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華人父親,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解釋疫情中的華裔歧視

2020-12-08 海外即時通

上周,我不得不向我的四個孩子解釋為什麼#ChinkVirus會出現在社交媒體上。

上一次有人叫我「chink to my face」是在45年前。當時我是一個胖乎乎的7歲小孩,戴著厚厚的眼鏡,留著爸爸剪的鍋蓋頭,在我住的紐約皇后區附近散步。

兩個從未見過的十幾歲的女孩在人行道上經過的時候,嘲笑地唱起了 "Ching chong, chink chong"。

當時我才讀二年級,而她們有兩個人,能怎麼辦呢?於是,我什麼也沒做,繼續往家走。

現在,「中國佬」又捲土重來了,因為有一群無知的人故意把病毒和中國人聯繫在一起。20世紀初,「Chink」就被用作對亞洲人的蔑稱,可能源於「中國」一詞,也可能用來形容細眼睛,或者是亞洲名字的變體。不管它的起源是什麼,它都是對華裔的一種侮辱性和輕蔑的稱呼。

我從沒想過還會再聽到這樣的詆毀,但不幸的是,我錯了。

美國總統川普故意把COVID-19稱為「Chinese Virus」 ,煽動了種族仇恨,默許了殘忍和偏見,不管什麼原因,這就是種族歧視。如果我試著儘可能地表現出寬容和耐心,我可能會嘗試著原諒某些人,這些人認為這個詞在「地理上是準確的」,卻不會考慮潛在仇外心理的人。

七歲的我已經懂得,棍棒和石頭確實會折斷骨頭,而事實上,名字也一樣會傷害到我們。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對新疾病的命名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包容,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溫情,世衛組織表示,疾病名稱應避免使用地理位置(如中東呼吸症候群、西班牙流感、裂谷熱)、人名(如克雅氏病、查加斯病)、動物種類或食物(如豬流感、禽流感、猴痘)以及文化、人口、行業或職業的參考資料(如軍團病)。

世界衛生組織負責衛生安全的前助理總幹事福田敬二當時說,「疾病名稱對直接受影響的人確實很重要。」

"我們已經看到,某些疾病名稱會引發對特定宗教或種群成員的反彈,對旅行、商業和貿易造成不合理的障礙,並引發不必要的屠殺動物行為。這可能對人們的生活和生計造成嚴重後果。「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在COVID-19的早期階段,多家新聞機構,包括美CNN本身,最初將這種新的冠狀病毒稱為 「Wuhan Virus」 ,但在得到醫學專家的指導後,就不再這樣稱呼,學習、適應、進化,至少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但是#ChinkVirus不同。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傷害、羞辱、詛咒和指責。

種族歧視會一直存在,我明白這一點。我們不可能用廣告、說教和充滿同情心的專欄文章來徹底消除它,這些努力像沙粒一樣微不足道。

但是,任何一個去過海灘後換衣服的人都知道,一粒沙子可以藏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且還能影響你。

3月中旬,為了記錄與冠狀病毒相關的仇恨犯罪和針對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的攻擊事件,華裔平權行動組織和亞太規劃與政策委員在3月份啟動了一個網上舉報中心,僅在第一個月就收到了約1600份歧視事件的報告,而且每天新增約80份。

在全美範圍內發生的實際事件數量很可能比網站上的報告要多。

這些報告表明,亞太裔婦女受到攻擊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作為兩個女兒的父親和一個比我聰明的女人的丈夫,這個統計數字讓我既害怕又生氣。

我的大女兒昆西(Quincy)和其他學生一樣,正在遠程完成這一學年剩下的功課和活動。她目前在西海岸,而我的妻子,其他三個孩子和我在東海岸。昆西偶爾要離開家去買菜,我一想到她的黑直發、寬大的杏仁眼,甚至是信用卡上的姓氏可能會讓她成為眾矢之的,就會心生恐懼。

我不得不和她談起在外面要注意防範,時刻保持警覺,這讓我覺得很噁心,因為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這些談話。

我和三個十幾歲的孩子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稱冠狀病毒為「Chinese Virus」是種族主義,還分享了自己7歲時的故事和自己在人行道上被罵的那些髒話。

那是我第一次大聲地對他們說到「中國佬」這個詞,當我這麼做的時候,感覺就像自己從他們的純真中剝去了一層外衣。

我是在說他們嗎?他們是「中國佬」嗎?在今天一些人的眼裡,是的。

我的孩子們想知道,為什麼一些不知名的陌生人在網上說的話會讓我如此困擾。是的,我很煩惱,是因為我居然沒有意識到人們還在這樣想,或者說有些人現在可能覺得自己有能力攻擊他們/我們/我。

有時候我會以為可以用男性攻擊性的姿態,來保護自己。但是那些喜歡欺負別人的傢伙,本質上他們只有在佔上風的時候才會攻擊你,就像兩個十幾歲的孩子會欺負一個獨自行走並沒有妨礙他們的大眼鏡男孩一樣。

所以事後來看,我在社交媒體上搜索#Chink、#ChinkVirus這種標籤是個糟糕的主意。

瀏覽著這些信息,我再一次體驗到了那種痛楚和無力感,感覺自己又回到了7歲的時候,要獨自一人面對著無緣無故討厭我的人。我不知道那些在網上肆無忌憚地發洩仇恨的人到底是真的害怕、恐慌,還是因為無知而憤怒,但不管他們的動機是什麼,這都是令人震驚和悲哀的。

今天我可以做的最困難但最重要的努力之一,就是向使用#ChinkVirus的人伸出橄欖枝,並且壓制住內心幾乎想打他的臉的衝動,進行彼此尊重的對話,說:"我們不是怪物,你也不是。"

我們不一定能控制別人如何行事,但我們當然可以決定我們個人的行為方式,捍衛什麼,選擇支持和保護誰。

#華人#、#疫情#、#種族歧視#

相關焦點

  • 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華人泰普一家發動了一場爭取獲得平等教育機會的法律戰。在一封寫給董事會的抗議信中,瑪麗·泰普寫道:"我注意到你們將會尋找各種藉口,以將我的孩子排斥在公立學校之外。難道生為華人是一種恥辱嗎?難道不是上帝創造了我們所有人嗎!!!正義何在!難道你們將我的孩子排斥在校門之外不正是因為她是華人的後裔嗎?"
  • 華人在美國受歧視,特別是疫情下更嚴重,為何有些華人不願回國?
    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為何受到歧視也要留在美國?找準原因並不難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對華人有看法,沒有得罪之意,畢竟血液裡流淌著華夏血液,而且大部分華人對祖國有著很深感情,有些還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疫情在全球爆發後,部分生活在美國的華人選擇回國,有的甚至感染後還要回來,比如重慶那一位。
  • 歧視和偏見!疫情之下,海外華僑華人遭遇了什麼?又該如何應對?
    據報導,不少海外華人表示自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出現後,他們在網絡上以及現實中遭遇越來越多有種族主義情緒的敵意。據澳大利亞SBS報導,27歲的潘(Pan)是馬來西亞華裔,她說自己在墨爾本電車上遭遇了一件令她覺得不安全的事情。潘說:「他當時坐在電車上,結果1名白人男子走過來坐在我旁邊,然後開始談論中國人如何到處傳播冠狀病毒。」潘在公共場所倍感壓力。
  • 疫情之下備受歧視的美國華人:被咆哮「滾出去」 抱團站出來反抗
    和過往想像中,極端的人才會做出歧視的行為不同的是,當華人成為美國新冠疫情的「箭靶子」,那些曾經看起來正常、溫和、友好的人,現在也可能突然會惡語相向——就因為他們這個族群病毒被汙名化。 這種種族主義的倒退真真實實地發生在疫情之下的美國。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多國種族歧視愈演愈烈,海外華僑華人應如何站出來?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龍報網報導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海外多國屢有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事件發生,面對侮辱和攻擊,許多華僑華人站出來,用不同的方式反擊。
  • 美國聖地牙哥華裔譚卓儀:讓華人不再受排擠
    (美國《世界日報》/王全秀子攝)   中國僑網6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傳奇華裔人士譚卓儀(Tom Hom)是聖地牙哥市首位非白人市議員及副市長,並是加州第二位華裔眾議員。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對於在美國的華裔,有人說,華裔的地位還沒有黑人高,有人說,華裔的歡迎程度和印度人相差甚遠,還有人說,華裔正在逐步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地位,但是華裔在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現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 因川普用詞不當,招致美國對華裔的種族歧視不斷升級
    這是劉怡明發給她住在布魯克林區的36歲的華裔美國表妹的簡訊。(註:劉怡明是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GoZueta商學院副主任。)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她一直戴著太陽鏡來隱藏自己的亞洲面孔。當大多數非華裔美國人都待在家裡試圖通過遠程辦公來解決支付帳單的問題時,華裔美國人還有額外為他們的人身安全而擔心。
  • 誰說華裔在美國大學招生中未被歧視?哈佛已被起訴!
    華人(亞裔的大多數,尤其在教育平權問題上,亞裔幾乎等同華裔)在大學招生中遭到歧視的現象和爭議,其實不是新聞。之所以被成為主流社會的「新焦點」,是因為哈佛大學在招生中的隱形種族配額涉及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在美國生活的所有少數族裔中,黑人群體可以說是最團結、最敢於站出來反抗歧視的群體,他們生存境遇如此堪憂,那麼,生活在美國的「更少數」族裔——華人群體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來自中國的勞工為美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 不止是Chinaman:當華人遭遇語言歧視
    日前,美國福克斯有線新聞頻道(Fox News) 主持人鮑勃•貝克爾(Bob Beckel)在節目中使用了chinaman一詞,引起華人社區的軒然大波。其實,在美國對華人的言語歧視不止有「chinaman」一詞。
  • 美國華裔「香蕉人」的尷尬:中國人不羨慕,美國人卻歧視
    它指的是那些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小孩,雖然外表和中國人無異,但內心早已美國化,所謂「外黃內白」。後來這個概念範圍又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美國,甚至擴展到整個海外,泛指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除了外表,他們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已經與外國人無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和祖國認同感,已經和我們沒有了什麼關係。
  • 華人在外國街頭蒙眼戴口罩求擁抱,直面「疫情歧視」
    對此,一名義大利華裔青年發起行動,在佛羅倫斯蒙眼、戴口罩,靜靜地站立在街頭,一旁的紙板上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他收穫了許多路人的擁抱和言語鼓勵。 受到這名華裔青年的鼓舞,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的華人青年紛紛站出來,發起「我不是病毒」的街頭活動,試圖打消人們的「疫情歧視」。
  • 外媒稱美國對華裔歧視有所緩解 但仍持續存在(圖)
    圖片來源:環球新聞在線  《美國之音》近期就「美國公眾對華裔美國人的看法」這一話題進行了持續報導,分析了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狀態,並對「模範族裔」、歧視等現象進行了剖析。文中提出,美國對華裔的歧視雖相較以往有所緩解,但仍持續存在。  貢獻不容忽視  難道美國忘了華人一直以來為當地所做的貢獻嗎?
  • 全球戰疫丨自助助人:海外華人在疫情和歧視中尋找生存空間
    她在採訪中還表示,德國目前也沒有停工,自己的公司沒有要求員工在家工作,這也是自己目前依舊留在慕尼黑沒有回國的原因。除此之外,她也覺得在飛機上被傳染的危險很高。直面歧視和誤解海外華人除了要在疫情中保護自身健康,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不愉快的經歷。
  • 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華人,為何全世界只關注黑人被歧視?
    但同時,卻出現了這麼一個涉嫌歧視華人的聲音。前幾天舉行的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的市議會中,議員們就如何開展新冠疫情救助計劃進行了討論,他們打算給每一家受到影響的華人商戶和拉美商戶提供補貼。他說,關於非法下載文件,實驗室中其他科學家也在做同樣的事,自己之所以成為調查目標,大概是因為身為華人。李文和認為自己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美國政府欠他一個正式道歉。但你認為的沒有用。
  • 美國黑人議員口出狂言:「華人不需要錢」,為何無人替華裔發聲?
    但美國種族歧視的又一個重災區,對華裔的歧視卻悄然潛伏在歷史的陰影后面,在這次暴動中,被打、被劫的華裔不計其數,更有黑人議員裡迪克說:「華裔不需要錢!」這很奇怪,為什麼華裔沒有人為他們說話?黑人議員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為華裔發聲,美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種族歧視法是專門為華裔而制定的,自製定之日起就將華裔打上美國低等公民的標籤。在美國,許多其他種族對華裔的態度就是「移動錢包」和到處撒氣的出氣筒。
  • 美國北卡首位華裔市議員顧泓彬:華人在美地位靠爭取
    中國僑網4月2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中經濟文化協會(CAECA)日前邀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首位華裔市議員、該會高級顧問顧泓彬,主講「華人在美國社會定位和身份思考」。
  • 美國華人博物館館長:結束歧視 做「挺身而出者」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7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邀請Mountaintop Consulting諮詢公司創始人、非洲裔企業家Precious Williams Owodu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