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退休五年,我是第一次坐動車去銅陵。車廂極為寬敞、整潔,人坐在座位上有坐在家中的舒適。望著窗外,大片田野袒露著那份收割後的滿足和驕傲,一座座村莊在不遠處浮現又隱去,城市在高鐵車站背後升起又落下,道路的兩側植滿花叢和果樹。看著窗外不斷變換著的景物,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坐火車去銅陵的情形。
1976年12月13日。我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這天是我到銅陵市文工團報到的日子,也是我結束八年知青生活的日子。那個年代,沒有動車,只有綠皮火車。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綠色外觀,曾經是中國鐵路旅客列車最具代表性的塗裝樣式,俗稱「綠皮火車」。
那年,我21歲,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車。
火車是早晨5點48分發車。站在站臺上,看著火車遠遠駛來,貌似緩慢,到了近前,巨大的轟鳴聲把地面震得瑟瑟顫抖,我本能地嚇了一跳,連退了幾步。
擠進車廂,才發現不是我想像的那樣闊綽、美妙,所有的座位都人挨人,各種口音大呼小叫,行李架、座椅下塞滿形形色色的包裹,連過道也擁擠不堪。原本打算上車後好好看看,面對如此場面,只能放棄。再就是車廂裡空氣汙濁,什麼氣味都有。儘管如此,我還是很興奮很激動,畢竟是第一次坐火車啊。
火車緩緩開動,越來越快。行進中,外面的風通過車窗進入到車廂。我透過人隙望向窗外:房舍、樹木、田地,一排排向後倒去。我就在想,如果能買到一張靠窗的座位,那實在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火車上很不平穩,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與碰撞聲響巨大。「咣噹噹、咣噹噹」單調的響聲,晃得人昏昏欲睡。只在火車駛過橋梁或隧道時,突然發出另類的「硿硿、硿硿」的聲響。
火車是慢車,逢站必停。和現在坐動車不同,那時停車時間都在七八分鐘左右。在旅客上下車之際,響起了小販的叫賣聲,有人下車去買;靠窗坐的人,則直接把頭伸出車窗買東西。從車窗遞進了燒雞、茶葉蛋、豆腐乾和當地的土特產。列車啟動後,車廂飄逸著濃濃的香味。我不敢下車,因為是一個人,怕下車後行李沒人照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丟了行李哭都沒眼淚。
車到蕪湖裕溪口站快到9點。從裕溪口到蕪湖市區得乘船過江。不敢有一點怠慢,等車停穩車門打開,我背著行李,搶先下了火車,一路小跑到碼頭排隊買票,直到踏上船的甲板才鬆了口氣。輪船一靠岸,隨著人流走出碼頭,就向人打聽公交車站。好在不是太遠。又是一路小跑,擠上公交車。近一小時後車到了蕪湖火車站,再次排隊買好車票,這才算緩了口氣。
看看時間,離上車也只有十來分鐘,怪不得父親一再叮囑,到了裕溪口不要慢慢騰騰,要趕時間,每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否則趕不上火車,就只能在蕪湖住一晚上了。
1點零8分,上海到銅陵的火車進站了。此趟車是快車,車廂裡面衛生狀況、茶水供應都比合肥到蕪湖的那趟車好,特別是車廂裡空蕩蕩的才十七八個人,完全可以躺下休息。
找個臨窗座位,打開窗子,站臺上肩扛手提包裹的人來來往往,不時走過扛著鍬鎬、戴著安全帽的鐵路工人、挎著籃子沿窗叫賣的小販……這時我才驚奇地發現:世上竟有這麼多陌生地方,陌生人,陌生事,不由讓我萌發出一個心願:有機會一定要坐火車去週遊世界,去熟悉所有的陌生。
火車啟動。望著窗外的景色,想著再過兩個小時就到銅陵,心裡老激動老激動的。這時有服務員推車過來賣吃的,這才想到從早上到現在,肚子還是空空的。於是,一下買了六個肉包子。服務員淺淺一笑,推車走了,想必我當時的吃相太難看了吧。
「旅客朋友們,前方到站銅陵站,請做好下車準備。」隨著動車進站,我才在緩緩的剎車中驀然醒悟:我的回憶也到站了。
下車,看著動車再次啟動慢慢遠去。我想,綠皮火車已退出時代軌道,不再被噴煙吐霧的蒸汽機頭牽著隆隆行駛,許多承載記憶的小車站也被拋棄,只剩蒿草叢生的站臺裸露在時光中。但歲月是不會忘記它曾經有過的經歷和記憶。正如此時,我就滿懷著一種對過往時光的回味與幻想:再坐一次綠皮火車,再看一路那時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