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建於荒謬的高牆,終將倒於荒誕

2021-02-11 千度文3

 

1949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德。東邊的叫民主德國,可人民卻不願意當它的主人,而是想盡一切辦法逃離。

到1961年,總共跑掉了350萬人,佔到東德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民外逃並不是外敵入侵,從節省口糧來說,是件好事。

然而對於洗腦事業來說,就不是這樣了:所有的宣傳機器都在竭盡所能地吹噓自己的制度最優越,自己的國家最幸福,西方是地獄,結果每年卻平均有30萬人跑到地獄去,這就算是有一萬個戈培爾再世,也洗不下去。

洗不下去,謊言就要破產,權力就要崩塌。建牆,阻止自己的人民出逃,屏蔽外部世界,成為必然選擇。

1961年,以「反法西斯牆」為名,東德建立起一道將柏林城一分為二的高牆,是為柏林圍牆。

「反法西斯牆」的名字,本身就充滿荒謬。這不但是因為建牆者本身就是法西斯的繼承者,而且是從建立的那一天開始,它就從沒阻擋過一個企圖進攻的敵人,因為西邊根本就沒有人想進入東邊享受它那最優越的制度。

相反,這道牆的建立,固然遏制住了東德人瘋狂出逃的大潮,但它並沒有掐滅東德人出逃的念頭:從1961年柏林圍牆建成之後至1980年,仍然有17萬東德人成功「越獄」。

東德人為了投奔「地獄」,絞盡腦汁發明了花樣繁多的方式進行「越獄」:挖地道、跳高樓、熱氣球、彈射器,等等。期間,有201位有名有姓的東德人,死於東德士兵槍下。

心甘情願地離開幸福的人間天堂,非但是被禁止的,還會因此而命喪黃泉,唯一的解釋是,所謂的天堂就是監獄,裡面的人就是囚犯,離開天堂就是越獄,就是犯罪。

建牆是為了建造監獄,這就是柏林圍牆的荒謬。

建於荒謬的高牆,不可能永遠屹立。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裡根在柏林圍牆下發表演講,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喊話:推倒這堵牆!他在演講中說:這堵牆會在歐洲倒下,因為它抵擋不了信心,它抵擋不了真理,這堵牆抵擋不了自由。


二年多後的1989年11月9日,它真的倒下了。

關於柏林圍牆的倒下,一個並不是秘密卻很少人留意到的史實是,它並不是在那種歷史大事件裡固有的精心策劃和氣勢如虹之中發生的,而是在誤會、遲疑和溫吞之中進行,帶著濃重的荒誕色彩。

它倒塌的直接誘因,是一場烏龍事件。

1989年11月9日晚,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東柏林支部第一書記沙博夫斯基在現場直播的國際記者會中,被一個問題襲擊得手足無措,這時一位助手給他遞了一張紙條。

他打開紙條念了起來:公民可以自由申請私人出國旅遊,無需符合任何先決條件。

現場的記者都目瞪口呆,一名西德記者追問:何時生效?沙博夫斯基笨拙地回答:就我所知.現在,馬上。然後他離開了會場,留下一屋子驚愕的記者。

東德當局當時確實正在計劃放寬公民出境的限制,然而決定並未最終作出,方案也並非完全的自由出入。

以沙博夫斯基的級別,在記者會上的這番發言,顯然純屬「信口開河」,是明白無誤的烏龍事件,發生得十分荒誕。

然而更荒誕的,是這個烏龍發言,並沒有遭受一向以組織嚴密著稱的東德當局的否認。千萬東德人在電視上看到了直播,在突如其來的幸福之中,帶著疑惑、猶豫和惶恐向邊境聚攏。

在東西德來往最主要的檢查站伯恩霍莫大街邊境哨所,正在吃晚飯的雅格爾中校也看到了直播。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立刻致電上級求證,上級和他一樣不知所措。

中校一再要求上級下達命令以應對接下來出現的情況,但上級拒絕了,他說:我從帽子裡變不出一份文件。

就這樣,東德這個對每一個國民的思想都了如指掌的國家,卻在這一晚突然癱瘓,沒有放行的命令,也沒有阻攔的命令,一切順其自然。

中校和他的士兵一度打開了武器庫,想履行職責「守住邊境」。但最終,望著潮水一樣的人群,他在遲疑和惶恐之中打開了大門。

人潮洶湧而過,柏林圍牆倒塌了,民主德國被宣判死刑了。電影《推倒柏林圍牆》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現了這一歷史時刻。

當身為檢查站士兵的兒子拿起武器之際,在檢查站當廚師的母親對他說:兒子,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和女兒。

屠殺並沒有發生。當人群洶湧通過檢查站時候,兒子緊緊依偎在母親的懷裡。另一名士兵對中校說,他的兒子跟他說過一句話,「我們有世界觀,卻觀不到世界」。他補充說:當然,這個道理是我教他的。

這兩幕,道出這高牆的荒謬所在:它是在摧殘人性。人生而自由,高牆卻把人當成豬一樣圈了起來,剝奪他們的自由。

而任何摧殘人性的事物,可以很強大很高聳,但倒塌是遲早的事,因為人終究不是豬,他們對自由世界的嚮往可以被抑制,卻不會被消滅。

為什麼像機器一樣嚴密的東德當局,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烏龍事件,在出現之後又如此罕見地沉默以對?唯一的解釋是,沒有人再想去維繫這座摧殘人性的監獄了,所有人都希望或者不排斥它的崩塌。

他們心裡早已清楚:讓一堵建於荒謬的高牆荒誕地倒下,是對所有人的解脫。

回放歷史,柏林圍牆的確是倒得很荒誕,幾個小人物成為了主角。然而真正的主角,是人民對自由那種發自內心的渴望;這種渴望,在柏林圍牆聳立的那一天,就決定了它在日後倒塌的命運。

荒誕僅是表象。用荒誕的表象終結荒謬的本質,是再好不過的結局。這世上,還有多少堵牆,在等待荒誕對荒謬作出判決?

眾裡尋他千百度

品文只在燈火闌珊處

防失聯

長按二維碼

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女人旺夫克夫論:邏輯荒謬、哲學荒誕、人生荒唐
    例如,民間仍有荒謬的"旺夫"、"克夫"之面相或算命之說法。"女人旺夫克夫論"邏輯上是荒謬的。一切事物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如果妻子有"旺夫克夫"之狀況,那麼必然要對應有丈夫的"旺妻克妻"狀況。這樣,才能在哲學語境上講是合理的、合乎天道的。
  • 致荒誕人生主視覺設計
    在致荒誕人生這個充滿文學氛圍的標題下,延伸出來的長篇作文概念,就成了字體呈現的原型想法。接著用用切割與變形去描述人生過成的轉折,在已不規則的造形框架詮釋目前轉變後的樣貌。在這場致荒誕人生的現代舞演出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場經過自己人生的歷練後,以自己成為的形狀去詮釋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因此配合著心境下,選用穩重沉靜的藍做為主色調。
  • 何謂荒謬 | 加繆
    因為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而只要竭盡全力就應該是幸福的,擁抱當下的光明,不寄希望於空渺的烏託邦,振奮昂揚,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在光亮中,世界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愛。——《西西弗神話》聽加繆談荒謬。
  • 意義往往是荒謬的,為什麼生活最終沒有意義?
    當把「意義」放到「存在本質」的背景上比較觀察時,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生存行為,是在暴殄天物,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到兩個結論:一,我們的存在如此荒謬;二,我們看似聰明,實則愚蠢。在這裡,我們最好不要把」荒謬」和「愚蠢」當做情緒感受,我們要把它們看作是超越情緒的邏輯判斷,近似於先生常說的「無理」、「不合邏輯」。
  • Cockamamie: 荒謬的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Cockamamie: 荒謬的 2012-11-24 11:33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類似的雄心壯志我也有不少,但畢業之後,我明白了,一切都無關緊要。」默爾索跳出了生活的圈子,用一種出世的眼光,審視塵世生活,成為一個超脫世俗的散淡之人。默爾索感受著這個社會的荒謬,感受到人生毫無價值,以無所謂的方式去挑戰荒謬的社會,而社會也感受著默爾索的荒謬,用荒謬來對抗荒謬,最終呈現給人們的還是荒謬。3. 面對荒誕的判決,默爾索不惜生命也要堅持本真的自我,。
  • 一切都會過去,終將春暖花開
    一切都在好轉中,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曙光就在眼前。 一切都會好的,冬天會過去,春天也會來;疫情會過去,國泰也會民安。如若沒有這場疫情,想必我已收拾行囊去感受歷史了吧!所謂國泰民安,民若安好,國便「晴天」。看到曙光了,感謝奮戰一線的「戰士們」,護我們周全。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疫情,黑暗終將過去,我們不能輸。相信等這場疫情過去,一切都會變得超好。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馬路對於愛情的執著,讓他不惜一切去佔有、去追求明明,甚至偏執地將犀牛殺死,掏出心臟來交給明明,但這一切依然是徒勞的,理想的愛情與現實之間產生著種種矛盾,也許這就是「存在」的代價。2.存在主義的內涵之二:關於孤獨在存在主義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人是孤獨的,孤獨是永恆的底色。在薩特和加繆筆下,那些自由選擇的人物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孤獨的個人,他們忍受著孤獨,在絕望、荒誕的環境中再現著精神自由和自由選擇。
  • 約瑟夫·海勒:表達了人在荒誕環境作出人生選擇、第二十二條軍規
    而且令讀者驚嘆不已的是,除了暴露戰爭的荒謬、殘酷之外,它還觸及了西方社會中許多問題諸如統治集團無恥貪婪、愚音自私的本質以及人的尊嚴的喪失、普通百姓遭愚弄、被殘害的事實,人們生活在一個荒誕的異己世界中的可悲場景等。小說中那些看似荒謬的情節給讀者以極大的精神上的震動,而海勒搜用的「黑色幽默」的手法又給人哭笑不得的感受。
  • 「地平論者」眼中的世界:南極不是陸地,而是一堵60米高牆
    而在此認知上創造出的神話故事,在現在看來更是荒誕的可笑,比如在各國的神話中幾乎都有「撐天柱」的存在。更有甚者認為我們生活在一隻巨龜的背上。不過,落後的科技水平並沒有蒙住賢者的眼睛。早在公元前6世紀,一些希臘數學家已經通過種種細節,推導出了世界是圓形的結論而在「天圓地方(平)」為主導的時代,這種驚駭世俗的結論顯然無法得到認可,反而遭到了無盡的奚落和嘲笑。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卡夫卡小說所滲透的孤獨感與荒誕感緊密相連,「荒誕引發了孤獨,而孤獨則促使人們進一步感受到了荒誕的存在,是一種『對主體與對象疏離關係的心理體驗。』」正如它對於自由從來沒有奢望,因為自由實現的方式本身就是荒誕的,所以它對於人類追求的自由充滿嘲諷。因此,紅彼得以變形的方式存在於人類世界的孤獨感,讓他深深感受到世界的荒誕性,並逐漸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荒誕性。葉廷芳先生在研究「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誕意識」中提到,「荒誕是上帝死後的一種生存狀況。」從卡夫卡小說中的人物或者動物的生存狀況中可以看出一切事物存在的荒誕性。
  • 一切終將暗淡,只有你才是光明!
    酈波老師酈波:每一首詩都是初相遇,每一念起都如《踏莎行》,一切終將暗淡,只有你才是光明。是的,一切終將暗淡,只有文明永耀世間。
  • 戰火中的荒誕與詩意
    (電影《五月的四天》劇照)【銀幕筆記】在影院看反映太平洋戰爭的影片《決戰中途島》(Midway,2019年),心靈觸動不多,視覺、聽覺倒被調動得不亦樂乎。當然,結合戰爭的正義屬性,將個別日本海軍將領比附為具有古典光芒的赫克託耳並不得體,甚至稍嫌荒謬,但編導藉此彌合人性、消解仇恨、瞻望和平的努力,值得尊重。就我傾向於平凡的審美趣味而言,對過於慷慨豪邁的犧牲,會嫌其造型感太強而質疑可信度。我當然不是忙於培養浩然之氣的奮發人士,因此,那些在死神面前無從作出「擺拍」造型就默默湮滅的普通士兵,更令我難以釋懷。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敘述語調的克製冷靜無疑更加深了全文的荒誕感,也正是在情節設置和敘述語調的相互作用下,《變形記》才充斥著濃鬱的荒誕之味。也正是因此,我認為與其說是卡夫卡在書寫資本主義的罪行,倒不如說是在鞭笞那些逆來順受的老實人奮起反抗。因為格裡高爾變成甲蟲的根源,不在外界,源於自身。格裡高爾遇到的老闆十分苛刻,甚至不允許職員請病假。格裡高爾也以「我自己就是老闆的一條狗」來形容自己的悲慘境遇。
  • 從《荒誕醫學史》看人類的自我超越之路,荒誕之後,不應再有荒誕
    人類的自我超越之路,異常漫長而艱辛,或者說如《荒誕醫學史》([美]莉迪亞·康、內特·彼得森著,王秀莉、趙一傑譯。江西科學出版社 2018年。下簡稱「荒」)所敘,人類在與自己的疾病糾纏和爭鬥的漫漫徵程中,許多時候,甚至是荒誕的。
  • 現實的荒誕終於擠走了「靈魂的空間」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後,餘華開始轉向新的嘗試,《兄弟》是講述改革開放前後的故事,毀譽參半,《第七天》是「新聞體」小說,就如同賈樟柯的電影《天註定》,他們都是想再現「荒誕的現實生活」。餘華曾在採訪中說,「中國現實太荒唐,你永遠趕不上它,我妒忌現實!我們老說文學高於現實,那是騙人的,根本不可能的。」
  • 沒有荒謬的理想,難有波瀾的人生
    南開中學高一3班 張桐鋮 指導老師:楊彥虎每部小說都有屬於自己的「煙火」,《堂吉訶德》這部經典小說最出彩的「煙火」莫過於小說的「荒謬」。小說主人公堂吉訶德就是一個極其荒謬的人物,他有一個荒謬的理想,想成為小說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騎士。他仿佛已走火入魔,總是做出讓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舉動。從常理上看,堂吉訶德的確荒謬至極。
  • 《灰猴》與《瘋狂的石頭》,同樣的黑色幽默、荒誕狂歡
    導演以詼諧的筆觸刻畫出複雜矛盾的人性,眾人因「錢與罈子」所導致的暴衣露蓋呈現出瘋狂追逐的荒謬行為與荒誕體驗,既別出心裁地構建黑色幽默意象,又表達出暗藏在妄誕性現實之下的哲理意蘊。從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到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黑色幽默」顯然已在歷史更迭中逐漸脫離文學而變作一種時代態度,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放置在電影層面則使影片呈現出「荒誕感」,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是一種後現代化傾向。而這種傾向在《灰猴》裡主要體現為影像內容的通俗化以及帶有荒誕感的「狂歡」。
  • 最荒誕法令:歐盟給安全套規定長度
    據《真理報》7月16日報導,歐盟日前開始對一些荒謬可笑的規章制度說「不」,這本不足為怪,可問題是這些規章制度恰恰是歐盟官員自行頒布實施的,這不啻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歐洲,甚至對黃瓜、保險套的長度及香蕉的彎曲度都有專門規定,並有權決定拖拉機的座椅位置。另外,還對路面破碎機震動的具體情況有明文規定。
  • 《桑吉加·無以名狀》周末上演 冷靜觀察荒謬世界(組圖)
    在那裡生活期間,他每天打開電視,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新聞和大千世界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事情,讓他越來越感到這個世界的荒誕。因為他發現處在當下,再不合理的事情,都會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裡變得合理。於是,他嘗試著帶領北京雷動天下的14位優秀舞者,共同以肢體語言來探索這個困惑當今人類的命題——我們的生存環境究竟為何變得越來越荒謬和無序了。