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留學姐妹歐洲抗疫日記

2020-12-23 封面新聞

盛可馨(上圖)、廖若愚(下圖)是孿生姐妹,她們同時在歐洲留學。歐洲疫情爆發後,她們選擇留在當地抗疫。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2月24日,儘管義大利已經開始封鎖部分市鎮,巴黎時裝周還是緊接著米蘭時裝周,如期開幕了。

2月25日,正在巴黎留學的盛可馨和她的小夥伴們,結束了「help wuhan」募捐行動,共籌集到5560.09歐元,採購500餘件防護服早已送抵武漢。當日,盛可馨的家鄉成都,已經連續5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

巴黎之春

22歲的盛可馨是巴黎第十大學金融學的研究生,今年研二。不出意外的話,她將在今年6月進行畢業論文答辯,並開始在巴黎實習生涯。

但從春節到現在,盛可馨的生活就像是網上的段子,「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可馨還添了一句,「無縫對接」。

「(1月下旬以來)我們在海外焦慮得不得了。很擔心家裡。每天刷(社交平臺)沒有任何好消息。總是烏雲密布。」2月21日成都清零,但可馨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海內外的狀況就對調了。

2月26日巴黎的報紙上,有關中國和義大利新冠疫情報導,依舊龜縮在國際版裡。頭版要不就是對法國退休體制改革計劃的熱烈討論,或者極右翼對馬克龍的抨擊。

但就在當天晚上,法國衛生部召開緊急記者會,宣布法國出現首個無疫區旅行史的確診案例。這位法國公民在確診幾小時後便去世了。

24小時內,法國新增了6名確診案例。不過衛生部長奧利弗·維蘭在記者會上說辭還是,「疫情沒有在法國擴散。」

這時,可馨和身邊的華人社群已經開始擔憂。經歷一個多月國內疫情的消息轟炸,可馨她們判斷病毒可能已在法國擴散。「(2月24日)義大利北邊封城那段時間,我們就覺得歐洲危險了。」

而巴黎街頭依舊平靜無波。

一個星期後的3月2日,巴黎的半程馬拉松活動取消,選手們自發聚集比賽。一名參賽者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必須要杜絕被害幻想,客觀的看待疫情」。

此時,可馨的法國同學們也沒有停止聚會,遊玩,享受著巴黎春日。但可馨和她中國同學們已經開始討論回國的事宜。可馨不想回國,她剛剛得到法國一間著名銀行的實習崗位,機會太難得。

「我同學裡回國的也很少。因為我們都是研究生,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強了。回去的(中國留學生)基本上是本科生,還有更小的高中的孩子。學校(後來)都停課了,他們呆在這裡確實很困難。」

「另外機票實在太貴了(笑)」,可馨說,「原來往返都才4、5千(元),後來暴漲到單程要2萬人民幣。」行程時常也從13個小時,變成各種轉機周折超過20小時。她覺得這麼波折的行程,只會徒增感染的風險。

3月6日,媽媽寄來的口罩到了。可馨第一次戴口罩出街。她擔心遭遇「異樣」的目光,在口罩外面又圍了一層圍巾。

德國波恩,廖若愚隔離在家兩個多星期,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做飯。

「我又戴上了自己買的口罩」

媽媽寄給可馨的口罩裡,有100個繞了地球半圈,回到了原地。

這100個口罩是可馨的孿生姐姐廖若愚1個月前寄給成都家裡的。若愚也正在歐洲留學。她是德國波恩大學中德翻譯系的研究生。因為轉了專業,她比妹妹低一個年級,正在讀研一。3月6日,妹妹收到後家裡的包裹後,又從巴黎寄還給了她。

「最後我戴上了自己買的口罩」,若愚在電話裡無奈地著說。

妹妹可馨正處在畢業季,課程在疫情爆發前已經全部結束,實習的單位也允諾她可以推遲到崗的時間。雖有擔憂,但可馨現下主要任務就是乖乖呆在寓所,嚴防死守,直到法國戒嚴結束。

同是蹲守家中,姐姐若愚卻心慌的不得了。同樣的聲線,但若愚語調更低沉。由於學業繁重,歐洲疫情擴散對她的打擊,比妹妹更大。

「突然一切都亂了,不知道怎麼辦」,現在正值學校春假,若愚原本計劃回國的,「我在2月初就買了2月12日荷蘭皇家航空的機票,但買完以後,荷蘭皇家航空(因為中國的疫情)取消了飛成都的航班。」雖然當時還能買轉機的機票,但若愚放棄了,選擇留在德國。

3月初,疫情開始在歐洲蔓延,爸爸媽媽開始和姐妹兩人討論回國的事宜。「討論來討論去,結果是不回去。」

父母分析了3個因素:第一,長距離飛行,途中感染風險很高;第二,回國後,姐妹兩人在歐洲學業工作會受到很大影響,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返回繼續學業;第三,回國後也需要隔離14天,如此這般不如就在原地隔離。

兩個星期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對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做出了同樣的建議。

不回國的決定做出以後,若愚就開始主動進行防疫:儘量減少出門,不參加團體社交活動,即便外出也不乘坐交通工具,「到哪裡去都走路。」

若愚所在北威州是德國疫情最為嚴重地區之一。2月中旬這裡舉行的一次狂歡節,導致了聚集性感染,3月1日已有1000人被居家隔離。

「但這邊大學裡的學生完全沒有任何(緊張的)感覺」,若愚說,「因為政府一直說,這就和流感差不多,年輕人就算感染也能自愈。所以大家還是該幹嘛幹嘛。」

若愚的中國同學阿柴(化名)在超市裡打工,做收銀員。3月初的時候,阿柴勇敢地和超市經理建議,讓接觸繁雜人群的收銀員們戴口罩工作。「但超市經理拒絕了,阿柴出於對安全的考慮,只好辭職。」

3月13日,另一位中國同學張媛(化名)在戴口罩坐地鐵時,狼狽地被一群德國小學生追趕了兩個車廂,孩子們朝她喊著,「你是病毒。」

若愚表示在歐洲人的觀念裡,只有病人才會呆口罩,「而且如果你生病了,就根本不應該出門。」

不過,若愚的中國同學們還是試圖與德國同學普及中國抗疫的經驗。若愚還和一個德國朋友班傑明(化名),進行了一場「辯論」,最後當然誰也沒能說服誰。

「他(班傑明)覺得中國人過於緊張和敏感了,而且這個疫情導致(的恐慌),讓人展現出最壞的那一面」。

3月20日,慕尼黑所在的拜仁州獨自宣布採取出行限制政策。兩天後,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禁止兩人以上聚會,關閉服務類的店鋪,餐廳只允許提供外賣。違者罰款200到2500歐元。

這時候,若愚已經主動在家隔離了近一個星期。

德國波恩超市,大家自覺拉遠距離排隊。攝影/廖若愚

德國人的理性

法國比德國早幾天宣布限制出行,出臺的隔離政策很嚴格。「出門除了帶身份證件還要寫一張『保證書』」,可馨說,「上面寫著你保證,只因為看病、購物、運動等幾個特殊原因出門。」

「但這也擋不住法國人」,可馨笑道,「這幾天巴黎街頭突然多了好多『熱愛運動』的人,你要知道巴黎人本來很懶的。」

這使得法國政府不得不出臺更嚴厲的限制政策,「後來又增加了『三個一』原則,就是說你只能1個人,出門1小時,活動範圍不能超過1公裡」。

但巴黎的春天實在太誘人了。「不知道為什麼,開始隔離以後,天氣就好得不得了」,可馨終於也忍不住,搬了小凳子,去院子裡曬了一下午太陽。

巧合的是,德國的天氣也十分晴朗。若愚的印象裡,波恩已經很久沒有連續這麼長時間的晴朗天氣。作為同樣迷戀陽光的成都人,若愚只敢在朋友圈裡吐露心聲,希望能出門曬曬太陽。

「一個德國大叔給我留言說,你可以出門,但是你不能接觸別人,你只能自己去草坪上躺著。他還建議我乾脆去森林裡散步(笑)。」

默克爾的政策出臺以後,若愚感覺波恩街頭變化並不大。「本來這裡人口不多,德國人也不像西班牙,義大利人那樣愛熱鬧。街上人走路原本也就離得比較遠。」

「德國人非常的克制」,德國政府出臺的隔離措施,在若愚看來更像是一種「強烈的建議」。大家都很自覺地呆在家裡。

3月24日,德國確診人數突破了3萬。若愚聯繫了班傑明,班傑明老實向她承認 ,西方這次確實沒有做好準備。

德國波恩,廖若愚說大學留學生聯合會與領事館合作,建立了微信群,以幫助當地中國留學生。

不確定的未來

德法兩地城市在封鎖期間,食物供應都很充足。這讓遠離家鄉的留學生們有些許安慰。

一日三餐成了姐妹兩人兩地生活共同的的重心。

「就是有一點比較煩惱」,若愚說,「超市裡消毒水之類的(防疫物資)早就沒有了,這也就算了,關鍵是完全買不到衛生紙。」

若愚完全想不明白防疫和衛生紙之間有什麼邏輯關聯,「不曉得他們為什麼要搶購衛生紙。可能是家裡孩子多,用得比較快?」

搶購帶來的短缺,令本來沒有需要的家庭也加入進來,生怕以後買不到貨,「這樣越搶就越緊缺,成了個閉環,造成群體恐慌。」

「搞得我最近也在想,要不要起個大早去超市拎兩提回來囤著」,若愚盤算著。

她不知道自己還要在家「躺屍」多少天,無法利用學校的資源完成課業,暑期聯繫的實習眼看也要黃了。如果5月還不開學,她要回國嗎?回國以後,回不來難道要延期畢業?可馨雖然樂觀一些,但也認為這樣的生活要是持續一兩個月,讓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且啊,超市裡的收銀員還是不戴口罩」,若愚說道,「不過默克爾的電視講話過後,他們在收銀處豎了一個塑料擋板。」

相關焦點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中收錄的真實故事,來源於疫情期間,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央視新聞共同發起#武漢抗疫日記#話題活動,新浪微博認證的29位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疫苗志願者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閉期間發布的日記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 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城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知名主持人華少,專業配音演員、配音導演阿傑、邊江、姜廣濤等人組成超豪華配音陣容,為公益獻聲。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
  • 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抗疫日記
    1月20日,生活在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寫了第一篇與疫情有關的日記。此後他一發不可收,陸陸續續寫了60多篇「抗疫日記」,這些「抗疫日記」發到網上後,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2014年定居重慶的喬納·凱·伍德,如今是重慶外國語學校的教師,熟悉他的人都習慣叫他「凱哥」,因為喬納·凱·伍德自己很喜歡這個「有重慶味」的稱呼。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晚上,我是哭著回家的」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現繼續刊發她最新一篇「抗疫日記」,內容如下:「晚上,我是哭著回家的」(法國《快報》周刊網站5月6日文章)2020年5月5日醫院把所有被感染的病人集中在了幾座大樓裡。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燕趙姐妹抗疫日記|同心同力,要做患者最可依靠的人
    面對疫情,河北省各級婦聯組織團結引領廣大婦女姐妹們,充分發揮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為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奪取防控鬥爭勝利貢獻著燕趙巾幗力量。她們主動站在了抗擊疫情的前線,舍小家顧大家,勇於擔當,化身抗疫路上的「最美巾幗戰士」,古有木蘭從軍,今有巾幗戰疫!
  • 一線醫護日記(51)「加油,姐妹們!若有戰,召必回!」
    【一線醫護日記】(51)  記錄者: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 王紅蓮  2020年3月1日  不知不覺來感染科上班已經34天了,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線第一輪的最後一個班,明天就要去新的酒店進行為期
  •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預售 2020-07-03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拿大作家用日記記錄重慶抗疫生活——打探《凱哥日記》背後的...
    四月七日,重慶石橋鋪,凱和妻子用手機記錄下他在重慶「抗疫」的每一天。如今,這些日記即將結集成書《凱哥日記》(中文版書名)面向全球出版發行。凱為何想到用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抗疫生活?4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聽凱講述了日記背後的故事。寫日記是一種責任「回到家後,我做了一大份鷹嘴豆泥,這道菜非常辣,我放了很多大蒜去『殺死』病毒,希望能起到預防作用……」1月20日的日記裡,凱這樣寫道。
  • 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在抗疫的60多天時間裡,夫妻倆除了日常電話聯繫,還寫下一篇篇「抗疫日記」,藉助文字的力量關心對方、鼓舞對方。質樸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的小家與大愛,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近日,柯章敏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 克拉克拉攜手眾多配音演員助力《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
    8月31日,《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版上線。這本《武漢抗疫日記》是新浪讀書聯合新浪微博,從新浪微博認證的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中甄選出29名作者,收錄他們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城」期間發布的日記。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醫生,請你幫我離開吧」
    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
  • 瀋陽援鄂醫生的「抗疫日記」在沈出版首發
    沒有華麗的文筆,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瀋陽援鄂醫生賈佳每天利用換班間隙寫下的「戰地日記」曾感動萬千網友。這些真實記錄武漢抗疫前線點滴的日記被結集成書,命名為《戰「疫」正前方:賈佳戰地日記》,並由瀋陽出版社出版發行。22日,這本書在瀋陽首發。
  • 歐洲抗疫故事 | 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捲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 寫下67篇日記的查醫生出書了,系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抗疫日記
    【來源:澎湃新聞】每一個參與抗疫的人都該被銘記。 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裡,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寫下67篇抗疫日記。如今,這些日記被編撰成《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4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仁濟醫院獲悉上述消息。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為此書撰寫了《序》。
  • 歐洲抗疫故事:勝利的鐘聲
    此後,歐洲多國疫情迅速蔓延,雖一度緩解,近期又再度反彈。多地經歷了「封城」—「解封」—「再封城」的艱難過程。 面對新冠疫情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中歐守望相助。在中國抗疫艱難時期,歐洲國家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向中國提供醫療物資等寶貴援助,並通過舉辦音樂會等形式表達支持。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中宣部出版局圖書處二級調研員王為衡說:「這本日記入選了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正是這樣一本彰顯榜樣力量、展現偉大抗疫精神的好書。希望將來這本書能有更多的語種出版,能為海外讀者提供一個了解中國醫生同新冠疫情抗爭的真實經歷的窗口,也為全球抗疫提供寶貴的中國經驗,進一步鼓舞全球人民的抗疫信心。」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
  • 一名巴黎實習醫生的抗疫日記:這場戰役中,全科醫生的工作艱苦而高尚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隨著歐洲新冠疫情的蔓延,醫護人員們艱難的抗疫之路受到關注。26歲的義大利裔住院實習醫生蘿塞拉(化名)從3月23日開始,在巴黎一家負責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工作。本網從3月30日開始,陸續登載她寫下的數篇「抗疫日記」,記錄了她在這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現繼續刊發她最新一篇「抗疫日記」,內容如下:「這場戰役中,全科醫生的工作艱苦而高尚」(法國《快報》周刊網站4月13日文章)2020年4月12日在疫情暴發之前,我在全科醫生納迪娜的診所實習。
  • 南京這對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在抗疫的60多天時間裡,夫妻倆除了日常電話聯繫,還寫下一篇篇「抗疫日記」,藉助文字的力量關心對方、鼓舞對方。質樸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的小家與大愛,讓無數人為之感動。近日,柯章敏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