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的基德式結局:掩蓋了荒謬人生的更大荒謬,也以此文懷念他

2020-12-15 波老師看片

是的,當昨晚有人告訴我金基德不在人世時,我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能吧,又來假新聞?

畢竟,他實在年輕,還差數日才到60歲生日,絕大多數導演起碼還可再拍十多年。

我甚至一度覺得「他的死訊就是他自己散播的」,當大家忙於傷心,他卻躲在暗處觀看,嘴角可能露出那曖昧的笑容;你很難確定那是否偷笑,更難在瘋狂與智慧之間畫出一條界線。

當然,這樣的畫面在他的作品中見過很多次了。

一個網站用「拉脫維亞新型肺炎」形容殺死他的病毒。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走到遙遠的國度,客死他鄉。

可是,流亡、放逐,有意無意踏上自毀之途,隨時是他電影的情景。我們雖然都不該做戮屍者,妄自想像往生者的心念和死因,但實在禁不住朝救贖的方向想。

也許,病魔實在太厲害,他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也許,假如讓金基德挑選自己的死亡方式,現實並沒離他有意無意的安排太遠。

01沒人懲罰自己時,便親力親為

只不過兩星期前,和友人在聊天途中她問我何謂救贖?我忘了告訴她快去看一出金基德作品,勝過閱讀任何千字文解說。

在《漂流欲室》裡,那種把魚鉤塞入私處,又或者躲在水底,以主觀鏡拍攝旁人如廁,大小便迎面灑下,然後讓人用魚釣把自己實際釣上來的調度,很難簡單用導演喜歡展示「自殘」或「自虐狂」交代過去。

那些年,金基德和樸贊旭猶如韓國雙璧,在世界影壇怒放光芒,兩人都以怵目的過剩暴力令觀眾一面掩臉,一面在指縫間偷望。

然而,兩者的殘酷鏡頭經營明顯各有歸依,後者指向復仇,前者則擁抱救贖。

一個人做了錯事,自己也無法原諒自己,唯有將自己的身體投進折磨的苦獄;內疚、悔恨、自責、憤怒、羞恥……諸種可壓碎心靈的情緒,隨著肉體經受的痛苦而得到宣洩、安放,精神的痛苦仿佛得到若干緩減。

更重要的,是當事人確然感受到,仿佛有無窮重量的罪孽,在這個受苦的過程中,儼然被自己付出的代價贖回了。

罪是一種虧損,你犯了罪,除了欠了對象及其親友,也欠了自己,欠了上天。你必須做點什麼,才可以彌補,贖回你無形中籤下的欠單。當有人可以懲罰自己時,便把自己交到他們的手上,當已沒有人懲罰自己,一切便只有親力親為。

為什麼沒有人懲罰自己呢?可能是幸運,可能是及時逃亡,避過追究,但更可能是所犯的不是一般的罪,旁人難以看出,甚至你招認了,懺悔了,他們也不以為然,還覺得不幹你事,勸你別庸人自擾,無事自責。

金基德專門拍攝的,正是這麼一種救贖。

2004年的《撒瑪利亞女孩》令金基德摘下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但很多觀眾即使「理解」到女主角「自甘墮落」的原因——為亡友,也為自己贖罪,也傾向認為一切不至於此,覺得導演放大了問題,尤其借女角父親「保護女兒」的辣手舉措。

也覺得他乘機賣弄性與暴力。

他們未必看到父女兩人的表裡關係,女兒用身體贖罪,父親用另一些罪去蓋過更深層的,對女兒的虧欠。

片末他執意教導女兒駕駛,金基德用鳥瞰鏡頭拍攝汽車在新手司機操控下進退失據,一如車內兩人的窒境,初看以為代表一種上帝視角的悲憫,再看便體會並非如此。

金基德的作品總充滿周身傷痕的人,觀眾不難看出他們需要拯救,但究竟是什麼令他們陷身至此則未必同樣清晰,與此相反,通過金基德鏡下看到的罪,不乏曖昧、晦澀、難以言喻、不易表達的元素。

很多人以韓國電影的慣有膚淺,尤其是像樸贊旭那些一目了然的愛恨情仇關係,從此判斷他在故弄玄虛。他故事裡的救贖過程,也輕易用一般的淨化、洗滌,以至宗教情操的實現去演繹。

甚至覺得金基德作品裡也有終極關懷,也有濃厚的宗教意識。

02《春夏秋冬又一春》,核心之作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直是我認為最能代表金基德「核心」之作。

以上種種誤認都可從中得到點撥化解。

電影分為五個部分,以四季交替,最後又回到春天作為循環時軸,表面講述一老一少兩個和尚在湖心寺的修煉與成長,裡面有觀眾一早預計會看到的戒律挑戰、美色誘惑(色戒與殺戒是最能戲劇化的宗教主題)。

也有那些老和尚在小和尚身上縛了石頭,要他領悟作業殺生之後,石頭就移到心上,一生再也擺脫不了的「說教」情節。

金基德用俐落的剪接、精楝的空鏡,捕捉水影、人形,從客觀的人景交融接入主觀的人境互滲,水蛇作為象徵不斷出入畫面,拍出來的卻非理所當然的禪境,而是人性的陰暗與墮陷。

在第三段「秋」,小和尚殺了人回到湖心寺,老和尚著他在寺前木板地上刻心經消業,來抓他的警員來到,老和尚著他們等待一下,兩名警員閒著無事,竟就在佛門清靜地練槍。

小和尚走後老和尚看著空船,有了圓寂的覺悟,不過,他並非如其他高僧,坐化而去,而是要藉助火焰,度其飛升。

有時是佛法,有時是天主教,兩者在韓國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宗教,金基德用來作他作品的超越面,正常不過。

但這超越面在人性面前,往往顯得很脆弱,金式救贖也並不由它們提供。它們勿寧是作為參照點,反襯他真正想拍的東西。

《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第四段,也是全片最晦澀的一段,金基德粉墨登場,飾演重整湖心寺的僧人,在冬日陽光下精赤上身,練起武功來。某日有蒙面女子帶著嬰兒到達,跟僧人有曖昧的接觸,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觀眾無從得知,只知女子一度脫下包頭的毛巾,遺下嬰兒後失足跌入冰湖。

翌晨僧人醒來,從湖撈回屍首,便開始一場負重帶菩薩像上山巔之旅。影片用了不少篇幅拍攝整個過程。

導演本人也真的做到了赤膊上陣,千辛萬苦的示範。

我稱之為金式救贖的主題影段。

看過這幾場戲的,觀眾自明白金基德並非故弄玄虛,因為那種體會(假如不至於境界的話)必須如此表達;在可解的意義和「實在」本身之間,金基德選擇了呈現後者。

這一段的片末,菩薩像被安放到山頂,影片用它的視角,俯視山下的湖心寺。

那裡,僧人把女子遺下的嬰兒撫養長大成新的小和尚,後者重複了第一段小和尚的「罪孽」,一切都在菩薩像的「注視」下發生。

觀眾感受到業報的宿命,卻感受不到佛法的慈悲。

有人問金基德為什麼要自己上場扮演第四、五段的大和尚?

他的回答竟是:拍攝當日,本來約定的演員臨時有事沒來現場,於是他就自己脫掉衣服,拿起菩薩像了。

我無法即時接受這答案,即使表面上它可能是真的,我無法不覺得金基德隱藏了什麼,即使也許他並不那麼意識到那算不算隱藏。

當然,以上的印象很快便消失了。他並非太喜歡自己在鏡頭前展露身體,事實上,《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他一點也不俊朗,身體也不見得值得一再被注視。

他不至於如此缺乏自知之明。片場突然爆發的瘋狂,召喚並燃點連結內心和對象的一團暗黑。

假如他有隱藏,也是處世待人,無法不將那同等級的瘋狂收斂一下。

與其說是禮貌,也是逼不得已的將就吧。

在他早期作品經常出現的,水的意象,也許亦是這種瘋狂的自然象徵。

03過不了的難關

2002-2004年是金基德的創作巔峰期,除了《春夏秋冬又一春》與《撒瑪利亞女孩》,《空房間》助他摘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年之內連拿歐洲兩大影展最佳導演,風頭一時無兩。

《空房間》拍的正是隱藏的故事,男主角擅長進入別人的住宅,事後神不知鬼不覺。初看以為導演參考了王家衛《重慶森林》裡王菲飾演的角色阿菲,但很快便知道那完全是兩碼子事。

裡面受傷的人相濡以沫,到最後男主角用身法練成完美隱身術,雖未免誇張,卻如實反映了導演的深層欲望。

只須被值得的人看見,其餘的人渾然無覺,未嘗不是美事。

那麼誰是值得信賴的人呢?當然是懂得看他電影的觀眾了。

說到底,其實他也沒有隱藏,他把一切都放進他的電影裡了。

他對這世界,對人心有極其獨特的洞察,他提供了一種觀看的方式,觀眾能進入他作品的話,也會看見他所看見的,而他本人是怎麼的一個人,完全不重要。

看不懂的人誤認了,如同沒看見,也沒有所謂,在這一層面上,他畢竟完美隱沒起來,這樣也是足以令他暗自歡喜的成就。

故此,關於他日後的許多爭議,我一點也不詫異。

這種人,沒爭議才怪呢。

例如《阿里郎》中臺前幕後的故事,那因為合作過的女演員自殺,因而陷入嚴重憂鬱,質疑創作生命,自我放逐,後來憑一人一機自拍,以一部半紀錄(其實是偽紀錄)片走出生天的說法,你相信也好,最好忘掉。

我看到的是藝術家對江郎才盡的恐懼,以及他如何克服它的操作過程。

背後種種現實情事,該非任何悲憫和同理心的對象。

在他2006年的《時間》(又是一個以整容為題的隱藏故事)之後,金基德進入創作的低潮。好不容易等到他憑《聖殤》回勇,一出《莫比烏斯》戲裡戲內又幾乎把他打進地獄。

《聖殤》的金式救贖,被推至人性懸崖邊緣,男主角最後把自己縛在車底,讓汽車開動時拖出一條血路,令觀眾從極痛的想像體會那不得不如此的償還需要。

至此,金基德的歇斯底裡預示一切已不可停止——《聖殤》的情愛畸形意象要在《莫比烏斯》實化、重複,以至加倍描寫,終至失控,完全有跡可尋。

然後,便來了MeToo指控,一個金基德當然過不了的難關。

流亡,遺世,獨行,為觀眾帶來獨有的視角,深入暗黑人性,然後救贖自己以至世界……

這些都是很金基德的結局,但死於世紀瘟疫,卻是掩蓋了荒謬人生的更大荒謬。

雖說今年的我們已慢慢習慣喝下苦杯,但金基德始終是橫在永恆前的一道橋,瞪著凝視永恆的倦目,無論如何也捨不得閉上,離開……

天堂走好!

相關焦點

  • 沒有荒謬的理想,難有波瀾的人生
    南開中學高一3班 張桐鋮 指導老師:楊彥虎每部小說都有屬於自己的「煙火」,《堂吉訶德》這部經典小說最出彩的「煙火」莫過於小說的「荒謬」。小說主人公堂吉訶德就是一個極其荒謬的人物,他有一個荒謬的理想,想成為小說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騎士。他仿佛已走火入魔,總是做出讓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舉動。從常理上看,堂吉訶德的確荒謬至極。
  • 朱德庸的人生哲學:在荒謬的世界清醒地活著 給快節奏的世界留白
    數十年來,他用灰色幽默解讀著人生困境,療愈著時代的淡淡憂傷,卻又一直如孩子般赤誠。在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裡,朱德庸自言「是一個城市行走者,也是一個人性觀察家」。近期,朱德庸的《什麼事都在發生》《關於上班這件事》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記者以此為契機,就創作經歷、生活體驗等話題專訪了朱德庸。
  • 荒謬大師沈玉琳
    沈玉琳(威廉沈)節目製作人 荒謬大師 主持人 通告王 鎖臺王 饒舌之神 嘉義彭于晏 社會觀察家進入電視臺後,很快就當上了節目製作人。曾製作過許多綜藝節目,當中以製作臺灣電視公司綜藝節目《臺灣紅不讓》最為著名,《臺灣紅不讓》的整人單元〈整人紅不讓〉的成功,使沈玉琳被稱為「整人大王」,自稱首創臺灣綜藝界「荒謬藝術」。在臺灣,綜藝節目競爭壓力十分之大,要想節目做下去,必須保證每集收視率,不然節目隨時會被斃掉。
  • 金基德:生于禁忌,死於新冠
    文 | 露冷出品 | 騰訊新聞×貴圈2020年冬天,60歲的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了拉脫維亞,並在那裡染上全球流行的病毒。失聯多日,然後,沒有回來。如果是金基德來當導演,會怎樣拍自己人生的這個結局?他要從哪裡說起?他會從2017年開始的那場醜聞談起嗎?那一年,他在韓國被一位女演員以性騷擾等罪名起訴,雖然最後他只因為毆打女演員被罰款大約3萬人民幣,但從此聲名一落千丈。
  • Cockamamie: 荒謬的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Cockamamie: 荒謬的 2012-11-24 11:33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默爾索和阮籍一樣,都深愛著他們的母親,只不過脫離世人的羈絆,將對母親的懷念藏於內心深處,外表看似冷淡漠然,內心卻是肝腸寸斷。在世俗人看來,即使產生不出內心的悲痛欲絕,也要裝出大聲慟哭的樣子,哭給活人看,哭給這個虛偽的社會看,才能符合倫理道德。
  • 看半自傳體小說《第一個人》淺析為什麼加繆認為「生命是荒謬的」
    雖然沒有完成,但在《第一個人》中能看到大量加繆更加成熟的對生命的思考,保持有他在所有作品中一以慣之的「荒謬哲學」,而且側面道出了該思想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加繆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成:「生命是荒謬的」,但要「超越生命的荒謬」,「反抗」。
  • 何謂荒謬 | 加繆
    然而在某一天,一個人確認或者說出他三十歲了。他就這樣確定了他的青年時代。但同時,他是通過時間而處於青年時代的,他在時間中取得他的位置。他認識到,他在某一時刻處於一條他承認必須穿過的曲線那裡。他是屬於時間的,並且通過這種突然抓住他的恐怖,認識到自己最兇惡的敵人。明天,在他本該全身心拒絕明天之時,他還是寄希望於明天。這種肉體的反抗,就是荒謬。
  • 一切建於荒謬的高牆,終將倒於荒誕
    建牆是為了建造監獄,這就是柏林圍牆的荒謬。建於荒謬的高牆,不可能永遠屹立。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裡根在柏林圍牆下發表演講,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喊話:推倒這堵牆!他在演講中說:這堵牆會在歐洲倒下,因為它抵擋不了信心,它抵擋不了真理,這堵牆抵擋不了自由。
  • 意義往往是荒謬的,為什麼生活最終沒有意義?
    當把「意義」放到「存在本質」的背景上比較觀察時,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生存行為,是在暴殄天物,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到兩個結論:一,我們的存在如此荒謬;二,我們看似聰明,實則愚蠢。在這裡,我們最好不要把」荒謬」和「愚蠢」當做情緒感受,我們要把它們看作是超越情緒的邏輯判斷,近似於先生常說的「無理」、「不合邏輯」。
  • 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I)
    翻譯:鄒柳本文刊載於2019年IAPSP會刊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接上文) 加繆(1942/1983)用他抒情且抽象的風格描繪道,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宇宙「突然間被奪走了幻想和光明,人們感覺彼此是不同的,是陌生人…這…可能就是荒謬的感覺。」
  • 朱德庸:世間幾多荒謬,且行且看且畫 第A13版:海右副刊 20201205期...
    數十年來,他用灰色幽默解讀著人生困境,療愈著時代的淡淡憂傷,卻又一直如孩子般赤誠。  在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裡,朱德庸自言「是一個城市行走者,也是一個人性觀察家」。近期,朱德庸的《什麼事都在發生》《關於上班這件事》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記者以此為契機,就創作經歷、生活體驗等話題專訪了朱德庸。
  • 踐踏國際公理的荒謬"裁決"——評南海"仲裁結果"出爐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新華國際時評)踐踏國際公理的荒謬「裁決」——一評南海「仲裁結果」出爐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當地時間7月12日,設在荷蘭海牙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如期」公布所謂的「仲裁結果」。這是一個踐踏國際公理的荒謬裁決,一個破壞南海及亞太穩定與秩序的荒謬裁決,激起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尊重國際規則人們的強烈義憤。
  • 女人旺夫克夫論:邏輯荒謬、哲學荒誕、人生荒唐
    例如,民間仍有荒謬的"旺夫"、"克夫"之面相或算命之說法。02解析″女人旺夫克夫論″為何在邏輯上荒謬?"女人旺夫克夫論"邏輯上是荒謬的。04解析″女人旺夫克夫論″為何在人生中荒唐?以上現象,使古代男權社會中被"女人旺夫克夫論"所桎梏的男子或女子,其人生陷入了荒唐之中。
  • 美語口語視頻:太荒謬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美語口語視頻:太荒謬 2014-07-18 15:26 來源:搜狐視頻 作者:
  • 加繆誕辰紀念:關於荒謬、幸福、沉默以及他固執的人道主義
    1938年,加繆開始醞釀「荒謬」系列作品。無論是這系列的第一部《卡裡古拉》、還是成名作《局外人》,以及《西西弗的神話》,加繆都在其中闡述了他的「荒誕」哲學思想。認識到人們麻木不仁的生活,從而決心做「荒謬」真理的傳播者的卡裡古拉表面上是個暴君,實際上,他想用暴行讓人們擺脫虛無,在真實中生活;默爾索看來極其冷漠,沒有血性,但他卻有著十分簡單而真誠的靈魂。
  • 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II)
    創傷性的有限很早就出現了,他的父親Lucien在一戰時去世,當時加繆還是個嬰兒。這種無法言說的喪失讓他的整個人生和事業都蒙上了陰影(再加上家庭的貧困,在一個由阿拉伯裔阿爾及利亞人組成的殖民世界裡,他們對法國人十分警惕),這從一開始就為他帶來了一種幾乎是根本的疏離感。這還不包括虐待他的祖母和那麻木、冷淡的母親。
  • 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3759,閱讀時間:約10分鐘歷史提問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答:雖然說荒謬的邏輯,都是各有各的荒謬,但要論荒謬到刷新三觀的,還得說歷史上的這幾條「神奇邏輯」,內容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們在哭笑不得之後,反反覆覆回味。一、光時亨:諸葛兄弟,分仕三國;伍員父子,亦事兩朝。我已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力詩書,以無負南朝科第也。
  • 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 金基德導演的人生以悲劇落幕
    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金基德導演都充滿爭議,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都說「人生如戲」,金基德導演的人生,遺憾得以悲劇落幕。他睡在帳篷裡,化冰雪為水,煮麵、吃醃魚、吃泡菜、餵貓,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不斷拷問自己,為什麼拍不出電影?為什麼三年過著這樣的生活?電影的意義為何?人生的意義為何?金基德說拍了《阿里郎》後,心中的孤獨、痛苦、抑鬱等情緒都消失了,「現在再回到當時狀況中,或許我有可能拍不了《阿里郎》,那時候對生活的質疑等等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
  • 再見了,獨一無二的金基德
    2020年12月11日,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去世。筆者想起高二時趁著周末用教室裡的班班通看《聖殤》,由此成為電影啟蒙之一,不禁作此文,以為紀念。金基德的作品一向被詬病主題先行、符號性強、空間封閉、基調壓抑、幾乎沒有臺詞等。換言之,他的電影有太強的個人風格,太「金基德」,經常「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