訟過程中被告知 被告因病死亡2012年10月15日,邱國偉提出向朋友趙敬明借款50萬元用於買酒做生意。趙敬明同意後,邱國偉寫下正式借條,借條上載明月息為3%。
  • 民事訴訟中,可以列為共同被告或追加被告的的情形
    轉自煙語法明 追加共同被告的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必須進行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相關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參加訴訟;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 民事案件中被告能否申請追加被告
    該事故經交警部門處理,認定丙負事故全部責任,甲無責任。原告甲起訴被告丙和丁,要求二被告共同向己賠償損失。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丁申請追加乙為本案被告參加訴訟,理由為汽車修理部對前來修理和消費的車輛無任何安全保障設施、無安全警示牌、對原告甲在修理部玩耍存在安全隱患不予制止、對被告丙駕駛前去修理的車輛也無人引導,故乙對該交通事故的損害後果也應承擔賠償責任。
  • 打民事官司,一定要注意訴訟時效!不然……
    【庭審現場】原告於某:在原告向被告支付購房款後,就一直不間斷地催促被告履行約定。被告出具了購房發票後,原告多次向被告主張權利,要求被告及時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被告數次表示可以承擔違約責任,但又數次不兌現,故向法院提起訴訟。針對原告訴稱,被告答辯:原告的訴訟請求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
  • 民事訴訟中被告之一可以針對原告提起反訴
    對此,被告之一承包人在訴訟中對原告提出反訴,請求原告對其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  對於法院是否受理被告之一提出的反訴,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反訴當事人與本訴當事人必須完全一致,即當事人的數量、地位必須完全一致。由於銀行不是反訴的原告,該反訴的當事人與本訴的當事人不一致,因此,不能受理該反訴。
  • 如何確定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一、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認定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於已經開始的訴訟,以該訴訟的原被告為被告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的人。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審查和認定:  (一)對案件的訴訟標的全部或者部分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
  • 民事訴訟中,如何確定原告和被告?
    《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都對民事糾紛中的適格當事人(即原告和被告)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情形:(1)個人合夥相關的訴訟中以全體合伙人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字號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號。
  • 關於《民事訴訟法》中原告與被告的法律規定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我們今天一起學習關於民事案件中應該如何確定當事人,當事人享有什麼權利,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記得轉發,讓更多的人們知道享有什麼權利,以此來更好法維護好我們合法權益。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 。
  • 什麼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普通民事訴訟有何區別?
    大家都知道殺人要負刑事責任,可能會坐牢,但是去坐牢了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嗎?很多人以為負了刑事責任就不用承擔民事賠償了,其實不是,受害人及其家屬仍然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主張民事賠償責任,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 訴訟中哪些因素影響官司勝敗?值得注意和重視
    當糾紛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無奈之下,當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得不走向人民法院打官司的時候,最想知道的是官司的勝算有幾何。就是說,打這場官司是否能勝訴,心裡沒底。為了幫助當事人正確面對即將到來的訴訟,預測訴訟的勝敗結果,張哥總結辦案經驗,對決定民事訴訟案件勝敗的因素做如下分析,以避免盲目訴訟。
  • 打官司須知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那麼民事訴訟有沒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可以讓老百姓一就懂,從而使老百姓對打官司能有個大致框架,指導訴訟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民事訴訟的一些基本原則。平等原則。這是民事訴訟最核心的原則之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法院要對當選平等適用法律。
  • 張哥教您 不請律師原告怎樣打民事官司
    如何操作?張哥的回答是:如果比較簡單的事情,爭議數額不大,個人懂一些的法律知識,完全可以不請律師。自己出庭訴訟。如果案情比較複雜,自己對法律知識缺乏的話,張哥建議,還是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來做,請一個律師處理比較好。今天,我們假定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比較簡單,是非界限也比較清楚,原告自己又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的情況下,張哥教你:原告不請律師怎樣打民事官司。
  • 民事訴訟中,如何列被告?
    民事訴訟中,起訴時遺漏當事人,還能追加嗎?一文中,對生活中常見的必要共同訴訟類型進行了簡單列舉,本篇文章將對如何列被告進行詳細說明。民事訴訟中如何列明被告則需要根據實際案件決定,完整列明被告有利於查明案件事實,確定各被告人責任,也省去訴訟中再追加被告的麻煩,節約時間成本和司法資源。一、民間借貸中,夫妻一方舉債,列夫妻雙方為共同被告。
  • 從江西入室殺人案,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區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說明,該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 離婚訴訟期間,一方突然死亡,另一方是否享有繼承權?
    離婚訴訟期間,一方突然死亡,另一方是否享有繼承權?一、離婚訴訟中一方死亡怎麼辦?離婚訴訟屬於人身關係的案件,整個案件都需要夫妻雙方參與,如果一方死亡,那訴訟也就沒有必要進行了。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係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 民事訴訟中的共同訴訟
    2、適用必要共同訴訟的主要情形(1)掛靠關係以掛靠形式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該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為共同訴訟人。(4)保證合同關係①一般保證:僅起訴債務人的,以債務人為被告;僅起訴一般保證人的,法院應當將債務人列為共同被告;同時起訴債務人和一般保證人的,為共同被告。②連帶保證:可以將債務人或者保證人作為被告提起訴訟;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 在這幾種特殊的民事糾紛中,如何確定原告和被告?記住不要告錯了
    《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都對民事糾紛中的適格當事人(即原告和被告)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情形:(1)個人合夥相關的訴訟中以全體合伙人為共同訴訟人。具體包括三種情形:法人或其他組織應登記而未登記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活動;他人冒用法人或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民事活動(表見代理除外);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終止後仍以其名義從事民事活動。(4)法人分支機構相關訴訟中,以法人為當事人:法人分支機構非依法設立,或者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以分支機構為當事人:法人分支機構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